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就是病,得治!
文/两江一丁
整理/西山真人(注:原文标题有改动)
什么是儒学?我认为儒学就是儒生学。历代的儒生们,不管大儒还是小儒,但凡自己写出一点读书心得,就将其归入儒学,所以我把它叫做儒生学。
其实很多儒生的思想体系里面纷芸繁杂,什么释、道、儒都掺杂一点。因为他自称是儒生嘛,所以他就把自己整合出来的只言片语加入到儒学的理论中去。这个人加一点,那个人加一点,一点一点加起来成为了儒生学。
孔丘一生无著述。而那个《易传》,其实也是传说,与儒家文化的风格根本不搭界。就因为传说孔子“写”(其实是“序”)了《易传》,《易》就被生拉硬扯地归入到儒学中去了。其实谁都知道,《易》是道家经典。
儒家那本《论语》,东一句西一句,完全没有章法,竟成为经典!实在可笑。看看《论语》是怎样谈“孝”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中的一个孝字,就被论述得如此混乱不堪、前后不一。而论述过程中都是仿佛在旁敲侧击,给人的感觉就是左解释也可以,右说明也可以,就是不肯直截了当的说。难怪孔子在编《春秋》的时候能自创出“春秋笔法”这一独门邪技。
学过哲学的人,对论语乃至儒家学说都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儒学完全不成体系。儒学没有根基,没有支柱,没有框架,没有结构,就是一堆散沙,《论语》就像一本散文集。
什么叫体系?举个例子,马斯洛总结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由下往上,两个物质欲望层,三个精神欲望层。并且彼此的关系是:下层没有满足,上层就不会存在,即使存在也很微弱。这就叫体系。若要在这个体系中加一个减一个都可能,说明这是个完善的体系。
仁义礼智信是体系吗?不是,甚至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仁、智是内心,义礼信是互动性要求。礼义廉耻是体系吗?忠孝节义是体系吗?都不是,且也都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然而很多人就被儒学这个体系所迷惑,觉得这个体系有光环。更有甚者,居然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如果儒学不说,人类就不会具有,真是可笑之极。很多东西,本来就是人性使然,跟儒学有什么关系?比如人们常用四个动物比喻忠孝节义,马是忠,羊是孝,虎是节,狗是义(我认为狗是忠马是义),连动物都知道忠孝节义,就说明这是动物本性的东西,不是通过教化而来的,又何必归为是儒学的贡献呢?整的好像没有儒学,人类就不知道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了一样。
所以在有些愚不可及的人眼里,你否定儒学,就是否定仁义礼智信,就是否定忠孝节义,就是否定礼义廉耻,简直是莫名其妙、病入膏肓。
且看看现在国内某些人,总喜欢装大儒,装出一副穷经皓首的样子,看别人都是白丁。
把一个浑身是病的儒学弄得神神秘秘,有那么玄乎吗?
孔子是个什么货色?一部东拉西扯的《论语》而已;孟子荀子,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自己内部就没能统一起来,一个性善,一个性恶,从最最基础的概念阐述上就产生了分歧。
所有社会科学,起点必然是人性。或者说,人性是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什么叫逻辑起点?就是这门科学的公理,不需要证明的公理,所有的论证都是建立在这个公理之上。牛顿的力学没有回答第一动力问题,也回答不了,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第一动力就是牛顿力学的逻辑起点。儒学有逻辑起点吗?性善性恶都没说清楚。
实际上,人性本私,只有自私才是人的本性,是与生倶来的。这就是人性的逻辑起点,不需要证明。就像宇宙第一动力一样,是大自然的力量在推动整个宇宙动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在实现利己的行为方式上,会导致善与恶的不同结果,故曰“人性本私,私以利己,为善为恶”。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是为伪善。
利己,是人最终极的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最根本属性。按照一般规律,人性是永恒不变的,不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杨朱说:“为我”,佐证后世的“性本私”论;墨子讲“兼爱”,这比儒家的“性善”“性恶”更有爱吧?孟子可能觉得他俩讲得都比自己更有范,顿感有粉丝大量流失之虞,情急之下破口大骂,斥其二人为“无父”、“无君”,是“禽兽”。孟子恶起来浑然不记得自己的“性善”论。可见儒家之恶绝非浪得虚名,性恶论可不是说着玩的,恶起来比禽兽还禽兽。
再往后,到了董仲舒,把道家的阴阳五行揉进儒学,不但让儒学更加混乱,也把自己后世的名声搞臭了。然后是魏晋玄学,自不必说,再然后是朱熹,搞训诂,又成理学,也是名声不好。最后又整出一个心学,一个新明星诞生,王阳明把儒学弄成参禅一样,又唬到一大片。到了今天,少有人说自己是董仲舒的粉,少有人说自己是朱熹的粉,但是号称自己是王阳明的粉却大有人在,几成时髦。
其实儒学就是统治学。儒学的创始者孔丘,周游列国的兜售的就是他那自创的统治秘籍,这是史实,谁也否认不了。而在道德伦理方面,儒学提出了若干个美仑美奂的概念,难不成这就是成就?就值得诸君膜拜?吹牛皮哩!
提出什么概念是一方面,如何贯彻落实又是另一方面。今天的很多人,绝大多数的儒粉,还陶醉在儒学提出的这些概念上。尽管两千年来那些美轮美奂的概念没有实现,他们却依然陶醉着,完全无法清醒。而实际上,这些概念不但没有实现,甚至在达官贵人下里巴人各色人等中,为了假装儒学概念已经实现而变得虚伪。
假如我也提出一套比儒学更加高尚的概念,我是不是就成了超圣?是不是就要受到膜拜?而不用考虑我所提出的概念是否能实现?
不禁要问问诸多儒子们,你们当中谁能让儒学那套概念实现?实现不了的东西,就是一钱不值!
儒学就是病,得治!
文/两江一丁
整理/西山真人(注:原文标题有改动)
什么是儒学?我认为儒学就是儒生学。历代的儒生们,不管大儒还是小儒,但凡自己写出一点读书心得,就将其归入儒学,所以我把它叫做儒生学。
其实很多儒生的思想体系里面纷芸繁杂,什么释、道、儒都掺杂一点。因为他自称是儒生嘛,所以他就把自己整合出来的只言片语加入到儒学的理论中去。这个人加一点,那个人加一点,一点一点加起来成为了儒生学。
孔丘一生无著述。而那个《易传》,其实也是传说,与儒家文化的风格根本不搭界。就因为传说孔子“写”(其实是“序”)了《易传》,《易》就被生拉硬扯地归入到儒学中去了。其实谁都知道,《易》是道家经典。
儒家那本《论语》,东一句西一句,完全没有章法,竟成为经典!实在可笑。看看《论语》是怎样谈“孝”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中的一个孝字,就被论述得如此混乱不堪、前后不一。而论述过程中都是仿佛在旁敲侧击,给人的感觉就是左解释也可以,右说明也可以,就是不肯直截了当的说。难怪孔子在编《春秋》的时候能自创出“春秋笔法”这一独门邪技。
学过哲学的人,对论语乃至儒家学说都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儒学完全不成体系。儒学没有根基,没有支柱,没有框架,没有结构,就是一堆散沙,《论语》就像一本散文集。
什么叫体系?举个例子,马斯洛总结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由下往上,两个物质欲望层,三个精神欲望层。并且彼此的关系是:下层没有满足,上层就不会存在,即使存在也很微弱。这就叫体系。若要在这个体系中加一个减一个都可能,说明这是个完善的体系。
仁义礼智信是体系吗?不是,甚至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仁、智是内心,义礼信是互动性要求。礼义廉耻是体系吗?忠孝节义是体系吗?都不是,且也都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然而很多人就被儒学这个体系所迷惑,觉得这个体系有光环。更有甚者,居然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如果儒学不说,人类就不会具有,真是可笑之极。很多东西,本来就是人性使然,跟儒学有什么关系?比如人们常用四个动物比喻忠孝节义,马是忠,羊是孝,虎是节,狗是义(我认为狗是忠马是义),连动物都知道忠孝节义,就说明这是动物本性的东西,不是通过教化而来的,又何必归为是儒学的贡献呢?整的好像没有儒学,人类就不知道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了一样。
所以在有些愚不可及的人眼里,你否定儒学,就是否定仁义礼智信,就是否定忠孝节义,就是否定礼义廉耻,简直是莫名其妙、病入膏肓。
且看看现在国内某些人,总喜欢装大儒,装出一副穷经皓首的样子,看别人都是白丁。
把一个浑身是病的儒学弄得神神秘秘,有那么玄乎吗?
孔子是个什么货色?一部东拉西扯的《论语》而已;孟子荀子,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自己内部就没能统一起来,一个性善,一个性恶,从最最基础的概念阐述上就产生了分歧。
所有社会科学,起点必然是人性。或者说,人性是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什么叫逻辑起点?就是这门科学的公理,不需要证明的公理,所有的论证都是建立在这个公理之上。牛顿的力学没有回答第一动力问题,也回答不了,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第一动力就是牛顿力学的逻辑起点。儒学有逻辑起点吗?性善性恶都没说清楚。
实际上,人性本私,只有自私才是人的本性,是与生倶来的。这就是人性的逻辑起点,不需要证明。就像宇宙第一动力一样,是大自然的力量在推动整个宇宙动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在实现利己的行为方式上,会导致善与恶的不同结果,故曰“人性本私,私以利己,为善为恶”。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是为伪善。
利己,是人最终极的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最根本属性。按照一般规律,人性是永恒不变的,不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杨朱说:“为我”,佐证后世的“性本私”论;墨子讲“兼爱”,这比儒家的“性善”“性恶”更有爱吧?孟子可能觉得他俩讲得都比自己更有范,顿感有粉丝大量流失之虞,情急之下破口大骂,斥其二人为“无父”、“无君”,是“禽兽”。孟子恶起来浑然不记得自己的“性善”论。可见儒家之恶绝非浪得虚名,性恶论可不是说着玩的,恶起来比禽兽还禽兽。
再往后,到了董仲舒,把道家的阴阳五行揉进儒学,不但让儒学更加混乱,也把自己后世的名声搞臭了。然后是魏晋玄学,自不必说,再然后是朱熹,搞训诂,又成理学,也是名声不好。最后又整出一个心学,一个新明星诞生,王阳明把儒学弄成参禅一样,又唬到一大片。到了今天,少有人说自己是董仲舒的粉,少有人说自己是朱熹的粉,但是号称自己是王阳明的粉却大有人在,几成时髦。
其实儒学就是统治学。儒学的创始者孔丘,周游列国的兜售的就是他那自创的统治秘籍,这是史实,谁也否认不了。而在道德伦理方面,儒学提出了若干个美仑美奂的概念,难不成这就是成就?就值得诸君膜拜?吹牛皮哩!
提出什么概念是一方面,如何贯彻落实又是另一方面。今天的很多人,绝大多数的儒粉,还陶醉在儒学提出的这些概念上。尽管两千年来那些美轮美奂的概念没有实现,他们却依然陶醉着,完全无法清醒。而实际上,这些概念不但没有实现,甚至在达官贵人下里巴人各色人等中,为了假装儒学概念已经实现而变得虚伪。
假如我也提出一套比儒学更加高尚的概念,我是不是就成了超圣?是不是就要受到膜拜?而不用考虑我所提出的概念是否能实现?
不禁要问问诸多儒子们,你们当中谁能让儒学那套概念实现?实现不了的东西,就是一钱不值!
儒学就是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