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足”,或作“知止”、“知足”,出自《老子》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功成身退,天之道”等语。汉宣帝时,疏广本其意而自谓“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班固写他的传,称赞他“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子》这些话,成为士人常用的格言,疏广受到不少人的崇扬。《抱朴子·外篇》有《知止》篇,《颜氏家训》有《止足》篇。记载当时历史的各家著作,又不乏有《止足传》的,《梁书》只是其中的一部。
《甘二史札记》云:“梁书有不必立传而立者。‘处士’之外,另立‘知足’一门。其序谓鱼豢魏略有知足传,谢灵运晋书有知足传,宋书亦有知足传(赵氏原注:“今沈约书无此门,盖徐爰旧本也”),故梁书亦存此门。然所谓知足者,不过宦成身退,稍异乎钟鸣漏尽,夜行不休者耳。传中如顾宪之政绩,自可立良吏传。其馀陶季直、萧?素辈,传之不胜传也。”赵翼这段评语,未必正确。
叙述朝代兴衰存亡的史书,专辟知足传,实反映当时士人常见之心态,乃史学史上值得注意的重要迹象。然其他诸书均已亡佚,赖《梁书》独存,得以略窥此中消息。而姚思廉之写此传,自有其取舍标准,并非只是效法前辈史家。他指责鱼豢“方田(畴)、徐(庶)于管(宁)、胡(昭),则其道本异”,谢灵运“先论晋世文人之避乱者,殆非其人”。在他看来,“唯阮思旷(按指东晋“屡辞王命”的阮裕)遗荣好遁,远殆辱矣”;列于徐爱宋书《止足传》的羊欣、王微,咸其流亚;南齐名儒刘瓛“辞禄怀道,栖迟养志,不戚戚于贫贱,不躭躭于富贵,儒行之高者也”。他之所以将顾宪之、陶季直、萧?素列入《止足传》,无非是因为他们均淡于荣利,晚年辞官还乡,或“独居屏事”,甚至“家徒四壁”、“不免饥寒”。与当时那些“怀禄耽宠,婆娑人世”之流显然不同。
《晋书·庾峻传》云:庾峻将士人分为“朝廷之士”与“山林之士”两大类,又将“山林之士”区分为三类。“太上栖于丘园,高节出于众庶”;“其次,轻爵服,远耻辱以全名”;“最下,就列位,惟无功而能知止”。后两种人,虽非“隐逸”、“高士”,但能知止而远耻辱,亦属“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的“避宠之臣”。其实,“知足”者的身份和情节,因人而异,颇有差别,今将见于《梁书》其他列传号称“怀止足”、“图止足”的齐、梁士人略予介绍如下:
《江淹传》:“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已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这位诗人在《自序传》中说:“仕所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倚郊甸,右滞瀛泽。”(见《全梁文》)更清楚地表明:所谓止足之事已备,归身草莱,就是已登上了很高的官位,可以过神仙般的日子,恣意行乐了。
《何胤传》:“郁林嗣位,胤为后族。胤虽贵显,常怀止足。”后来,何胤卖园宅隐居会稽若邪山。萧衍致书云:“若邪擅美东区,山川相属;前世嘉赏,是为乐土”,“想恒清豫,纵情林壑,致足欢也。”何胤以贵显而退居山林,生活条件无疑比较优厚。
《沈约传》:“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淡;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情请退,而终不能去。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沈约热衷于追求荣利,却打着“止足”的幌子;在与徐勉的信中竟说任东阳太守时已“意在止足”了。
从上引诸例看来,所谓“怀止足”、“图止足”的士人,固然有终老山林者,也有辞官还乡者,更有如王僧孺在《詹事徐府君集序》中所说“入朝廷而靡异山林”(见《全梁文》)的在朝之士。他们之所以“止足”,具体动机又很不一样。有的是年老辞退,不图仕进;有的是谋清闲,过舒适安逸的日子;有的是畏避权贵,怕卷入政治漩涡;有的是感觉危机四伏的朝廷不可依靠而持冷漠的态度,以示有一定的距离。
《甘二史札记》云:“梁书有不必立传而立者。‘处士’之外,另立‘知足’一门。其序谓鱼豢魏略有知足传,谢灵运晋书有知足传,宋书亦有知足传(赵氏原注:“今沈约书无此门,盖徐爰旧本也”),故梁书亦存此门。然所谓知足者,不过宦成身退,稍异乎钟鸣漏尽,夜行不休者耳。传中如顾宪之政绩,自可立良吏传。其馀陶季直、萧?素辈,传之不胜传也。”赵翼这段评语,未必正确。
叙述朝代兴衰存亡的史书,专辟知足传,实反映当时士人常见之心态,乃史学史上值得注意的重要迹象。然其他诸书均已亡佚,赖《梁书》独存,得以略窥此中消息。而姚思廉之写此传,自有其取舍标准,并非只是效法前辈史家。他指责鱼豢“方田(畴)、徐(庶)于管(宁)、胡(昭),则其道本异”,谢灵运“先论晋世文人之避乱者,殆非其人”。在他看来,“唯阮思旷(按指东晋“屡辞王命”的阮裕)遗荣好遁,远殆辱矣”;列于徐爱宋书《止足传》的羊欣、王微,咸其流亚;南齐名儒刘瓛“辞禄怀道,栖迟养志,不戚戚于贫贱,不躭躭于富贵,儒行之高者也”。他之所以将顾宪之、陶季直、萧?素列入《止足传》,无非是因为他们均淡于荣利,晚年辞官还乡,或“独居屏事”,甚至“家徒四壁”、“不免饥寒”。与当时那些“怀禄耽宠,婆娑人世”之流显然不同。
《晋书·庾峻传》云:庾峻将士人分为“朝廷之士”与“山林之士”两大类,又将“山林之士”区分为三类。“太上栖于丘园,高节出于众庶”;“其次,轻爵服,远耻辱以全名”;“最下,就列位,惟无功而能知止”。后两种人,虽非“隐逸”、“高士”,但能知止而远耻辱,亦属“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的“避宠之臣”。其实,“知足”者的身份和情节,因人而异,颇有差别,今将见于《梁书》其他列传号称“怀止足”、“图止足”的齐、梁士人略予介绍如下:
《江淹传》:“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已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这位诗人在《自序传》中说:“仕所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倚郊甸,右滞瀛泽。”(见《全梁文》)更清楚地表明:所谓止足之事已备,归身草莱,就是已登上了很高的官位,可以过神仙般的日子,恣意行乐了。
《何胤传》:“郁林嗣位,胤为后族。胤虽贵显,常怀止足。”后来,何胤卖园宅隐居会稽若邪山。萧衍致书云:“若邪擅美东区,山川相属;前世嘉赏,是为乐土”,“想恒清豫,纵情林壑,致足欢也。”何胤以贵显而退居山林,生活条件无疑比较优厚。
《沈约传》:“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淡;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情请退,而终不能去。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沈约热衷于追求荣利,却打着“止足”的幌子;在与徐勉的信中竟说任东阳太守时已“意在止足”了。
从上引诸例看来,所谓“怀止足”、“图止足”的士人,固然有终老山林者,也有辞官还乡者,更有如王僧孺在《詹事徐府君集序》中所说“入朝廷而靡异山林”(见《全梁文》)的在朝之士。他们之所以“止足”,具体动机又很不一样。有的是年老辞退,不图仕进;有的是谋清闲,过舒适安逸的日子;有的是畏避权贵,怕卷入政治漩涡;有的是感觉危机四伏的朝廷不可依靠而持冷漠的态度,以示有一定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