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吧 关注:194贴子:958
  • 5回复贴,共1

北魏末年民众鲍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薛海波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研究员
《文史哲》2011年第2期,
摘要:六镇豪强酋帅主要由拥有权势和世受军镇压迫的两类不同政治地位的豪强酋帅构成,双方有着尖锐的矛盾。其群体无法依靠父祖官爵进入门阀体制,社会地位并不高。孝文帝迁都洛阳导致两类豪强酋帅之间政治经济矛盾的激化,是引发六镇暴动的主要原因。六镇暴动主要是由在六镇没有政治地位、面临生存危机的匈奴、高车酋帅领导,反抗军镇压迫和求生存的抗暴斗争。有权势的豪强酋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成为北魏镇压暴动的主要力量。两类豪强酋帅在迁到河北后,面对共同的生存危机,一度联合掀起河北暴动,但由于其群体内部矛盾重重、组织松散、无法立足河北解决生存问题,从而在尔朱荣的进攻下一败即溃。
  关键词:北魏末年;六镇;镇民;暴动;豪强酋帅


IP属地:辽宁1楼2016-06-29 14:43回复
    学界对于北魏末年六镇镇民暴动及由此引发的河北暴动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间。如学界往往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导致六镇镇民社会地位的下降是六镇暴动的主要原因。如果六镇镇民的社会地位原本就不高,那么六镇暴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又如以往研究强调六镇暴动的阶级斗争性质,将其主要归结为镇民与六镇豪强酋帅、北魏朝廷之间的阶级斗争,【1】而忽视了有些六镇豪强酋帅通常是以镇民身份,出现在暴动队伍中,成为暴动的领导者。或是从社会阶层的视角,将六镇暴动归结为六镇豪强酋帅与镇民联合,为摆脱自身贱民化,争取自由身份的群体性反抗军镇体制的军事斗争,【2】而忽略了在暴动中始终存在的六镇豪强酋帅之间及其群体与镇民的严重矛盾。基于此,本文拟以主导六镇社会秩序的豪强酋帅为中心,探究其群体的来源与内部矛盾、重新考察六镇暴动的主要原因、六镇豪强酋帅在镇民暴动中的政治动向、所起作用等问题,以此对北魏末年镇民暴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IP属地:辽宁2楼2016-06-29 14:43
    回复

      一、六镇豪强酋帅的来源及其群体的内部矛盾
      学界一般认为六镇镇民主要来源于鲜卑贵族、汉族豪族、徙边罪犯、高车和柔然等部落降民。【3】就六镇豪强酋帅而言,由于其群体被编入军籍,因此,同样具有镇民的身份。但六镇豪强酋帅与普通镇民却有着很大不同,如其群体有一部分能够担任军镇官职具有官僚身份,又大多拥有部落组织、依附武装、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现列《北魏后期六镇豪强酋帅简表》【以下称《简表》】如下:【4】
      编号 姓氏 所属军镇 原籍 民族 出身 父祖迁徙至六镇的途径 出处
      1 窦泰 怀朔 代【四方诸姓】 鲜卑 良家子 祖罗魏统万镇将因居北边。 《北齐书·窦泰传》、《窦泰墓志》汇编p395
      2 鲜于世荣 怀朔 渔阳 高车 良家子 父宝业怀朔镇将,因家焉 《北齐书·鲜于世荣传》
      3 潘乐 怀朔 代【四方诸姓】 鲜卑 良家子 祖潘长怀朔镇将,镇北边 《北齐书·潘乐传》、《姓纂》p515
      4 斛律羌举 怀朔 代 高车 酋长 父谨武川镇将,因家焉 《北齐书·斛律羌举传》、《姓纂》p1476
      5 可朱浑元 怀朔 代【四方诸姓】 鲜卑 渠帅 曾祖护野肱终于怀朔镇将,遂家焉 《北齐书·可朱浑元传》、《姓纂》p965
      6 徐远 怀朔 广平 汉 良家子 曾祖定云中军将,因家于朔 《北齐书·徐远传》
      7 侯莫陈崇 武川 代【四方诸姓】 鲜卑 良家子 祖允武川镇将,因家焉 《周书·侯莫陈崇传》、《姓纂》p734
      8 梁御 武川 安定【内入诸姓】 匈奴 酋长 先祖因官北边,遂家武川 《周书·梁御传》
      9 刘亮 武川 代 匈奴 酋长 父少舆武川镇将,因家焉 《侯莫陈道生墓志》,《集注》p947
      10 李虎 武川 汉 良家子 祖李熙金门镇将,镇武川 《旧唐书·高祖本纪》
      11 杨忠 武川 弘农华阴 汉 良家子 高祖元寿武川镇司马,因家焉 《周书·杨忠传》
      12 徐显秀 怀荒 汉 良家子 祖安怀荒镇将,因家焉 《徐显秀墓志》,疏证p211
      13 宇文盛 武川 代【四方诸姓】 鲜卑 曾祖伊与敦为沃野镇军主 《周书·宇文盛传》
      14 尉景 怀朔 代【四方诸姓】 吐谷浑 选拔 《北齐书·尉景传》
      15 韩轨 怀朔 代【内入诸姓】 匈奴 选拔 《北齐书·韩轨传》
      16 侯景 怀朔 代【内入诸姓】 羯 良家子 选为北镇戍兵 《梁书·侯景传》
      17 韩贤 怀朔 代【内入诸姓】 匈奴 选拔 《北齐书·韩贤传》
      18 葛荣 怀朔 代【内入诸姓】 鲜卑 选拔 《梁书·侯景传》
      19 尉长命 怀朔 代【四方诸姓】 吐谷浑 选拔 《北齐书·尉长命传》、《姓纂》p 1515
      20 莫多娄贷文 怀朔 代【内入诸姓】 鲜卑 选拔 《北齐书·莫多娄贷文传》
      21 厍狄干 怀朔 代【四方诸姓】 鲜卑 酋长 曾祖越豆眷率部落选拔出镇 《北齐书·厍狄干传》
      22 厍狄盛 怀朔 代【四方诸姓】 高车 酋长 选拔 《北齐书·厍狄盛传》
      23 库狄回洛 怀朔 代【四方诸姓】 高车 酋长 选拔 《北齐书·库狄回洛传》、《库狄回洛墓志》汇编p414
      24 库狄业 怀朔 代【四方诸姓】 高车 酋长 选拔 《库狄业墓志》,疏证p187
      25 步大汗萨 怀朔 代【内入诸姓】 匈奴 酋长 选拔 《北齐书·步大汗萨传》
      26 斛律金 怀朔 高车 酋长 选拔 《北齐书·斛律金传》
      27 娄昭 怀朔 代【内入诸姓】 鲜卑 酋长 选拔 《北齐书·娄昭传》、《娄睿墓志》汇编p440
      28 王基 怀朔 乌丸 酋长 选拔 《北齐书·王纮传》
      29 破六韩常 怀朔 代【内入诸姓】 匈奴 酋长 选拔 《北齐书·破六韩常传》
      30 刘悦 怀朔 匈奴 领民酋长 选拔 《刘悦墓志》汇编p445
      31 侯渊 武川 代【内入诸姓】 羯 良家子 选拔 《魏书·侯渊传》、《侯刚传》
      32 宇文泰 武川 代【四方诸姓】 匈奴 豪杰 四世祖宇文陵随例选拔迁武川 《周书·文帝本纪》
      33 贺拔胜 武川 代【内入诸姓】 高车 良家子 祖尔头以良家子镇武川 《周书·贺拔胜传》、《姓纂》p1314
      34 舆珍 武川 代【内入诸姓】 鲜卑 豪杰 选拔 《周书·贺拔胜传》
      35 念贤 武川 金城枹罕 吐谷浑 大家子 父求就以大家子戍武川镇 《周书·念贤传》
      36 乙弗库根 武川 代【内入诸姓】 吐谷浑 豪杰 选拔 《周书·贺拔胜传》
      37 尉迟真檀 武川 代【四方诸姓】 吐谷浑 豪杰 选拔 《周书·贺拔胜传》
      38 若干惠 武川 代【内入诸姓】 鲜卑 选拔 《周书·若干惠传》
      39 王德 武川 代【东胡诸姓】 乌丸 选拔 《周书·王德传》
      40 王盟 武川 乐浪【东夷诸姓】 高丽 良家子 父罴以良家子镇武川 《周书·王盟传》
      41 贺兰祥 武川 代【勋臣八姓】 匈奴 良家子 祖以良家子镇武川 《周书·贺兰祥传》
      42 韩果 武川 代【内入诸姓】 匈奴 选拔 《周书·韩果传》
      43 厍狄昌 武川 代【四方诸姓】 鲜卑 选拔 《周书·厍狄昌传》
      44 王勇 武川 代【东夷诸姓】 高丽 选拔 《周书·王勇传》
      45 宇文虬 武川 代【四方诸姓】 匈奴 选拔 《周书·宇文虬传》
      46 独孤信 武川 代【勋臣八姓】 匈奴 良家子 祖俟尼和平中镇武川 《周书·独孤信传》
      47 雷绍 武川 羌 大姓 选拔 《北史·雷绍传》
      48 耿豪 武川 巨鹿 汉 曾祖超由后燕归魏选拔出镇 《周书·耿豪传》
      49 寇洛 武川 上谷 汉 累世将吏 父延寿和平中以良家子镇武川 《周书·寇洛传》
      50 赵贵 武川 天水南安 汉 良家子 祖仁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 《周书·赵贵传》
      51 王兴 武川 汉 豪侠 选拔 《若干云墓志》,疏证p289
      52 邸珍 武川 中山 汉 选拔徙居武川镇。 《北史·邸珍传》
      53 常善 沃野 高阳 汉 豪族 选拔 《周书·常善传》
      54 蔡儁 怀朔 陈留 汉 选拔 《北齐书·蔡儁传》
      55 赵猛 怀朔 汉 选拔 《北齐书·赵猛传》
      56 傅元兴 怀朔 汉 选拔 《北齐书·傅伏传》
      57 独孤永业 中山 匈奴 选拔 《北齐书·独孤永业传》﹑《姓纂》p1461
      58 王怀 乌丸 酋长 选拔 《北齐书·王怀传》
      59 乜列河 怀朔 高车 酋长 太武帝时被征服徙居 《周书·于谨传》
      60 斛律野谷禄 怀朔 高车 酋长 太武帝时被征服徙居 《魏书·肃宗本纪》
      61 树者 怀朔 高车 酋长 太武帝时被征服徙居 《魏书·京兆王继传》
      62 万俟普 怀朔 匈奴 酋长 太武帝时被征服徙居 《北齐书·万俟普传》
      63 破六韩拔陵 怀朔 匈奴 酋长 太武帝时被征服徙居 《北齐书·破六韩常传》
      64 鲜于脩礼 怀朔 丁零 酋长 北魏前期被征服徙居 《魏书·孝明帝纪》
      65 杜洛周 柔玄 鲜卑 酋长 北魏前期被征服徙居 《魏书·孝明帝纪》
      66 段荣 怀朔 武威姑臧 汉 豪族 祖信仕沮渠氏,入魏徙北边 《北齐书·段荣传》
      67 孙腾 怀朔 咸阳石安 汉 祖通仕沮渠氏,入魏徙北边 《北齐书·孙腾传》
      68 史遵 抚宁 建康袁氏 汉 祖灌仕沮渠氏,迁抚宁镇 《周书·史宁传》
      69 皮景和 怀朔 琅邪 汉 父庆宾使怀朔遇世乱,因家焉 《北齐书·皮景和传》
      70 高欢 怀朔 渤海 汉 罪犯 祖谧坐法徙居怀朔镇 《北齐书·神武帝纪》


      IP属地:辽宁3楼2016-06-29 14:44
      回复
        根据《简表》显示,其群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5】
        (一)有13家【编号1-13】豪强酋帅是因父祖任官北边军镇而定居六镇。其群体父祖担任的不是军镇镇将,就是司马、戍主、军主等军镇的中高级官职。史籍往往用“良家子”来记载其父祖定居六镇时的出身。如侯莫陈崇祖父侯莫陈允,“世为渠帅。祖允,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6】军镇官员和“良家子”的出身,使其家族子弟在身份上高于普通镇民。如怀朔镇豪强窦泰凭借着“良家子”的出身,获得襄威将军(从六品上)、帐内都将的起家官。【7】
        (二)有45家【编号14-58】豪强酋帅是因父祖被北魏国家“盛简亲贤”,即通过选拔戍守六镇的途径而定居六镇。如《北史》卷一六《广阳王深传》:“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据《简表》统计,在这45家中有28家的父祖具有代人身份,占此种途径定居六镇45家的62%。康乐先生曾指出镇民大多是来自于北魏统治阶层即“代人集团”。【8】但康乐先生侧重于论述代人和镇民的密切关系,并没有指出北魏国家将代人中的哪些姓氏选拔到六镇。从《简表》所列六镇豪强酋帅所属的代人姓氏看,没有拓跋鲜卑的宗族十姓,勋臣八姓只有独孤、贺兰两姓(共2家)。而这两姓在道武帝离散部落措施的打击下,在北魏前期就退出北魏国家的核心权力圈。【9】因此,较多的主要是内入诸姓(14家),四方诸姓(10家)。可知,北魏国家实际上主要是选拔统治集团中的中下层代人出镇六镇。
          学界多认为中原强宗是六镇镇民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据《简表》统计,仅有9家汉族豪强是通过父祖被选拔戍守六镇而定居当地的。其中父祖迁徙六镇时身份可以确定的有5家。寇洛、赵贵、王兴、蔡儁4家的父祖是“良家子”或“豪侠”的身份。只有常善1家的父祖是以近似于中原强宗的“豪族”身份迁到六镇的。【10】北魏末年的魏兰根认为,北魏国家选调中原强宗戍守六镇的主要原因是六镇“昔时初置,地广人稀”。【11】然而,北魏前期大规模从包括中原在内的被征服地区迁徙强宗,主要是要消弱当地的豪强势力。由于六镇需要大量善于骑兵作战的鲜卑高车等胡族军士,【12】因此,北魏国家基本不会将不善于骑兵作战的中原强宗迁到六镇。魏兰根所提的理由显然无法成立。从魏兰根所说北魏国家主要是通过给以中原强宗仕宦和经济上复除的待遇,来“征发”他们出镇六镇。但在北魏前期胡汉矛盾尖锐的条件下,汉族士大夫宁愿在家乡担任地方僚佐,也不想到胡风盛行的平城去担任中央官。那么,产业和势力都在乡里的豪强,则更不愿离开家乡。【13】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究竟有多少中原强宗为了不高的武职,抛弃经营多年的产业,戍守生存条件恶劣的六镇,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被北魏国家选拔迁徙到六镇的中下层代人、部落酋长、汉族豪强的子弟,也能凭借其父祖“良家子”的出身出任官职。如怀朔镇侯景为怀朔镇外兵史,【14】武川镇宇文盛曾祖伊与敦、祖长寿、父文孤三代并为沃野镇军主。【15】通过选拔迁徙到六镇的胡族部落酋长,往往带领其部落组织一同定居六镇。为保证这些酋长成为北魏国家在六镇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北魏给其群体世代享有领民酋长的政治待遇。如鲜卑酋帅库狄业“世居莫北,家传酋长之官”【16】。
        (三)有10家【编号59-68】豪强酋帅是因父祖被北魏国家征服而徙居六镇。北魏设置六镇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要用军镇管理被征服的数十万落高车人。【17】据《简表》统计,在父祖以被征服者的身份迁到六镇的豪强酋帅中,高车、匈奴等胡族部落酋长有5家。【18】由于高车人游牧的生活方式,加之六镇辽阔的地理环境,如果就地解散其部落,单依靠人口处于绝对少数的军镇官吏,根本无法管理。因而,北魏不得不保持其部落组织,通过部落酋长对各部的部落成员进行控制。由此,大小高车酋长及其子弟仍然可以通过所控制的部落组织,保持一定的武装势力,从而世代成为酋帅。如在六镇暴动中的怀朔西部高车酋帅乜列河在向北魏朝廷投降时,其部众就多达三万余户。【19】然而,与具有“良家子”出身的豪强酋帅相比,高车酋帅却毫无政治地位,而是被管制、奴役的镇民。北魏对于高车部落毫无节制的征兵、经济勒索,往往就是要通过高车酋长去向统辖的部民征调。而长此以往,高车酋长则会失去部众的支持。高车酋帅为了保住酋长位置,只能是率领部落反抗。那么,军镇官员也自然就将高车酋帅列为镇压的首要对象。【20】北魏国家也将征服的匈奴等其他胡族部落酋帅迁到六镇。这些酋帅也是被管制的镇民。如领导六镇镇民暴动的匈奴酋帅破六韩拔陵,相关史书将其身份记载为“镇人”、“镇兵”、或“镇民”。【21】怀朔镇匈奴酋长万俟普的儿子受洛干的政治地位,【22】《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记载为“费也头”。而“费也头”是受军镇镇将官吏奴役的牧子。因此,相近的政治地位和处境,使高车酋帅和匈奴酋帅在日后的六镇暴动中得以很快联合在一起。
          总之,北魏后期六镇豪强酋帅群体,主要由两类不同政治地位的豪强酋帅构成。一类是定居在六镇的军镇官员子弟、在北魏国家选拔政策下徙居六镇的中下层代人、部落酋长、汉族豪强的子弟,另一类是被北魏国家征服迁徙六镇的高车、匈奴等胡族酋长及其子弟。后一类的胡族酋长虽然可以凭借部落组织成为酋帅,但在军镇内部却处于世代受军镇官员压迫的地位。而军镇官员大体由前一类豪强酋帅所担任,因此,六镇豪强酋帅群体之间有着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


        IP属地:辽宁4楼2016-06-29 14:44
        回复
          三、六镇豪强酋帅在北魏末年六镇镇民暴动中的政治动向
          正光五年(524),沃野镇匈奴酋帅破六韩拔陵掀起六镇暴动后,除段荣、寇洛、赵贵、尉长命、可朱浑元、史遵、孙腾、步大汗萨等少数人率部落部众避难南逃外,出于在军镇中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六镇豪强酋帅明显分为加入到镇民暴动队伍和站在北魏朝廷一边镇压暴动两类。在破六韩拔陵的暴动队伍之中,与破六韩拔陵同一部落的酋帅破洛汗听明、出六斤被其任命为将帅。【39】与破六韩拔陵有宗亲关系的匈奴酋帅破六韩孔雀为大都督、司徒、平南王。【40】匈奴酋帅万俟普则被授予太尉。【41】鲜卑酋帅卫可孤被任命为别帅、并被封为王。【42】破六韩拔陵在怀朔、武川击败魏军后,高车酋帅纷纷归附于破六韩拔陵,【43】并被委已要职。如酋长斛律金,“初为军主,…正光末,破六韩拔陵构逆,金拥众属焉,陵假金王号”【44】,斛律野谷禄也被封王。【45】以上所列酋帅,除卫可孤为鲜卑人,其他均为匈奴和高车人。除斛律金1人担任过军主外,其他不是“镇民”就是无载。可见,六镇暴动武装的领导权基本掌握在以破六韩拔陵为首的、毫无政治地位的匈奴和高车部落酋帅手中。
          据《北史》卷一六《广阳王深传》记载,孝昌元年(525)破六韩拔陵率领的六镇叛军前后降附共二十万人。其中有明确记载的是斛律金率所部万户诣云州请降,【46】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率三万余户向广阳王元深投降。【47】如果一户按照5口估算,仅高车部众就能达到十余万人。当然依此进行简单估算存在很大缺陷,但这至少说明高车酋帅所统领的部众在破六韩拔陵所领导的六镇叛军中占主导地位。
            由于破六韩拔陵率领的镇民武装是基于生存和反抗军镇压迫而暴动,因此仓廪、军镇力量集中的沃野、武川、怀朔等镇城就首先成为其主要的进攻目标。这就使处于被叛军进攻的地区、拥有一定权势的豪强酋帅,为了保住身家性命和经济利益只能站在北魏朝廷、军镇一边。如时任沃野镇统军的豪强常安成不听破六韩拔陵的胁逼,“乃率所部讨陵。以功授伏波将军。给鼓节。后与拔陵连战,卒于阵”【48】。由于武川镇城地处白道岭,控制着塞北进入云中代地的咽喉,【49】是六镇叛军进攻的重点地区,因此武川镇豪强酋帅出于保家守土的考虑,成为与六镇叛军作战最坚决的群体。他们一方面在武川与叛军激战。如宇文泰长兄宇文颢和其父宇文肱与叛军首领卫可孤战于武川南河。【50】另一方面宇文肱、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独孤信等人,又在贺拔度拔的带领下协助怀朔镇将杨钧固守怀朔。在怀朔镇被叛军攻下后,贺拔度拔和宇文泰等人袭杀卫可孤,一度占领怀朔。在叛军随后的反击下,贺拔度拔被杀,贺拔胜、念贤等人投奔在平城统领北魏军队的广阳王元深。【51】而宇文肱妻兄高丽酋长王盟则被迫加入叛军。【52】因此,六镇暴动又是六镇地区处于不同政治地位的豪强酋帅之间为生存、为政治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争夺战。


          IP属地:辽宁7楼2016-06-29 14:47
          回复
            【40】《北齐书》卷二七《破六韩常传》,第378页。
            【41】《北齐书》卷二七《万俟普传》,第375页。
            【42】参看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第66页。《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第215页。
            【43】《资治通鉴》卷一五〇《梁纪六》武帝普通四年(524),第4683页。
            【44】《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第219页。
            【45】《魏书》卷九《肃宗本纪》,第240页。参看朱大渭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史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9页。
            【46】《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第219页。
            【47】《资治通鉴》卷一五〇《梁纪六》武帝普通六年(525),第4705页。
            【48】《周书》卷二七《常善传》,第446页。
            【49】参看【台】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卷河东河北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三,1986年,第1777页。
            【50】《周书》卷一○《邵惠公颢传》,第153页。
            【51】《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第216页、226页。
            【52】《周书》卷二○《王盟传》,第333页。
            【53】《魏书》卷四四《费穆传》,第1004页。
            【54】《魏书》卷五八《杨播传附杨昱传》,第1293页。
            【55】《北齐书》卷二七《可朱浑元传》,第376页。
            【56】《周书》卷一六《赵贵传》,第261页。
            【57】《魏书》卷一五《元晖传》,第380页。
            【58】《魏书》卷九《肃宗本纪》,第245页。《魏书》卷八二《常景传》,第1804页。《魏书》卷八〇《侯渊传》,第1786页。《北史》卷八七《邸珍传》,第2899页。
            【59】《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第2页。
            【60】《梁书》卷五六《侯景传》,第833页。
            【61】参看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第170页。
            【62】《北齐书》卷二七《可朱浑元传》,第376页。
            【63】《周书》卷一《文帝本纪》,第2页。
            【64】《魏书》卷一八《广阳王深传》,第433页。《魏书》卷一六《元叉传》,第408页。《魏书》卷五八《杨播传》,第1298页。
            【65】《魏书》卷九《肃宗本纪》,第244页。《梁书》卷五六《侯景传》,第833页。
            【66】《魏书》卷一〇《孝庄帝本纪》,第258页。《北齐书》卷一九《张保洛传》,第257页。《北齐书》卷一九《任延敬传》,第251页。
            【67】《北齐书》卷二五《王纮传》,第365页。《魏书》卷七二《路恃庆传》,第1620页。《魏书》卷八八《良吏·杜纂传》,第1906页、《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附李愍传》,第317页。
            【68】《北齐书》卷一五《潘乐传》,第201页。《北齐书》卷二五《王纮传》,第365页。《北齐书》卷二七《可朱浑元传》,第376页。《周书》卷一○《莒庄公洛生传》,第159页。《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附李愍传》,第317页。《北齐书》卷二二《卢文伟传附卢勇传》,第322页。
            【69】《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附李愍传》,第317页。《魏书》卷一〇《孝庄帝本纪》,第258页。
            【70】黄惠贤先生曾注意到葛荣吸纳优待胡汉士族这一政策,但黄先生将其简单的归结为“推行着违背农民起义方向的政策”【参看朱大渭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史卷)》,第253页】。
            【71】《周书》卷三○《窦炽传》,第517页。
            【72】《魏书》卷五六《崔辩传》,第1251页。
            【73】《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第454页。
            【74】《周书》卷一《文帝本纪》,第2页。
            【75】《北齐书》卷一九《韩贤传》,第247页。
            【76】《北齐书》卷二○《张琼传》,第265页。《周书》卷二八《贺若敦传》,第473页。《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第290页。《魏书》卷三六《李顺传》,第843页。《北齐书》卷二二《卢文伟传》,第319页。
            【77】《周书》卷一〇《莒庄公洛生传》,第159页。
            【78】《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上》,第7页。
            【79】《魏书》卷一〇《孝庄帝本纪》,第258页。
            【80】《魏书》卷五七《崔挺传》,第1270页。


            IP属地:辽宁10楼2016-06-29 14: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