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8868吧 关注:495贴子:39,998

【赏书记趣】小布头奇遇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曾写过一篇记叙童年生活的散文《找不到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文中提到我最早读到的小人书以外的儿童书籍是《小布头奇遇记》。大概经过是这样的:好像是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年搬家,新家是父亲单位分配的旧宿舍,上家人刚搬走,我一到新家就发现地上扔着一本发黄的残书,无头无尾,应该是上家人丢弃的。捡起来一看,书上好多插图,但是繁体字,不过这也没啥大碍,大部分字很简单,难字也有注音。书挺有意思,当时我就被吸引住了。大人忙着收拾新家,没人顾得上我,于是我就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翻起来。几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直到家长发现以后说书太脏让丢掉,我才依依不舍地和这本奇书告别。因为无头无尾,一直不知道书名,从繁体字来推测应该是六十年代的版本。但是小布头的故事非常令人难忘。多年以后,当我知道《小布头奇遇记》这个书名以后,赶紧跑到附近的书店买了一本,发现新版有很多内容和老版不一样了,尤其遗憾的是,新增加了好几十页内容都没配插图,后来了解到是因当初负责插图的沈培已移居香港。而老版中也有些可能被认为跟不上时代的部分被删掉了。为重温最初的感受,最近在网上买到了这本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61年12月第一版,1978年3月第8次印刷的重印本,内容和60年代的老版无异,保存很好。
孙幼军(1933年5月—2015年8月6日),哈尔滨人。19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分配到外交学院执教。1961年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这是中国第一部长篇低幼童话,此书出版累计册数达百万以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播放过它的故事连载,吸引了无数听众。1976年后,出版了短篇童话集《玩具店的夜》《吉吉变熊猫的故事》《怪雨伞》,中篇童话《没有风的扇子》《白妞儿和竹脑壳》,并翻译出版了巴西中篇童话《童话国的小客人》日本中篇童话《不不园》、捷克中篇童话《一只聪明的小狐狸》、苏联中篇童话《伏伦盖尔船长历险记》等。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1990年《小布头奇遇记》成为中国首部获得国家安徒生奖提名的作品。孙幼军被称为“一代童话大师”。
为本书插图的画家沈培(1934—), 浙江绍兴人,擅长儿童画。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新少年报》、《中国少年报》美术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后去香港工作和定居。他曾负责《中国少年报》连载漫画《小虎子》专栏,还为60—80年代的很多少儿读物插图。
“小布头”的故事在没有出版前,就已经深深打动了一个相关的人群: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位著名编辑叶至善与李庚老师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为了测试孩子的接受状况,叶至善先生还请上五年级的女儿小沫先读一遍,10万字的故事,小沫几乎一口气读完,还大声念出来,听来有滋有味儿;正在准备结婚的画家沈培先生也被这个故事迷住了,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绘制了一百七八十幅图画,用画笔创造了苹苹、小布头、小老鼠们等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童话形象。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使这部童话获得成功的一部分。
原作者孙幼军先生已于2015年8月6日仙逝,如今这本影响了几代人的书版权在辽宁出版集团的“春风文艺出版社”手中,所以我们现在在书店里看到的新版《小布头奇遇记》都是由沈阳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IP属地:河北1楼2016-06-30 13:07回复
    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刚出世时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别的出版社退稿,而作为发现这篇作品的伯乐之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作为当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名编辑,见证了这篇作品的出版过程,他曾写过一篇回忆录“跟《小布头奇遇记》的奇遇” ,文中讲到:我们现在看到的本书目录之前的这篇介绍的文字就出自叶至善之手,他在回忆中这样写到:
    发稿之前,编辑按例要写一则内容提要,我想写内容提要跟写别的文章一个样,首先要认定主要是写给谁看的。少年儿童读物的内容提要可以是写给孩子的父母和老师看,向他们说明这本书讲些什么,对孩子有什么好处,让他们把书介绍给自己的子女或者学生;也可以直接写给孩子看,让他们知道这本书讲些什么,还要尽可能有点儿吸引力,能够激发他们阅读这本书的愿望和兴趣。我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把“内容提要”这个标题也改掉了。为了跟内文协调,我仿效了孙幼军同志的笔调。我是这样写的:
    这本书讲些什么?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
    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吗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
    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碰翻了苹苹的饭碗,把饭米粒儿撒了一地。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小布头也生气啦,他不接受苹苹的批评,从苹苹那儿逃了出来。
    以后,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他们讲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这些事儿,这些故事,书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快自己看吧!
    小布头后来怎样了呢?
    后来,小布头懂得了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的道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小布娃娃。当然喽,他又回到了苹苹身边。


    IP属地:河北3楼2016-06-30 13:22
    回复
      2025-05-12 17:21:57
      广告
      这一切,现在都成为过去,李庚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吃尽了苦头,现在终究平反了,而且调到文联去担任领导职务了。有时候我不免想,可能有人又要把他称作“首长”了。如果我还想给孩子们编编写写,无疑得接受他的领导,何况我还是他属下的作家协会的会员呢。我所以记下这一段颠来倒去的史实,一则因为暴风雨已经过去,乌云已经消散,不管当时怎样心惊胆战,回想起来倒也很有意思;二则,这段经过跟《小布头奇遇记》的关系至为重要。如果李庚同志当时不在文学组接受“监督使用”,而在领导岗位上,这部童话的遭遇可能完全不是后来的样子,所以也称得上一桩奇遇,《小布头奇遇记》的奇遇。


      IP属地:河北5楼2016-06-30 13:27
      回复
        第二天我去文学组找李庚,对他说稿子的确不错,就交给我处理吧,他不必管了。李庚说,他也认为由我处理比较恰当,因为这部稿子的语言很有特色,他相信我决不至于损伤作者特有的风格。事儿就这么决定下来了。过后想起来有点儿好笑,完全跟反右以前一样,我又接受了李庚交给我的一件工作— —我能够做的也是我喜欢做的工作。什么领导呀,监督呀,当时都叫我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因为心里充满着喜悦。记得当时就给孙幼军同志回了信。告诉他我们决定接受他的稿子,而且用不着作什么改动,等插图配好就可以付排,请他放心。至于信是李庚写的还是我写的,也记不真了。


        IP属地:河北7楼2016-06-30 13:28
        回复
          我看稿子的习惯,先很快地看一遍,目的在于尽快作出决定,稿子是否能采用;稿子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看了这么一遍,心里就大致有数了。如果决定采用,再看第二遍。这第二遍,我得逐字逐句仔细咀嚼,本着为读者负责的精神,作一些属于编辑职责范围之内的小修小补。孙幼军同志的语言简洁、浅显、生动、流畅,我估计如果念得好,幼儿园的孩子能够听懂;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可以自己看自己念了。为了验证我的估计,在看第二遍之前,我让女儿小沫先看一遍,她那时才念小学五年级。小沫拿起稿子就放不下了,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看 10 万字的一部故事,在她还是头一回;看她这样入迷,我还用得着问什么呢?只挑出两段来,让她念给我听。小沫是在北京长大的,普通话说得好,念得很顺溜,就跟说话一个样,听着挺有神。这当然得归功于作者孙幼军同志,他掌握了孩子们说话的特点,句子简短,用词明确,比喻具体,很少罗里罗嗦的形容语句,又不故意装什么“娃娃腔”。只有少数词儿对孩子来说有点儿陌生,小沫念着要打疙瘩,最好换一下;别扭的句子极少,虽然少,也得理一理顺,还有“因为”、“所以”,“而且”、 “但是”这类词儿稍多了点儿,不必要的可以划去一些。


          IP属地:河北8楼2016-06-30 13:29
          回复
            听小沫念了这么两段,我心里就有了谱了,于是开始看第二遍。我普通话说得糟透了,嘴唇舌头全不听使唤,别不过来。可是我有个本领,能用普通话在心里默念,就像面前坐着一群抬起了小脑袋听我讲故事的孩子一个样。每一句话,我得在心里默念两遍三遍,直到没有一点儿疙瘩了才肯放过。默念完一大段,我又翻到前边,再默念一遍两遍,看整段的语气是否连贯而且自然。说老实话,如果作者自己不在语言方面下工夫,我反而不会这样地费事了,除了把不太通顺不太明白的地方改动一下之外,念起来生动不生动,听起来有神没有神,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因为语言风格跟稿子的内容和思想一样,主要是作者的创造;编辑至多在作者偶尔疏忽的地方,作一点儿增删或改动。虽说“作一点儿”,做起来可得花力气,而且没有止境。要做到一字不易,恐怕办不到,一字不易的文字恐怕历来很少见。传说《吕氏春秋》完稿之后,吕不韦叫人把稿子挂在城门口,说谁能改动一个字,就赏他一千斤铜,结果没有人应征。我想,没有人敢应征倒是真的,凭吕不韦当时的权势,稿子冠着他的姓氏,还有谁敢碰它一碰。


            IP属地:河北9楼2016-06-30 13:29
            回复
              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常常想,这样好的一部稿子,那一家出版社为什么不接受呢?会不会李庚和我都看失了眼呢?那一位编辑同志的看法跟我们在哪一点上不相同呢?会不会认为现实的社会生活不适宜作为童话的题材?这不至于吧,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王尔德的《少年国王》,不都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吗?只要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感情去理解,用孩子的语言来表达,现实题材也能写成出色的童话。那么此外还有什么别的缘故呢?会不会嫌有些段落写实的成分多了点儿,认为不太像童话呢?这倒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IP属地:河北10楼2016-06-30 13:30
              回复
                我把父亲的话从写作引伸到编辑方面。我一向把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工作看作教育工作——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只要孩子们看得懂,喜欢看,看了可能受感染,可能引起思索,结果有利于他们成长,这样的稿子我认为就可以出版。如果写审读报告,我认为首先要说清楚的就是这部稿子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好处,有哪些好处。至于稿子应该归入哪一类,是小说,是散文,是童话……可以不必多管,甚至是文学读物还是知识读物,分不清楚也不要紧。但是话得说回来,我认为《小布头奇遇记》还是可以归入童话一类的,因为我看过许多标明着“童话”的作品,《小布头奇遇记》跟那些作品还是比较接近的。


                IP属地:河北12楼2016-06-30 13:31
                回复
                  2025-05-12 17:15:57
                  广告
                  下一步是找人画插图,我选定了沈培同志。沈培同志当时是《中国少年报》的美术编辑,连环画《小虎子》的作者,在给我和迟叔昌合作的《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配插图的时候,我和沈培同志有过一回非常默契的协作,因而我信得过他。我看完了第二遍,当天晚上就拿了《小布头奇遇记》的稿子,到少年报的单身宿舍去找沈培同志。我对沈培说,这是一部挺有趣儿的童话,虽然这么厚一大本,不用花多少工夫就能看完,相信他看完之后,一定愿意给这部童话配上插图,说定三天以后去听回音。过了三天,我又去到他的宿舍,他说他看过了,的确很有意思,他很乐意给配上插图,而且已经为主角小布头画了匹幅不同的肖像,问我哪一幅好。我端详了一会儿,挑出了一幅来,他说他也认为这一幅好。我说且慢,让我带回家再让我女儿挑一下,她已经看过稿子,看她脑袋里的小布头的形象跟哪一幅最接近,明天晚上再给他回话。


                  IP属地:河北13楼2016-06-30 13:31
                  回复
                    还有一点可以讲一讲的,约沈培插图的时候,我已经把版面设计的原则考虑停当了。我选定了 28 开的开本,用新 4 号字排。28 开比大 32 开只稍稍宽一点儿,看起来却大多了;用新 4 号字,因为是给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读的,字大一点好。有些插图可以“出版口”,“出版口”破坏了版面的长方形的框框,显得活泼一些。但是也不能让所有的插图都“出版口”,“出版口” 的插图太多,会使整本书的版面显得凌乱。少数插图甚至可以“出血”—— 就是故意把插图安排在一页的边上或者角上,装钉好以后切齐的时候,让插图被切去一条边或者相邻的两条边。


                    IP属地:河北16楼2016-06-30 13:32
                    回复
                      我把这些想法一一跟沈培交代清楚,好让他在构思的时候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沈培的脾气,有一点我摸得挺熟,只要答应了的事,他决不马虎。他也知道我是个性急人,当时他正忙着操办婚事,可是并没有把我求他的事搁下来。我常常晚上去找他,他把已经画好的部分一幅幅拿给我看,有的还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画。我一般总是点头,不提什么意见。因为一则,他的确画得不错;二则,他已经有了整体的设想,我尽可能不要打乱他的构思。至多在他碰到了某个疙瘩,提出来跟我商量的时候,我才说一点儿意见,供他参考。有时候还给他找一些参考资料,例如画到老鹰,沈培画了好些幅,自己看着都不满意。我那时正集邮,而且专收集各国的动物邮票和植物邮票,我把所有的画着老鹰的邮票从本子上取下来给他送去。在那些日子里,我三天两头去找他,只有在他结婚的那天晚上,我是诚心诚意去贺喜的,两人没有谈起小布头的插图,要不是小小的新房里挤满了客人,充满了喧闹声,说不定他还会打开画夹来的。


                      IP属地:河北17楼2016-06-30 13:33
                      回复
                        这样和谐的合作,真个值得怀念。最后沈培交稿了,抱了一大包插图,连同《小布头奇遇记》的原稿,来到我的办公室。他打开纸包,一大摞纸片,大的相当于少年报的版面,小的只豆腐干一般大。我问他画了多少幅。他说他自己没点过,大概有一百七八十幅吧,兴之所至,画了这么一大堆;还说如果我认为哪一幅不合适,尽管抽去不用,他决无意见。我说我一定照他说的办,插图有了,可是事情还没了,没有到面、封底和扉页,还成不了书;我打算印几千本精装本,精装本还得前后都加上环衬。我说我一向主张一本书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封面、封底、扉页、环衬,还得请他费心“一手落”。沈培问我有什么要求,记得我只提了一条,封面到底的底色要深,最好是黑的,因为书是给孩子们看的,而且这一本书,估计孩子们一定很喜欢看,如果底色是白的,在孩子们的手里传来传去,要不了多久就会显得很脏。封面到底当然要美观,要能够吸引孩子们,可是还得起保护的作用,两者都应该照顾到。沈培同意我的意见,所以《小布头奇遇记》的封面封底采用了黑色作底。


                        IP属地:河北18楼2016-06-30 13:33
                        回复
                          一百七八十幅插图,要一一安排妥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插图不能跟文字脱离,某一幅图是为某一段文字画的,最好跟这段文字安排在同一面上,不得已求其次,最远也只能安排在相对的一面上。这是为了便利读者,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用不着前后乱翻寻找插图。占整面的插图最容易安排,可是为数不多。其余的插图有适宜于放在上方的,放在下方的,适宜于放在角上的,放在两段文字之间的,都得一一端详、仔细体会沈培作画时候的意图。


                          IP属地:河北19楼2016-06-30 13:34
                          回复
                            沈培还灵活地运用了“出版口”和“出血”的条件。譬如有一幅图,下面是一片树林,他只画了树梢,上面是两只老鹰在飞翔。只画树梢是个很聪明的办法,因为这张图要表现的是两只老鹰飞得非常之高,树干树身在画上没有用。我把树梢安排在这一面的下方,让它“出血”齐切口,表示下面还有树干树身呐;两只老鹰安排在上方,让它们“出版口”,以显得其高。另一幅图,小布头哭得很伤心,掉下三大滴眼泪。我把这幅图安排在这一面的右下角,让最下面的一滴眼泪掉出了版口。还有一幅图,一只老鼠伏在洞口候着小母鸡,正要窜出来,小母鸡已经发觉,赶紧逃跑。那只小母鸡,沈培只画了后半身。这幅图就非“出血”不可了,小读者看到小母鸡快要逃出书去,决不会让狡猾的老鼠给抓住,就会放心地舒一口气。此外还要避免版面的雷同,至少,相对的两面得避免雷同。所以版面得一面一面设计:图版制成多大,放在哪儿,占多少地位,图边上排不排字;如果排字,一共排几行,每行排多少字。为了使插图紧跟文字,文字得一段一段地数,图版的大小得一幅一幅计算;如果实在跟不上,就得改变版面的设计和图版的大小,甚至改变前头几面的版面设计和图版大小。


                            IP属地:河北20楼2016-06-30 13:34
                            回复
                              2025-05-12 17:09:57
                              广告
                              就这样数了一遍又一遍,算了一遍又一遍,大概花了一个来星期,才把整本书 200 多面的版面画得了,一百七八十张插图的尺寸也标好了。等插图制成了锌版,我把锌版的样张一幅一幅剪下来,贴在画好的版面上,才交给出版部门付排。交出去的除了一厚本稿子,还有一厚本版面设计,请排版的工人同志务必按照我的设计,一面一面往下排。


                              IP属地:河北21楼2016-06-30 1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