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赦蒯通这个故事中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能者得之”、“通仕齐王,不知汉王”——尽管韩信效忠刘邦,但韩信的直属部下不效忠于刘邦,蒯通的品德并没有受到时人诟病。当时汉朝尚未成立,刘邦韩信此时没有严重分歧,韩信忠于刘邦,可蒯通却劝说韩信自立要挟刘项。史记作为24史之首,他的意识形态是跟汉王朝同步的。这里读不仔细就会产生“蒯通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疯子”的错觉。
同理,这一点适用于三国乱世当中的绝大部分僚臣。长期情况难以预期时,只能根据眼前情况作出有限选择。鉴于董卓有废帝之举、二袁有谋逆之行。因此荀彧弃袁绍投曹操进而提出“奉天子讨不臣”的方针恰恰体现了荀彧的名节与眼光。
中国的分封制度是到宋代才由于文武不兼任、文官高于武官两个原则而淘汰的。在分封制下,富贵逼人身不由己的曹操在一系列军事胜利以后使得汉天子赏无可赏只能破例让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在这个时候荀彧与曹操矛盾爆发而卒(如果是空饭盒说则荀彧的名节是更高尚的——能活命但选择以死明志)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曹丕登基之后如果不政变篡位曹氏集团轻则削权重则直接开始政治清算(汉朝的历史上,还有数个外戚势力做榜样,比如梁冀),曹丕选择了政变(途径本身正统性不足,被人诟病),所以在中国的通史当中,曹丕连带着让曹氏集团都要背上黑锅。
刘备雄烈好施,礼遇士庶,贤名由此而得。而刘备早年多数是作为军阀部下卷入战争直到刘备入川,亲手发动的战争只有袭巴蜀、争汉中、伐吴(A.D 208~222)
至于鲁肃,投奔孙权时的美名恰恰也是“好施”、“文武双全”
失眠,一点愚见,写的散乱,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