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志尧(转发时题目略改)
位于左云西北境的五路山是阴山余脉,也是左云西北方的天然屏障。这座山因褐红色的火山岩崛起而显雄浑瑰丽,因良好的林草植被覆盖而显生态优美,万里长城盘桓在海拔2000余米的高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之一。山上的蹄窟岭是当年昭君出塞和亲的见证;红砂岩口曾是著名的西口古道、军事要道、商贸通道和帝巡官道;五路山的神奇还在于藏有古崖居、藏兵洞和石碉堡,五路山还曾被先民们尊称为“神山”和“圣山”。神山是因为山上藏住老龙王,每逢大旱之年一祈雨就灵,因而山上有老龙王山与黑龙王沟;圣山是因为山上有风水,那矗立在山上的十几座高大土冢,造就了令世人惊叹的北魏金陵之谜;然而,这些神奇似乎又不足为奇,而山上更为神奇而又震撼人们心灵的却是绝世壮观的摩天岭石林。
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是人们逐步认识的,而有些往往是由环境的优越吸引外界人发现认识的。对五路山的石林奇观,最早是由本县学者刘溢海察觉研究的。2007年夏季,当我主编《三屯文化图志》时,刘溢海就为此研究探索写出了《五路山火山石林奇观》的文章,文章里首次用到了“柱状节理”这个生硬而费解的地质名词。这时,虽然有了《三屯文化图志》这本书,有了刘溢海这篇文章,但人们并没有因火山石林而大惊小怪——确切些说,它们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靓女。
然而,三年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2010年3月17日,《山西晚报》登载了刘俊卿记者关于左云发现柱状节理石林的报道。接着,2010年3月19日,《大同日报》登载了高雅敏记者所写的报道《左云摩天岭发现“柱状节理”地质遗迹》,同时并附 “柱状节理”奇观的照片。文章中谈到:“近日,大同市民贾立生携友自驾出游,在左云摩天岭惊奇地发现了一处‘柱状节理’的地质遗迹,其形状鬼斧神工,美轮美奂,堪称大同‘神柱山’”。文章还谈到:面对三十多米高的奇妙石柱林,酷爱户外活动的大同长城协会会员和户外知识丰富的老贾初步断定,这是“柱状节理”的地质遗迹!这和云南省腾冲县曲石乡深山河谷中的‘柱状节理’火山奇观一样,能在自己的家乡发现如此景观,贾立生一行高兴万分……”。看到这篇报道我很兴奋,随即让左云摄影家协会秘书长赵少雄与从小生长在八台子的杜国林老师前去拍摄这所谓的“柱状节理”。当即,用这“柱状节理”作了《左云文史》2011年第1期的封面。
2011年2月28日,《山西日报》的《黄河文化周刊》头版又突然登载了苏胜勇先生的文章:《摩天岭长城及其他》,该文中又涉及到左云火山岩石林。文中说:“在快接近摩天岭峰顶的山腰,我们发现在长城内侧,耸立着一座高大而奇特的山峰,像是一个雕塑艺术群体。我们顿时惊讶不已,跳下长城,走近一看,只见三四百米高的山体全部由十几米高、黑红色的六方柱体组成,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远看像是站在高山表面一队队一层层身着铠甲的士兵,从山脚排到山顶;近看则像是生长茂密的树林,相互拥挤着攒动着朝上蹿去”。这次苏胜勇先生领着地质专家朋友登临摩天岭,当发现这奇观奇景后,地质专业系毕业的朋友惊呼道:“哎呀,这不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柱状节理嘛!”苏胜勇先生和他的地质专家朋友毕竟多见识广,当即把摩天岭石林看作是规模大而整齐、弥足珍贵的火山岩石林自然博物馆。并定位:“眼前的火山岩石林完全可以和著名的云南喀斯特石林、内蒙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相媲美,足可与它们并称为‘中国三大石林景区’”。
他们登上摩天岭峰巅,望着眼前的长城与石林相托相衬,苏胜勇先生和他的地质专家朋友大发感慨:“有人把左云摩天岭长城比作北京八达岭长城,可是,那里有罕见的火山岩石林么?还有人说左云火山岩石林是北方的云南石林,可是,那里有建在石林上的长城么?”
对苏胜勇先生见报的文章,我连着读了数遍,又唯恐把这篇文章丢了,并又复印了十多份作为留存。这次苏胜勇先生对左云石林的定位与评价,叫我兴奋不已,作为从小就生长在石林故乡的我,却未能亲睹它的奇观,我再也坐不住了,遂约了刘溢海和杜国林两位老师前去调查探寻摩天岭石林。
3月17日,天气还好,我们早早地驱车前往,上午9时许就到了八台子村。我们将车停在村中后便开始徒步去探访长城石林。出八台村,我们沿着北山坡向西北方攀登,雄伟壮观的摩天岭长城给我们精神振奋,可探寻石林的迫切心情更使我们信心百倍。当走到摩天岭长城“之”字形的第二个转弯处,紧依长城一侧的石林已现出端倪,那一柱柱贴崖而生的石林跃跃欲试,似乎要拔地而起,蹿向云天。这是一座被沙土覆盖着的石柱林山峰。由杜国林老师带路沿山腰左侧绕过去,就到了山的南端,这时,真正的“柱状节理”骤然呈现在眼前。一根根排列整齐而又攒聚在一起的六棱型石柱耸立在那里,那柱体的光洁,那层面的断裂扭曲显示了石柱林跃出地面直刺青天的强势冲劲。一般来说作为固体抽象性的强势很难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而这石柱林的雨后春笋般的冲动却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心灵震憾,显示出了顽强而年轻的生命力。这石林的生命力本来够顽强的了,可偏偏在这石林针插不进的缝隙上,却又顽强地生长着一株株一丛丛的山桃树。这山桃树能这样生存生长,生命力不是更强吗?!石林间两种生命力作着相互的衬托与拼争,于是大自然的奇观出现了:生命的物体不可抗拒,生命的种子而更显活力。倔强的山桃树更给予所在的石林以生命的活力,在我的眼中,连石林都是有生命的,否则,它们能那样整齐地挺立在这里而千万年不倒吗!
石林崛起的是一座山,而这座山通体高有三、四百米,石林就是这座山坚固耸立护卫的墙体。世界上再还能有这种墙体的顽固不化吗!一株株石柱拥抱而耸立,也显示出了团结而凝聚的力量,也许只有这种凝聚才可并肩跃出地面,才可沧海变高山。石林给人的启示是团结、凝聚,是意志坚定、步调一致、排列有序、整齐划一。
石林的断裂层给游人以跨越攀行的台阶,这便可小心翼翼地近距离地观赏触摸和拍照,甚至与石林合影,与石林共舞。
围石林断层台阶继续转绕,便出现一处断裂带,这处一线天的断裂带便把两座峰隔开,但这两座峰仍然由石林组合耸立,我们便给这两座峰起名石林峰。如果想鸟瞰俯视石林的壮观,即可由这裂缝攀上去。
石林峰的对面仍然是石林,仍然是由石林支撑起来的一座山,只是显得稍矮了些,也许当初竟争时没有长过这边的石林去,但那长劲仍给人奇特的观感,它们互立相视便组成一个石林群。
下得沟涧,又发现了一处奇观。一条被雨水冲刷成走廊形的沟里,似乎由金黄色的岩石蚀雕而成,这种金黄色的岩石罕见,也许石林在生长过程中,把不必要的累赘弃置在旁,于是这种黄金色彩的岩石被抛开去,因而也就有了那种铁青般的纯洁与威严。
站在这金黄色彩般的岩石走廊里,顺沟朝山上望去,一幅奇异的图景出现在眼前,同时脑海里幻画得也是壮丽的场面:这巍峨高耸的摩天岭,我曾为其综合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人类四大文明的交汇处。这里曾由北方多民族与汉民族的碰撞与融合创造出异彩纷呈的文化,这里,一年一度的秋景呈现的是七彩生态,这里,春天的山桃花更把原野装扮得五彩缤纷;然而现在是早春,离山桃花绽放还有一段日子,可眼前脚下的金黄岩、对面红色的坡、旁边青色的石、山巅灰色的墙与墙周围晶莹般的雪,一幅色彩斑斓的奇异图景展现在眼前,大自然的色彩似乎都往这里聚集,摩天岭放射出耀眼的祥光。
严格地说,整座摩天岭是一个大规模大概念的火山区,这玄武岩石林决不仅仅这一处,于是我们又向北走去。面前是一座更高更大的山,山顶上就是六棱柱石林的露头断面,已被亿万年风雨磨蚀得光洁如鉴,其山顶就是六棱柱组成的花纹图案。从这花纹图案看,直径竟有1.5米,很显然这石林柱更粗壮更坚挺。沿山顶走下来,就在此山东面的一侧,粗壮的石林显现出来,看那体形三人也合抱不过来,这更给人震惊,如果用此石柱作龙柱不需要切割,如果用此石柱作华表也省去了雕凿的繁琐工序。气势的恢宏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探寻石林也是研究石林的过程。我迷恋而好奇般地追寻这石林生命的奇迹与奇观。
在云南腾冲县的龙川江畔,确也矗立着一大片岩浆冷凝后形成的柱状结晶,地质学上称为“柱状节理”,当地人则形象地叫它“神柱”;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大兴安岭余脉与草原的过渡带,也耸立着各种形状的神秘而奇特的石林雄姿,被当地人称作“阿斯哈图石林”,蒙语译为“险峻的岩石”,专家则称“冰川石林”。目前在中国发现的这三个地区的石林,将来若能被冠为“中国三大石林景区”,可谓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要研究石林,不免要审视我们的地球。在66亿年前,银河系发生一次大爆炸,爆炸的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漫长时间的凝聚,在46亿年前形成太阳系。我们的蓝色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那漫漫的时光指向,引导我们审视辽阔无边的宇宙。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诞生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它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原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38亿年前地球出现原始地壳。
浩浩宇宙、茫茫星云。地球生命走过了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显生宙又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球生命的孕育成长,需要健康的平衡,因而趋于运转过程,在结构上也得作健康调整,于是有了19亿年时的“大别运动”、14亿年时的“晋宁运动”,10亿年时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以及后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在这些数次造山运动时,或许沧海崛为高山,高山退缩为海洋;或许陆地沉陷为湖泊,湖泊变成桑田。很显然,摩天岭玄武岩石林或柱状节理就是在其中一次造山运动中形成的,我们在半山腰发现的断层河卵石即可说明这里在某次造山运动前曾是河流湖泊的地表。某次造山运动伴随火山岩喷发亦伴随柱状节理。柱状节理,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将岩石挤压成多边形柱状体,柱体垂直于火山岩的基底面,于是地壳运动时的火山岩浆喷发时的温度往往为1200℃,当岩浆冷却至800—900℃时,岩浆结晶形成柱状节理;如熔岩均匀冷却,由于岩浆含有六方柱体的斜长石、橄榄石、角闪石、辉石等矿物质,所以冷却后形成方柱状,上粗下细,二者由顶柱盘面隔开。这种构造多发育在产状平缓的玄武岩内,当然也见于安山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中。富有玄武岩地表的左云承接了这种喷发时的荣幸,因而有了今天这种罕见的石林奇观。
摩天岭石林神奇而壮观,我们如果要更深层次地探讨它年龄的话,尚需读一些地质方面的专业资料。恰好在刘溢海的案头有本由姚宾先生编的《名城大同》(1991年,中国发展出版社)。该书在《大同火山》一章中写道:“大同火山群是我国东部著名的死火山群,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形成于第三纪,主要分布于左云、右玉等县;一部分形成于第四纪,主要分布于大同盆地北部,共有30余座,一般认为形成于上新世末到更新世初。”这里提到的左云、右玉火山,以五路山、摩天岭为其代表。也就是说,五路山与摩天岭火山早于今大同县境内的30余座火山。右玉火山是左云火山的姐妹山,以颇似日本富士山的牛心山为代表,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火山锥,当地人誉之为“小富士山”。
我们从《地质年代表》可知,第三纪始于6700万年前,持续时间为6400万年,即便按其终结年代算,摩天岭火山石林距今也在200万年以上。而人类的出现是在第四纪初,也就是说,当摩天岭石林早已形成时,地球上的真正人类还没有出现哩。后来,经过地壳的变动与地层的升降,摩天岭石林终于挺出地面,拔地而起矗立于此,于是才有了今日我们看到的这鬼斧神工的壮观石林!
内蒙古赤峰的阿斯哈图石林是第四纪冰川长期精雕细刻的结果。第四纪,属新生代最后一个纪,在地球历史进入全新阶段的同时,却带给地球生命一次大灭绝的空前灾难——第四纪大冰川。第四纪冰期的来临,气温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陆被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公里,冰厚1000米上下,海平面下降130米,然而也就在这时,孕育了阿斯哈图冰川石林。现在的阿斯哈图冰川石林,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阿尔卑斯山的U型岩和陡峭的山峰、法国与瑞士交界处的朱罗山巨大冰漂砾、中国神农架的冰槽冰斗和冰漂砾一样,给地球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它是由四季冰盖冰川的创蚀、掘蚀和冰川融化时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冲蚀作用下而固守成形。
云南腾冲石林应该与左云摩天岭石林为同一形状,均为柱状节理,只是腾冲石林未跃耸地面,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然而这三大石林景区相互间毕竟有了亲密的呼应。
不管是摩天岭也好,还是小八达岭也好,在这个电子网络时代,传播与辐射或覆盖似乎成了瞬间的事情,因而慕名前来游览摩天岭景区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打开电子信息网络,搜索“左云摩天岭长城”,便会看到许多的游览散记和文章,还可以看到许多的诗文和图片,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多数并未见识摩天岭玄武岩石林,不过这玄武岩石林却偏偏是由这其中的游览人群中的少数人探索发现的。我想,随着摩天岭景区的不断传播与扩大,相信更多的人会登上摩天岭看长城,看石林。左云摩天岭石林已耐不住寂寞,并再也不会寂寞,靓女将精神抖擞地走出深闺,迎接前来寻幽探胜的一批批人们。
山花烂漫的日子即将到来,当那摩天岭石林上的山桃花绽放时,那里将会是一处更为绚丽而壮观的人间仙境!
仙境虽美,却令人担忧——近年来,不少人竟炸山取石,作盖房根基。只要你在左云的一些村庄走一走,就会发现一堆堆的棱柱石准备使用。石林是摩天岭景区的精魂之一,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在几处重点石林前设立保护标志,制止炸山取石的愚昧行为
位于左云西北境的五路山是阴山余脉,也是左云西北方的天然屏障。这座山因褐红色的火山岩崛起而显雄浑瑰丽,因良好的林草植被覆盖而显生态优美,万里长城盘桓在海拔2000余米的高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之一。山上的蹄窟岭是当年昭君出塞和亲的见证;红砂岩口曾是著名的西口古道、军事要道、商贸通道和帝巡官道;五路山的神奇还在于藏有古崖居、藏兵洞和石碉堡,五路山还曾被先民们尊称为“神山”和“圣山”。神山是因为山上藏住老龙王,每逢大旱之年一祈雨就灵,因而山上有老龙王山与黑龙王沟;圣山是因为山上有风水,那矗立在山上的十几座高大土冢,造就了令世人惊叹的北魏金陵之谜;然而,这些神奇似乎又不足为奇,而山上更为神奇而又震撼人们心灵的却是绝世壮观的摩天岭石林。
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是人们逐步认识的,而有些往往是由环境的优越吸引外界人发现认识的。对五路山的石林奇观,最早是由本县学者刘溢海察觉研究的。2007年夏季,当我主编《三屯文化图志》时,刘溢海就为此研究探索写出了《五路山火山石林奇观》的文章,文章里首次用到了“柱状节理”这个生硬而费解的地质名词。这时,虽然有了《三屯文化图志》这本书,有了刘溢海这篇文章,但人们并没有因火山石林而大惊小怪——确切些说,它们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靓女。
然而,三年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2010年3月17日,《山西晚报》登载了刘俊卿记者关于左云发现柱状节理石林的报道。接着,2010年3月19日,《大同日报》登载了高雅敏记者所写的报道《左云摩天岭发现“柱状节理”地质遗迹》,同时并附 “柱状节理”奇观的照片。文章中谈到:“近日,大同市民贾立生携友自驾出游,在左云摩天岭惊奇地发现了一处‘柱状节理’的地质遗迹,其形状鬼斧神工,美轮美奂,堪称大同‘神柱山’”。文章还谈到:面对三十多米高的奇妙石柱林,酷爱户外活动的大同长城协会会员和户外知识丰富的老贾初步断定,这是“柱状节理”的地质遗迹!这和云南省腾冲县曲石乡深山河谷中的‘柱状节理’火山奇观一样,能在自己的家乡发现如此景观,贾立生一行高兴万分……”。看到这篇报道我很兴奋,随即让左云摄影家协会秘书长赵少雄与从小生长在八台子的杜国林老师前去拍摄这所谓的“柱状节理”。当即,用这“柱状节理”作了《左云文史》2011年第1期的封面。
2011年2月28日,《山西日报》的《黄河文化周刊》头版又突然登载了苏胜勇先生的文章:《摩天岭长城及其他》,该文中又涉及到左云火山岩石林。文中说:“在快接近摩天岭峰顶的山腰,我们发现在长城内侧,耸立着一座高大而奇特的山峰,像是一个雕塑艺术群体。我们顿时惊讶不已,跳下长城,走近一看,只见三四百米高的山体全部由十几米高、黑红色的六方柱体组成,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远看像是站在高山表面一队队一层层身着铠甲的士兵,从山脚排到山顶;近看则像是生长茂密的树林,相互拥挤着攒动着朝上蹿去”。这次苏胜勇先生领着地质专家朋友登临摩天岭,当发现这奇观奇景后,地质专业系毕业的朋友惊呼道:“哎呀,这不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柱状节理嘛!”苏胜勇先生和他的地质专家朋友毕竟多见识广,当即把摩天岭石林看作是规模大而整齐、弥足珍贵的火山岩石林自然博物馆。并定位:“眼前的火山岩石林完全可以和著名的云南喀斯特石林、内蒙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相媲美,足可与它们并称为‘中国三大石林景区’”。
他们登上摩天岭峰巅,望着眼前的长城与石林相托相衬,苏胜勇先生和他的地质专家朋友大发感慨:“有人把左云摩天岭长城比作北京八达岭长城,可是,那里有罕见的火山岩石林么?还有人说左云火山岩石林是北方的云南石林,可是,那里有建在石林上的长城么?”
对苏胜勇先生见报的文章,我连着读了数遍,又唯恐把这篇文章丢了,并又复印了十多份作为留存。这次苏胜勇先生对左云石林的定位与评价,叫我兴奋不已,作为从小就生长在石林故乡的我,却未能亲睹它的奇观,我再也坐不住了,遂约了刘溢海和杜国林两位老师前去调查探寻摩天岭石林。
3月17日,天气还好,我们早早地驱车前往,上午9时许就到了八台子村。我们将车停在村中后便开始徒步去探访长城石林。出八台村,我们沿着北山坡向西北方攀登,雄伟壮观的摩天岭长城给我们精神振奋,可探寻石林的迫切心情更使我们信心百倍。当走到摩天岭长城“之”字形的第二个转弯处,紧依长城一侧的石林已现出端倪,那一柱柱贴崖而生的石林跃跃欲试,似乎要拔地而起,蹿向云天。这是一座被沙土覆盖着的石柱林山峰。由杜国林老师带路沿山腰左侧绕过去,就到了山的南端,这时,真正的“柱状节理”骤然呈现在眼前。一根根排列整齐而又攒聚在一起的六棱型石柱耸立在那里,那柱体的光洁,那层面的断裂扭曲显示了石柱林跃出地面直刺青天的强势冲劲。一般来说作为固体抽象性的强势很难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而这石柱林的雨后春笋般的冲动却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心灵震憾,显示出了顽强而年轻的生命力。这石林的生命力本来够顽强的了,可偏偏在这石林针插不进的缝隙上,却又顽强地生长着一株株一丛丛的山桃树。这山桃树能这样生存生长,生命力不是更强吗?!石林间两种生命力作着相互的衬托与拼争,于是大自然的奇观出现了:生命的物体不可抗拒,生命的种子而更显活力。倔强的山桃树更给予所在的石林以生命的活力,在我的眼中,连石林都是有生命的,否则,它们能那样整齐地挺立在这里而千万年不倒吗!
石林崛起的是一座山,而这座山通体高有三、四百米,石林就是这座山坚固耸立护卫的墙体。世界上再还能有这种墙体的顽固不化吗!一株株石柱拥抱而耸立,也显示出了团结而凝聚的力量,也许只有这种凝聚才可并肩跃出地面,才可沧海变高山。石林给人的启示是团结、凝聚,是意志坚定、步调一致、排列有序、整齐划一。
石林的断裂层给游人以跨越攀行的台阶,这便可小心翼翼地近距离地观赏触摸和拍照,甚至与石林合影,与石林共舞。
围石林断层台阶继续转绕,便出现一处断裂带,这处一线天的断裂带便把两座峰隔开,但这两座峰仍然由石林组合耸立,我们便给这两座峰起名石林峰。如果想鸟瞰俯视石林的壮观,即可由这裂缝攀上去。
石林峰的对面仍然是石林,仍然是由石林支撑起来的一座山,只是显得稍矮了些,也许当初竟争时没有长过这边的石林去,但那长劲仍给人奇特的观感,它们互立相视便组成一个石林群。
下得沟涧,又发现了一处奇观。一条被雨水冲刷成走廊形的沟里,似乎由金黄色的岩石蚀雕而成,这种金黄色的岩石罕见,也许石林在生长过程中,把不必要的累赘弃置在旁,于是这种黄金色彩的岩石被抛开去,因而也就有了那种铁青般的纯洁与威严。
站在这金黄色彩般的岩石走廊里,顺沟朝山上望去,一幅奇异的图景出现在眼前,同时脑海里幻画得也是壮丽的场面:这巍峨高耸的摩天岭,我曾为其综合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人类四大文明的交汇处。这里曾由北方多民族与汉民族的碰撞与融合创造出异彩纷呈的文化,这里,一年一度的秋景呈现的是七彩生态,这里,春天的山桃花更把原野装扮得五彩缤纷;然而现在是早春,离山桃花绽放还有一段日子,可眼前脚下的金黄岩、对面红色的坡、旁边青色的石、山巅灰色的墙与墙周围晶莹般的雪,一幅色彩斑斓的奇异图景展现在眼前,大自然的色彩似乎都往这里聚集,摩天岭放射出耀眼的祥光。
严格地说,整座摩天岭是一个大规模大概念的火山区,这玄武岩石林决不仅仅这一处,于是我们又向北走去。面前是一座更高更大的山,山顶上就是六棱柱石林的露头断面,已被亿万年风雨磨蚀得光洁如鉴,其山顶就是六棱柱组成的花纹图案。从这花纹图案看,直径竟有1.5米,很显然这石林柱更粗壮更坚挺。沿山顶走下来,就在此山东面的一侧,粗壮的石林显现出来,看那体形三人也合抱不过来,这更给人震惊,如果用此石柱作龙柱不需要切割,如果用此石柱作华表也省去了雕凿的繁琐工序。气势的恢宏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探寻石林也是研究石林的过程。我迷恋而好奇般地追寻这石林生命的奇迹与奇观。
在云南腾冲县的龙川江畔,确也矗立着一大片岩浆冷凝后形成的柱状结晶,地质学上称为“柱状节理”,当地人则形象地叫它“神柱”;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大兴安岭余脉与草原的过渡带,也耸立着各种形状的神秘而奇特的石林雄姿,被当地人称作“阿斯哈图石林”,蒙语译为“险峻的岩石”,专家则称“冰川石林”。目前在中国发现的这三个地区的石林,将来若能被冠为“中国三大石林景区”,可谓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要研究石林,不免要审视我们的地球。在66亿年前,银河系发生一次大爆炸,爆炸的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漫长时间的凝聚,在46亿年前形成太阳系。我们的蓝色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那漫漫的时光指向,引导我们审视辽阔无边的宇宙。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诞生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它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原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38亿年前地球出现原始地壳。
浩浩宇宙、茫茫星云。地球生命走过了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显生宙又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球生命的孕育成长,需要健康的平衡,因而趋于运转过程,在结构上也得作健康调整,于是有了19亿年时的“大别运动”、14亿年时的“晋宁运动”,10亿年时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以及后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在这些数次造山运动时,或许沧海崛为高山,高山退缩为海洋;或许陆地沉陷为湖泊,湖泊变成桑田。很显然,摩天岭玄武岩石林或柱状节理就是在其中一次造山运动中形成的,我们在半山腰发现的断层河卵石即可说明这里在某次造山运动前曾是河流湖泊的地表。某次造山运动伴随火山岩喷发亦伴随柱状节理。柱状节理,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将岩石挤压成多边形柱状体,柱体垂直于火山岩的基底面,于是地壳运动时的火山岩浆喷发时的温度往往为1200℃,当岩浆冷却至800—900℃时,岩浆结晶形成柱状节理;如熔岩均匀冷却,由于岩浆含有六方柱体的斜长石、橄榄石、角闪石、辉石等矿物质,所以冷却后形成方柱状,上粗下细,二者由顶柱盘面隔开。这种构造多发育在产状平缓的玄武岩内,当然也见于安山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中。富有玄武岩地表的左云承接了这种喷发时的荣幸,因而有了今天这种罕见的石林奇观。
摩天岭石林神奇而壮观,我们如果要更深层次地探讨它年龄的话,尚需读一些地质方面的专业资料。恰好在刘溢海的案头有本由姚宾先生编的《名城大同》(1991年,中国发展出版社)。该书在《大同火山》一章中写道:“大同火山群是我国东部著名的死火山群,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形成于第三纪,主要分布于左云、右玉等县;一部分形成于第四纪,主要分布于大同盆地北部,共有30余座,一般认为形成于上新世末到更新世初。”这里提到的左云、右玉火山,以五路山、摩天岭为其代表。也就是说,五路山与摩天岭火山早于今大同县境内的30余座火山。右玉火山是左云火山的姐妹山,以颇似日本富士山的牛心山为代表,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火山锥,当地人誉之为“小富士山”。
我们从《地质年代表》可知,第三纪始于6700万年前,持续时间为6400万年,即便按其终结年代算,摩天岭火山石林距今也在200万年以上。而人类的出现是在第四纪初,也就是说,当摩天岭石林早已形成时,地球上的真正人类还没有出现哩。后来,经过地壳的变动与地层的升降,摩天岭石林终于挺出地面,拔地而起矗立于此,于是才有了今日我们看到的这鬼斧神工的壮观石林!
内蒙古赤峰的阿斯哈图石林是第四纪冰川长期精雕细刻的结果。第四纪,属新生代最后一个纪,在地球历史进入全新阶段的同时,却带给地球生命一次大灭绝的空前灾难——第四纪大冰川。第四纪冰期的来临,气温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陆被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公里,冰厚1000米上下,海平面下降130米,然而也就在这时,孕育了阿斯哈图冰川石林。现在的阿斯哈图冰川石林,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阿尔卑斯山的U型岩和陡峭的山峰、法国与瑞士交界处的朱罗山巨大冰漂砾、中国神农架的冰槽冰斗和冰漂砾一样,给地球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它是由四季冰盖冰川的创蚀、掘蚀和冰川融化时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冲蚀作用下而固守成形。
云南腾冲石林应该与左云摩天岭石林为同一形状,均为柱状节理,只是腾冲石林未跃耸地面,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然而这三大石林景区相互间毕竟有了亲密的呼应。
不管是摩天岭也好,还是小八达岭也好,在这个电子网络时代,传播与辐射或覆盖似乎成了瞬间的事情,因而慕名前来游览摩天岭景区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打开电子信息网络,搜索“左云摩天岭长城”,便会看到许多的游览散记和文章,还可以看到许多的诗文和图片,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多数并未见识摩天岭玄武岩石林,不过这玄武岩石林却偏偏是由这其中的游览人群中的少数人探索发现的。我想,随着摩天岭景区的不断传播与扩大,相信更多的人会登上摩天岭看长城,看石林。左云摩天岭石林已耐不住寂寞,并再也不会寂寞,靓女将精神抖擞地走出深闺,迎接前来寻幽探胜的一批批人们。
山花烂漫的日子即将到来,当那摩天岭石林上的山桃花绽放时,那里将会是一处更为绚丽而壮观的人间仙境!
仙境虽美,却令人担忧——近年来,不少人竟炸山取石,作盖房根基。只要你在左云的一些村庄走一走,就会发现一堆堆的棱柱石准备使用。石林是摩天岭景区的精魂之一,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在几处重点石林前设立保护标志,制止炸山取石的愚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