潼关的地形也非常险要,它位于渭河与黄河的交汇点,春秋时称渭汭,对面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在黄河的南面,有两条河流,西面的一条叫潼水(这也是潼关得名的原因),东面一条叫远望沟,在潼水(及其支流禁沟)与远望沟之间,是一个塬,宽有两公里,高六、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和函谷关一样,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使得每个向西行进的人,都必须通过原上,而再无其他路可走。
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叫做黄巷坂,这条路和函谷一样,南面紧靠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一孔道,宽仅数米,也是丸泥可塞,非常险峻。这条黄巷坂,当地人也叫“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时,央视有一纪录片《孙子兵法》,片中编导人员走访潼关,在五里暗门经过,即使在屏幕中看,其险峻也是令人心惊胆战。
前面说函谷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函谷道仅仅指稠桑原上的那条孔道,但广义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整个140里长的道路,这140里的道路,其起点是15里函谷,其终点就是黄巷坂这条5里暗门,都是丸泥可塞的险峻之所,可谓造物奇绝。
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和函谷关不同,潼关并不是建在孔道的起点,而是建在了孔道终点的高原之上。
在潼关之西,就是潼水及其支流禁沟。其中禁沟深数十米,其险峻超过了潼水,是潼关西面的屏障。然而,禁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但禁沟之内仍可南北通行,当人们从黄巷坂登上塬头,经过潼关后,就由潼关南行,抵达禁沟,然后再从禁沟北上,到达禁沟与潼水的交汇点潼河沟口,出潼河沟口后,就可以沿渭水直奔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