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06-07 醋溜山西
第一部旨酒长源第一章国酒之源
子夏山下杏花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20多个地方名叫“杏花村“,其中有7个“杏花村”比较有名。这7个杏花村分别是:
山西汾阳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清明》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指此处。
安徽贵池杏花村——是历史上的杜牧当官地,曾与山西汾阳杏花村有过相争。
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崖下杏花村——有“杏花村飞霞”之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就在该处。
江苏徐州丰县杏花村——宋代大词人苏东坡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湖北麻城古镇杏花村——酒家亦负盛名,古诗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南京城西凤凰台杏花村——绿水环绕,岗峦叠翠,自唐代便是风景区和沽酒佳处。
杜牧一首《清明》诗使杏花村名声大噪。“杏花村”既为村名,又成了酒的代名词,这是当初杜牧所没有料到的,时至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谁是正宗酒村杏花村而翻古籍、找典故、寻传说。无论谁真谁伪,都无关紧要,对于酒客而言,只要酒香就够了。
山西汾阳杏花村风水好,好就好在子夏山。子夏山位于汾阳县正北二十公里处,距杏花村正北八公里,与杏花村镇地界相接连。子夏山,山阳迄古隶汾州,山阴属汾水。旧志曰:“大凌山或陶山,文水家叫西山,清末卜山始划之。”山最早名“隐泉山”,因孔子高徒卜子夏晚年退隐于此,设教西河,故唐朝时玄宗改称此山为“子夏山”。
宋代赵瞻曾有诗赞子夏山云:
山因先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
文侯北面款山扁,石室至今犹南倾。
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
溪泉四出照骨清,润物功溥民罔争。
朝兮新云泽根茎,暮兮和风发勾萌。
山川气稟天地英,民何知为夫子灵。
魏最称治由师经,晋俗自是多诸生。
时尚辞华取未精,皓首学行徒修明。
非无神降弼王庭,国朝当议平文衡。
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
子夏(前507——前420),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春秋末晋国温人,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擅长文学,才气过人。子夏的一生,除短期从政、为父母守丧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儒学思想的学习和传授上。《论语》中记述了子夏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切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孔子去世后,子夏就在西河即现在汾阳、文水一带教学,李俚、吴起都是他的弟子,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他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河东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进封为魏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为先贤卜子。
元大德十一年(1307),在卜山底村北建子夏庙,设堂供奉,故卜山底村更名为神堂,汾人谓神堂底村。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记载:“隐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汤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子夏室,其东有马跑泉。”至今民间丧葬文化习俗,则有“头枕子夏山,脚蹬抱腹岩(介休绵山)”的说法。子夏山山石结构以纵向成层,外观颇为奇峻。又因远视上形成石雁展翅之势,所以又有石雁山的说法。明代,风水学盛行,有人观此山形脉相似雁阵飞掠,遂有“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头”之民谚传世。明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知府在汾阳城北门城垣之上铸铁雁二只,与子夏山遥遥相望,谓“铁雁镇石雁,辈辈出清官”,可见子夏山在汾阳地位之特殊。
按堪舆学的说法,居住宜选北面有山,南面有水的地方。山最好是青山,舒缓的山。子夏山正是这样的“好山”。从山脚下到杏花村,有着十几里地的缓坡,形成了山的平稳舒展。它在村庄的北面挡住了寒风,成为杏花村的靠山和屏障。
王文清简介
王文清,山西太原人,笔名汉时风,文史作家,文化学者,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山西省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山西晋商书画院副秘书长,晋商杂志执行主编,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理事,国家级报社特约撰稿人。曾任大型央企干部,省级报社记者。部级劳动模范,全国商业流通服务业先进工作者。执着于游走世界各地寻源探史,热衷于三晋文化及商业史料的搜集研究,发表有人物传记、旅游随笔、商业研究史料500余万字,著有《汾酒史话》三部曲。
第一部旨酒长源第一章国酒之源
子夏山下杏花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20多个地方名叫“杏花村“,其中有7个“杏花村”比较有名。这7个杏花村分别是:
山西汾阳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清明》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指此处。
安徽贵池杏花村——是历史上的杜牧当官地,曾与山西汾阳杏花村有过相争。
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崖下杏花村——有“杏花村飞霞”之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就在该处。
江苏徐州丰县杏花村——宋代大词人苏东坡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湖北麻城古镇杏花村——酒家亦负盛名,古诗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南京城西凤凰台杏花村——绿水环绕,岗峦叠翠,自唐代便是风景区和沽酒佳处。
杜牧一首《清明》诗使杏花村名声大噪。“杏花村”既为村名,又成了酒的代名词,这是当初杜牧所没有料到的,时至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谁是正宗酒村杏花村而翻古籍、找典故、寻传说。无论谁真谁伪,都无关紧要,对于酒客而言,只要酒香就够了。
山西汾阳杏花村风水好,好就好在子夏山。子夏山位于汾阳县正北二十公里处,距杏花村正北八公里,与杏花村镇地界相接连。子夏山,山阳迄古隶汾州,山阴属汾水。旧志曰:“大凌山或陶山,文水家叫西山,清末卜山始划之。”山最早名“隐泉山”,因孔子高徒卜子夏晚年退隐于此,设教西河,故唐朝时玄宗改称此山为“子夏山”。
宋代赵瞻曾有诗赞子夏山云:
山因先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
文侯北面款山扁,石室至今犹南倾。
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
溪泉四出照骨清,润物功溥民罔争。
朝兮新云泽根茎,暮兮和风发勾萌。
山川气稟天地英,民何知为夫子灵。
魏最称治由师经,晋俗自是多诸生。
时尚辞华取未精,皓首学行徒修明。
非无神降弼王庭,国朝当议平文衡。
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
子夏(前507——前420),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春秋末晋国温人,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擅长文学,才气过人。子夏的一生,除短期从政、为父母守丧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儒学思想的学习和传授上。《论语》中记述了子夏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切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孔子去世后,子夏就在西河即现在汾阳、文水一带教学,李俚、吴起都是他的弟子,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他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河东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进封为魏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为先贤卜子。
元大德十一年(1307),在卜山底村北建子夏庙,设堂供奉,故卜山底村更名为神堂,汾人谓神堂底村。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记载:“隐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汤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子夏室,其东有马跑泉。”至今民间丧葬文化习俗,则有“头枕子夏山,脚蹬抱腹岩(介休绵山)”的说法。子夏山山石结构以纵向成层,外观颇为奇峻。又因远视上形成石雁展翅之势,所以又有石雁山的说法。明代,风水学盛行,有人观此山形脉相似雁阵飞掠,遂有“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头”之民谚传世。明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知府在汾阳城北门城垣之上铸铁雁二只,与子夏山遥遥相望,谓“铁雁镇石雁,辈辈出清官”,可见子夏山在汾阳地位之特殊。
按堪舆学的说法,居住宜选北面有山,南面有水的地方。山最好是青山,舒缓的山。子夏山正是这样的“好山”。从山脚下到杏花村,有着十几里地的缓坡,形成了山的平稳舒展。它在村庄的北面挡住了寒风,成为杏花村的靠山和屏障。
王文清简介
王文清,山西太原人,笔名汉时风,文史作家,文化学者,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山西省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山西晋商书画院副秘书长,晋商杂志执行主编,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理事,国家级报社特约撰稿人。曾任大型央企干部,省级报社记者。部级劳动模范,全国商业流通服务业先进工作者。执着于游走世界各地寻源探史,热衷于三晋文化及商业史料的搜集研究,发表有人物传记、旅游随笔、商业研究史料500余万字,著有《汾酒史话》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