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
1、学术队伍(人才、团队)
在农学院领导的领导和支持下,2014年本学科学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均获得了巨大的充实和提升,先后从美国和国内“985”、“211”学校新引进人才5人,并根据各自的特长进入到相应研究团队,迅速开展科研工作。目前,本学科具有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学术队伍中的主要科研人员大多具有博士学位,队伍比较年轻,并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其中玉米研究团队申请了校级创新团队,史振声教授被授予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称号,李凤海教授被授予沈阳市优秀科技人才称号;大豆研究团队申请成立了沈阳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本学科积极创造条件给年轻学者展示才华提供空间,凝炼内功,谋求快速发展,如鼓励他们外出做博士后。博士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在站做博士后的还有李春红博士。
2、科学研究
目前本学科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大豆育种以及水稻育种等科研工作,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8项,其中2014年新立项课题有5项(见附表1);在基础研究领域,2014年共发表37篇论文(见附表2),其中三大检索文章8篇。谢甫绨教授团队审定大豆新品种2个(沈农19号和沈农20)及授权专利3个;史振声教授团队审定玉米新品种1个(“沈糯13号”)。郭玉华教授、于翠梅副教授等主编了《遗传学》全国统编教材1部,谢甫绨教授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
3、人才培养
为保证研究生招生数量,首先是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其次是,千方百计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扩大我校的影响,第三是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科的影响力。
2014年本学科招收硕士生合计10人,授予硕士学位合计1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合计27人。
4、学术交流
本学科在保持育种应用研究固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东北有关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建立了区域性研究中心,同时重点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与高水平科研院所的交流。2014年王术教授去美国进行为期6个月的合作研究;谢甫绨教授在美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访学研究,于翠梅副教授在日本进行了3个月访学研究,吕文彦副教授也将赴日本进行访学研究1年。2014年谢甫绨教授先后参加了全国作物生理会议、作物学年会、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研讨会等多个国内大型学术交流会并在会上做研究报告;史振声教授参加全国鲜食玉米会合第十届全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并在会上做特邀报告;赵明哲教授和吕文彦副教授也参加了作物学年会并交流论文。通过科研交流和研究生培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机构也建立了密切地联系。
5、条件建设
2014年随着我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本学科试验室的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新增仪器逐步安装调试到位,科研环境和条件有了极大地改善。
6、社会服务与其他建设成效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长期以来,本学科培养的大批人才,已经成为辽宁省甚至国家作物育种战线的主力。他(她)们或直接从事新品种选育工作、或从事品种推广工作,或从事育种基础研究与管理工作,在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育种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骨干成员史振声教授、李凤海教授和谢甫绨教授等所带领的团队不仅育成了多个的新品种,还经常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