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岐山县志》记载:蹇叔之后,居于“雍州蹇家沟(即今五丈原蹇家沟)。
蹇叔,宋国人,秦穆公五年(前655年)被秦穆公拜为上大夫,先秦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秦穆公33年(前628年)秦穆公急欲扩张称霸,置蹇叔制定的称霸三戒“毋贪,毋忿,毋急”政策及外交盟约于不顾,谋袭郑国。
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以“劳师袭远、师劳力竭、远主备之、郑必知之”等晓以利害,进行劝戒。但秦穆公并未听从蹇叔的意见、一意孤行,执意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率兵出征。
蹇叔见不能劝阻穆公,于是在东门外痛苦地哭着对孟明视等将领说:"我今天看着大军出发,却再也见不到他们回来了!"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 你若只活个中寿,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见还不能使穆公惊醒,蹇叔又哭着对随军出征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说: “晋人御师必于崤(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崤有二陵焉。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不久,秦军全军覆没于崤。
崤山之战过去后的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在一次朝臣齐聚的庭会上,秦穆公作《秦誓》自责不听蹇叔之谏。
这段历史故事,史称“蹇叔哭师”,《史记》、《左转》等史籍均有记载。
据史志记载,蹇叔当年入秦为相,助秦强盛。其百年之后,子孙为纪念他就以祖名为姓称为蹇氏,分两支居住于两地,一支在秦国都城壅城附近,一支居住于“雍州蹇家沟”,即今五丈原蹇家沟,世代相传。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述,蹇叔是蹇姓氏族的始祖,这也是有关蹇姓的单纯而又惟一的源流。
搜古索今的冲动和对古地的亲近向往使我们急于去寻访“蹇家沟”,一睹其容。
我们一行到了五丈原下的五星村,问于村人,皆不知有蹇家沟这个地名。村中虽有蹇姓分布,但不是很集中。急急查阅地图,在五丈原范围也未发现蹇家沟这个村子。
正在我们迷茫之时,途遇一老者 ,年龄约有70余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询问蹇家沟。老人思索良久,说“你们找的大概是蹇子沟吧”。一听蹇子沟,顿时来了精神,蹇子不就是对蹇叔的尊称吗!老人很耐心细致的给我们比划着前行的路线。
走了不远,来到了老人说的丁字路口,也看到了老人说的白色照壁。细看照壁上的文字,才知此沟曰“剪子沟”而不是“蹇子沟”。是我们寻沟心切,同音之下理解有误。
剪子沟狭窄、坡陡。沟中一溪清水欢流而出,靠沟左有水泥路直通而上,沟西面三孔张口欲诉似的废弃窑洞高挂于半崖,徒增了几分历史的沧桑之感。
朋友提议进沟中看看,“说不定就是蹇子沟呢”。
于是我们沿45度左右的水泥坡路边看边走。走着走着,水泥路却戛然而止,左为荒地,右边不远处有一村落。
沿小路到达村边,只见村落坐南向北,背依五丈原高顶,村落与原顶落差在30米左右,东西两面略高,呈箕形;西邻诸葛亮庙;向北,可俯视渭河川道;远眺,对面北原上下情况一览无余。箕形地势使得这个村落极为隐秘,既有北视之开阔,又有独立世外之幽密。
在村口询问仅见的两名路人,说明来由,40多岁的路人很热情,连说:村名叫“大沟村,村里60户人家,蹇姓占到三分之二多。“听村里老人说村子和古代一位丞相有关呢。”并热情向我们介绍了被村里人尊为“文化人”的白东财老先生。
白老先生听了我们的来意,高兴地说,村里蹇姓就是秦穆公的丞相蹇叔的后代,村子的历史要两千六七百年呢。并高兴地领我们参观了位于村西、上世纪70年代前人们沿沟凿窑而居的那条大沟和当年居住的旧址。
原来,上世纪70年代前,村子就沿“大沟”两边凿窑而居,沟中上中下有三口水井供村人生活。上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才渐渐在沟西面的平地上盖房建院,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村落,沟中窑洞随渐废弃。
如今,站在沟岸上,看着废弃的孔孔窑洞,看着高出了沟岸许多的树木,顿生一股沧桑古意。侧耳细听,冬风轻拂,仿佛能听到悠远的诉说和昔日的欢闹:辘轳吱吱、孩童欢戏;刀案当当,风箱欢唱;崖背上炊烟袅袅,沟底里暮生寒烟……
村中人讲,蹇姓,别处不多见,五丈原只有大沟村比较集中,五星村有蹇姓,但比较分散;东面不远处的蹇家滩,基本全为蹇姓,但都为大沟迁移而出。查阅史志,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明朝史志中有“大沟”之名,而未有蹇家沟之称。而各代史志在名人介绍中均因循古记,有“雍州蹇家沟(即今五丈原蹇家沟)”之记。
经过这次寻访,我们初步认定:大沟就是史志中的蹇家沟。原因如下:其一,蹇家沟,必是蹇姓集聚;其二,必沿沟而居;其三,五丈原周边再无符合上边两条件的地方;其四,县志均记载蹇家沟“有蹇叔柌”,而大沟沟门口曾有蹇叔柌。70多岁的蹇应奎对此记忆犹新。可惜的是蹇叔柌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碑石等也不知所踪。
那为什么不叫蹇家沟了,而叫大沟呢?
蹇叔,宋国人,秦穆公五年(前655年)被秦穆公拜为上大夫,先秦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秦穆公33年(前628年)秦穆公急欲扩张称霸,置蹇叔制定的称霸三戒“毋贪,毋忿,毋急”政策及外交盟约于不顾,谋袭郑国。
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以“劳师袭远、师劳力竭、远主备之、郑必知之”等晓以利害,进行劝戒。但秦穆公并未听从蹇叔的意见、一意孤行,执意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率兵出征。
蹇叔见不能劝阻穆公,于是在东门外痛苦地哭着对孟明视等将领说:"我今天看着大军出发,却再也见不到他们回来了!"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 你若只活个中寿,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见还不能使穆公惊醒,蹇叔又哭着对随军出征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说: “晋人御师必于崤(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崤有二陵焉。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不久,秦军全军覆没于崤。
崤山之战过去后的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在一次朝臣齐聚的庭会上,秦穆公作《秦誓》自责不听蹇叔之谏。
这段历史故事,史称“蹇叔哭师”,《史记》、《左转》等史籍均有记载。
据史志记载,蹇叔当年入秦为相,助秦强盛。其百年之后,子孙为纪念他就以祖名为姓称为蹇氏,分两支居住于两地,一支在秦国都城壅城附近,一支居住于“雍州蹇家沟”,即今五丈原蹇家沟,世代相传。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述,蹇叔是蹇姓氏族的始祖,这也是有关蹇姓的单纯而又惟一的源流。
搜古索今的冲动和对古地的亲近向往使我们急于去寻访“蹇家沟”,一睹其容。
我们一行到了五丈原下的五星村,问于村人,皆不知有蹇家沟这个地名。村中虽有蹇姓分布,但不是很集中。急急查阅地图,在五丈原范围也未发现蹇家沟这个村子。
正在我们迷茫之时,途遇一老者 ,年龄约有70余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询问蹇家沟。老人思索良久,说“你们找的大概是蹇子沟吧”。一听蹇子沟,顿时来了精神,蹇子不就是对蹇叔的尊称吗!老人很耐心细致的给我们比划着前行的路线。
走了不远,来到了老人说的丁字路口,也看到了老人说的白色照壁。细看照壁上的文字,才知此沟曰“剪子沟”而不是“蹇子沟”。是我们寻沟心切,同音之下理解有误。
剪子沟狭窄、坡陡。沟中一溪清水欢流而出,靠沟左有水泥路直通而上,沟西面三孔张口欲诉似的废弃窑洞高挂于半崖,徒增了几分历史的沧桑之感。
朋友提议进沟中看看,“说不定就是蹇子沟呢”。
于是我们沿45度左右的水泥坡路边看边走。走着走着,水泥路却戛然而止,左为荒地,右边不远处有一村落。
沿小路到达村边,只见村落坐南向北,背依五丈原高顶,村落与原顶落差在30米左右,东西两面略高,呈箕形;西邻诸葛亮庙;向北,可俯视渭河川道;远眺,对面北原上下情况一览无余。箕形地势使得这个村落极为隐秘,既有北视之开阔,又有独立世外之幽密。
在村口询问仅见的两名路人,说明来由,40多岁的路人很热情,连说:村名叫“大沟村,村里60户人家,蹇姓占到三分之二多。“听村里老人说村子和古代一位丞相有关呢。”并热情向我们介绍了被村里人尊为“文化人”的白东财老先生。
白老先生听了我们的来意,高兴地说,村里蹇姓就是秦穆公的丞相蹇叔的后代,村子的历史要两千六七百年呢。并高兴地领我们参观了位于村西、上世纪70年代前人们沿沟凿窑而居的那条大沟和当年居住的旧址。
原来,上世纪70年代前,村子就沿“大沟”两边凿窑而居,沟中上中下有三口水井供村人生活。上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才渐渐在沟西面的平地上盖房建院,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村落,沟中窑洞随渐废弃。
如今,站在沟岸上,看着废弃的孔孔窑洞,看着高出了沟岸许多的树木,顿生一股沧桑古意。侧耳细听,冬风轻拂,仿佛能听到悠远的诉说和昔日的欢闹:辘轳吱吱、孩童欢戏;刀案当当,风箱欢唱;崖背上炊烟袅袅,沟底里暮生寒烟……
村中人讲,蹇姓,别处不多见,五丈原只有大沟村比较集中,五星村有蹇姓,但比较分散;东面不远处的蹇家滩,基本全为蹇姓,但都为大沟迁移而出。查阅史志,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明朝史志中有“大沟”之名,而未有蹇家沟之称。而各代史志在名人介绍中均因循古记,有“雍州蹇家沟(即今五丈原蹇家沟)”之记。
经过这次寻访,我们初步认定:大沟就是史志中的蹇家沟。原因如下:其一,蹇家沟,必是蹇姓集聚;其二,必沿沟而居;其三,五丈原周边再无符合上边两条件的地方;其四,县志均记载蹇家沟“有蹇叔柌”,而大沟沟门口曾有蹇叔柌。70多岁的蹇应奎对此记忆犹新。可惜的是蹇叔柌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碑石等也不知所踪。
那为什么不叫蹇家沟了,而叫大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