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篇两个月前青行灯在大槽吧发的半科普帖子,具体的解释了“有黑幕”,“凭什么不给奖”,“坐评委席上那丫是谁”等众多槽点问题,也分析了为什么你要在“自嗨”和“想得奖”中做必选选择题。
原文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526047364
============下面开始是原文的分割线==========
其实是顺手开个帖子回答一下比赛评委的那些事儿
并不算什么科普,因为感觉内容一点都不科学。
就是个交换意见和经验之谈=L=
因为总有人问类似的问题,
然后我又觉得每次都码一遍太痛苦了……
问题:评委在节目过程中玩手机和聊天怎么算。
答:
通过常年在评委席的观察,通常合理状况有以下几种。
1:最重要的算分。
尤其是评分规则里有大量小分制项目的情况。
比如:服装单项的满分共5分时,其中制作精细度2分,还原度2分,整洁度1分,
这种小分就需要一个个填过去,然后自己算出总分。
有些比赛有专门的计分员。但是在同时计算N个评委的N张单子N排小分的过程中,如果是临时担任这个工作的计分员,比评委自己算一个节目的总分更容易出错。
所以当评分单上有许多细节小分,或者评分单是一张表格,需要照着评分规则自己写分数时候,
评委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自由心证——完全凭自己的理解,将节目分为不同分数段去直接填写一个总分。
在天数只有一整天的连续比赛里,其实这种方式简单粗暴有效,而且大多同级别节目的分数会比较相近,完全靠平均分来决定,一个评委打分低,往往他是对全部节目评分都低,一进入平均分就扯平合理。
但是超过一天的比赛,二到三天,如果完全靠自由心证,每天的感受都可能有点差别,每天的分数段就会有差异。这种时候我会选择每天评分后拍个照,第二天对着前一天拍下来的评分表对照打分。
一种是严格计分——一项项打过去,然后自行计算这个节目的总分。
这时候若是非紧凑型赛制,每个节目之后都有点评,有主持人互动,节目还平均二十分钟左右,
那么手算心算是可以完成的。
我见过许多评委的评分单上细细地画着像五线谱音符一样的小分计算。
我也经常遇到需要用这个方式。
但是一旦赛程紧凑,还说什么呢,赶紧开手机计算器吧。
问能不能杜绝这事儿的,请捐你们当地主办一排计算器,告诉他们给评委用,谢谢。
2:拍照。
拍照的主要作用不是赛后给你返图,而是用于评委记录当天的节目流程。
最后要怎么颁奖,其实是从比赛第一天就可能已经开始讨论。
自己记得哪个节目给分最高,跟别的评委沟通时候却很难通过讲社团名字大家就反应出来了,
所以每个节目拍一两个亮点照片或者是集体照有助于讨论时说明,
也方便自己记得节目是什么内容。
避免出现那种最后看着评分单上的某个奇葩社团名+奇葩节目名,大家都想不起来这队演的啥的情况(真不是没有)。翻翻大家手机里的照片顺序,容易更快锁定目标。
如果对单天活动有自信,一个都不拍也没问题。
我常常陷入一开始的节目不拍,觉得自己能记住,后来车轮战之后只能开始挨个拍的程度,减少记忆问题。不过这个倒不影响一开始的节目评分和记忆。
3:场外求援及评委间现场讨论
对于自己了解但还不够熟悉的作品,场外求援包括迅速搜一下关键词啊,或者询问旁边的其他评委啊,赶紧询问一下自己亲友里非常熟悉这个作品的人,都有效避免误判。
尤其是在还原度方面。这可是个大分。
毕竟许多造型它不是COSER做得吃藕,而是它原作做出来就这么吃藕。(再见。。。)
最典型的就是《遥远时空中》里有些角色是古装下面穿运动鞋。
常常直到评委打完分了可能卷子都收走了,有点评环节提到运动鞋,台上群众才表示这个鞋游戏里就是这样。
心痛。
还有我自己出现过的问题,苍翼里的HAZAMA在原画上是一双细节很多的白头黑皮鞋,然后游戏里简化得画出来就是一双板鞋的样子。我跟选手提不该是板鞋,选手很委屈。
讲真,我自己从来不选HAZAMA用,游戏里电光石火的谁盯着他鞋看=L,=,平时会仔细看的都是静态立绘,其他有心临时去补原作的也会优先看画集和立绘,而默认是板鞋的只有自己经常用这个角色的才会这么思考……也就是板鞋这个细节它是客观成立的。
所以其实我是对比我更熟的人犯了想当然错误(目死)。
所以一旦有评委觉得有点奇怪的部分,能场外求援和交头接耳其实都是蛮重要的内容=L,=
没有第一时间可问的人,干脆发个微博,往往也能快速收集到答案。
虽然这个行为可能有很多评委觉得挺耸的……
不过说到交头接耳,
只要不是从一开始就根本没看台上一直在那里聊,而是看一会聊一两下,
很小的几率是你节目太挫了,很大的几率是你这个做得非常好,至少比一般选这个主题的好,评委们陷入了“我好兴奋呀,我好兴奋呀”的状态。
要么就是在讨论某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么做也许更好BLABLA,
这样的话赛后可以去敲一下其中一位询问改进意见。
顺便一提,
评委超过4人的大型赛事,一般都会开一个评委微信群,
方便两边并不能成功交头接耳的评委讨论意见。
也方便召集开会和晚上召集吃饭什么的……
所以如果在台边的群众发现一瞬间一排评委里有好几个都抄起了手机,
也许他们是在聚众研究你这个节目是不是可能今天最高分的=L=
当然也许是正在聚众疯狂吐槽。
其他的评委补妆、戴耳机、睡觉这些情况……我实在没啥经验=L=。。。
我没觉得这是合理状况……
不过带耳机也有可能出现在同时兼任STAFF和调度的评委身上,
戴单耳的耳机是听对讲和听其他工作部分事实汇报情况。
类似于打字“音响这边听不清台词叫音响师调高点声音啊!”然后对方回复个几秒的语音,奔溃。
在舞台前不插耳机没法听到,插了耳机听到“场地方已经被投诉了要求限制音量你们还是靠猜吧”。
只是说不排除这种可能……
原文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526047364
============下面开始是原文的分割线==========
其实是顺手开个帖子回答一下比赛评委的那些事儿
并不算什么科普,因为感觉内容一点都不科学。
就是个交换意见和经验之谈=L=
因为总有人问类似的问题,
然后我又觉得每次都码一遍太痛苦了……
问题:评委在节目过程中玩手机和聊天怎么算。
答:
通过常年在评委席的观察,通常合理状况有以下几种。
1:最重要的算分。
尤其是评分规则里有大量小分制项目的情况。
比如:服装单项的满分共5分时,其中制作精细度2分,还原度2分,整洁度1分,
这种小分就需要一个个填过去,然后自己算出总分。
有些比赛有专门的计分员。但是在同时计算N个评委的N张单子N排小分的过程中,如果是临时担任这个工作的计分员,比评委自己算一个节目的总分更容易出错。
所以当评分单上有许多细节小分,或者评分单是一张表格,需要照着评分规则自己写分数时候,
评委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自由心证——完全凭自己的理解,将节目分为不同分数段去直接填写一个总分。
在天数只有一整天的连续比赛里,其实这种方式简单粗暴有效,而且大多同级别节目的分数会比较相近,完全靠平均分来决定,一个评委打分低,往往他是对全部节目评分都低,一进入平均分就扯平合理。
但是超过一天的比赛,二到三天,如果完全靠自由心证,每天的感受都可能有点差别,每天的分数段就会有差异。这种时候我会选择每天评分后拍个照,第二天对着前一天拍下来的评分表对照打分。
一种是严格计分——一项项打过去,然后自行计算这个节目的总分。
这时候若是非紧凑型赛制,每个节目之后都有点评,有主持人互动,节目还平均二十分钟左右,
那么手算心算是可以完成的。
我见过许多评委的评分单上细细地画着像五线谱音符一样的小分计算。
我也经常遇到需要用这个方式。
但是一旦赛程紧凑,还说什么呢,赶紧开手机计算器吧。
问能不能杜绝这事儿的,请捐你们当地主办一排计算器,告诉他们给评委用,谢谢。
2:拍照。
拍照的主要作用不是赛后给你返图,而是用于评委记录当天的节目流程。
最后要怎么颁奖,其实是从比赛第一天就可能已经开始讨论。
自己记得哪个节目给分最高,跟别的评委沟通时候却很难通过讲社团名字大家就反应出来了,
所以每个节目拍一两个亮点照片或者是集体照有助于讨论时说明,
也方便自己记得节目是什么内容。
避免出现那种最后看着评分单上的某个奇葩社团名+奇葩节目名,大家都想不起来这队演的啥的情况(真不是没有)。翻翻大家手机里的照片顺序,容易更快锁定目标。
如果对单天活动有自信,一个都不拍也没问题。
我常常陷入一开始的节目不拍,觉得自己能记住,后来车轮战之后只能开始挨个拍的程度,减少记忆问题。不过这个倒不影响一开始的节目评分和记忆。
3:场外求援及评委间现场讨论
对于自己了解但还不够熟悉的作品,场外求援包括迅速搜一下关键词啊,或者询问旁边的其他评委啊,赶紧询问一下自己亲友里非常熟悉这个作品的人,都有效避免误判。
尤其是在还原度方面。这可是个大分。
毕竟许多造型它不是COSER做得吃藕,而是它原作做出来就这么吃藕。(再见。。。)
最典型的就是《遥远时空中》里有些角色是古装下面穿运动鞋。
常常直到评委打完分了可能卷子都收走了,有点评环节提到运动鞋,台上群众才表示这个鞋游戏里就是这样。
心痛。
还有我自己出现过的问题,苍翼里的HAZAMA在原画上是一双细节很多的白头黑皮鞋,然后游戏里简化得画出来就是一双板鞋的样子。我跟选手提不该是板鞋,选手很委屈。
讲真,我自己从来不选HAZAMA用,游戏里电光石火的谁盯着他鞋看=L,=,平时会仔细看的都是静态立绘,其他有心临时去补原作的也会优先看画集和立绘,而默认是板鞋的只有自己经常用这个角色的才会这么思考……也就是板鞋这个细节它是客观成立的。
所以其实我是对比我更熟的人犯了想当然错误(目死)。
所以一旦有评委觉得有点奇怪的部分,能场外求援和交头接耳其实都是蛮重要的内容=L,=
没有第一时间可问的人,干脆发个微博,往往也能快速收集到答案。
虽然这个行为可能有很多评委觉得挺耸的……
不过说到交头接耳,
只要不是从一开始就根本没看台上一直在那里聊,而是看一会聊一两下,
很小的几率是你节目太挫了,很大的几率是你这个做得非常好,至少比一般选这个主题的好,评委们陷入了“我好兴奋呀,我好兴奋呀”的状态。
要么就是在讨论某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么做也许更好BLABLA,
这样的话赛后可以去敲一下其中一位询问改进意见。
顺便一提,
评委超过4人的大型赛事,一般都会开一个评委微信群,
方便两边并不能成功交头接耳的评委讨论意见。
也方便召集开会和晚上召集吃饭什么的……
所以如果在台边的群众发现一瞬间一排评委里有好几个都抄起了手机,
也许他们是在聚众研究你这个节目是不是可能今天最高分的=L=
当然也许是正在聚众疯狂吐槽。
其他的评委补妆、戴耳机、睡觉这些情况……我实在没啥经验=L=。。。
我没觉得这是合理状况……
不过带耳机也有可能出现在同时兼任STAFF和调度的评委身上,
戴单耳的耳机是听对讲和听其他工作部分事实汇报情况。
类似于打字“音响这边听不清台词叫音响师调高点声音啊!”然后对方回复个几秒的语音,奔溃。
在舞台前不插耳机没法听到,插了耳机听到“场地方已经被投诉了要求限制音量你们还是靠猜吧”。
只是说不排除这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