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吧 关注:1,342,391贴子:24,300,684
  • 17回复贴,共1

【转】那些年,美国航母上的匆匆过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空翼,潘文林
http://www.afwing.com/encyclopaedia/strange-planes-on-us-carriers.html
像我这么勤劳的转(shui)帖的已经不多了
原载雷曼军事网(rimnds.com)
  美国现役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大家都比较熟悉:F/A-18“大黄蜂”以及F/A-18E/F“超级大黄蜂”、“鹰眼”、“海鹰”……但在美国海军的航母发展史上,也有不少装备时间不长,甚至只是偶尔一次上舰的“匆匆过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海军数十年来在航母技术、作战理念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来自“香格里拉”的B-25轰炸机
  1941年12月7日,在遭受珍珠港的奇耻大辱之后,美国决定在最短时间内寻求报复。当时有人提议,可以利用从航空母舰上起飞陆基轰炸机,对日本进行空袭。
  陆地起飞训练的统计数据显示,只要风力合适,B-25B是可以从150米左右的跑道上起飞的。1942年2月3日,经过技术人员和试飞员的努力,有两架B-25成功从“大黄蜂”号航母上飞了起来,从技术上证明了该计划的可行性。
  在队员们紧张训练的同时,工程人员也绞尽脑汁设法减轻飞机的重量。由于编队将进行低空飞行,所以不会有来自下面的战斗机威胁,因此而取消了机腹炮塔,这个举措减少了大约272千克的重量。为了增加航程,工程人员不仅增大了油箱容量,还在机舱和炸弹舱内增加了一些内部油箱。此外,还在飞机上放置了10个5加仑容积的油桶,起飞后加入主油箱。这样改装之后的B-25B将载有1141加仑燃料。为了防止当时处于高度机密状态的“诺顿”轰炸准具落入日本人手里,所有B-25B上的该装置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低空瞄准装置。每架飞机携带4枚227千克炸弹,其中1枚燃烧弹、3枚高爆炸弹。为迷惑敌机,还在尾部增加了两根涂黑的木棍,其外形酷似12.7毫米机枪枪管。改装后的飞机起飞重量为14074千克。

1942年4月1日,16架B-25B及机组人员登上航空母舰,第二天上午便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发
  担任此次任务的CV-8“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系“约克城”级航母三号舰。1942年4月1日,16架B-25B及机组人员登上航空母舰,第二天上午便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发。担任护航与支援的舰队包括CV-6“企业”号航空母舰、3艘重型巡洋舰、1艘轻型巡洋舰、8艘驱逐舰,以及两艘补给舰。

B-25中型轰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
  美军原打算在4月19日下午让轰炸机升空,但是,当他们达到距日本1300千米的海域时,就被日本的一艘巡逻船发现了。特混舰队不能继续前进,起飞时间也不能再延误了,否则整个行动计划有失败的危险。杜立特和陪同接应的威廉·哈尔西海军中将商量之后,决定提前起飞。全部B-25及其机组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准备。4月18日8时15分,杜立特第一个起飞。由于技术娴熟,他的飞机升空时还留下30米飞行甲板没有用上,他的成功对大家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到9时21分,其余15架飞机也全部起飞。升空后的B-25陆续飞往日本,航程初期采取2到4架为一组,之后各自散开,贴近海面低空飞行以躲避日军雷达。6小时后,16架B-25于东京时间正午时分陆续飞抵日本上空,轰炸了东京、横滨、名古屋、神户等地的军事和工业目标。虽然一部分B-25遇上了防空炮火以及日机的追击拦截,却没有任何B-25被击落。完成任务后,大部分飞机在中国大陆迫降,只有一架飞到苏联,在机场降落。
  此次执行任务的B-25每架搭载弹药还不足1吨,空袭东京只是一项象征性的任务。但是,此次轰炸的规模尽管不大,却是美国第一次将炸弹投放到日本国土上。
喷气式战斗机上舰先锋——P-80“流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和德国均开始将喷气式战斗机投入实战,但当时的航母却没有一架喷气式战斗机可以使用。英国皇家海军率先打破这一局面。1945年12月3日,一架“吸血鬼”式喷气式战斗机在英国皇家海军“海洋”号轻型航空母舰上顺利完成了降落。为促使舰载飞机早日跨入喷气时代,美国海军在半年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0个月之后,也进行了类似的飞行试验。
  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一个独立军种,其作战装备自成体系。不过,由于没有航空母舰,其担负战场遮断、近距离支援等任务的作战飞机,例如F4U“海盗”、A-4“天鹰”、F/A-18“大黄蜂”以及EA-6B“徘徊者”等均部署在海军的航空母舰上。1946年秋季,海军陆战队的马里奥·卡尔少校驾驶一架改装过的P-80A“流星”战斗机,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位驾驶喷气式飞机降落在航母上的陆战队军官。

“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的P-80
  由于喷气式战斗机的起降速度大于以活塞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老式舰载机,因而需要较长的跑道或飞行甲板。比如美国海军的XFD-1喷气式舰载机首次从航母上起飞时的滑跑距离长达140米。选择“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进行喷气式战斗机试飞,不仅是因为该舰的飞行甲板较长,取得成功的把握较大,也表明美国海军决心将喷气式飞机配置在最新型的航空母舰上。该航母于1946年10月31日,搭载P-80A驶向了大海。当天,马里奥·卡尔做了4次甲板滑行起飞和若干次阻拦着舰。在11月11日,他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又驾机起降多次,包括弹射起飞。

P-80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起飞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随后购买了50架单座P-80(海军编号为TO-1,后改称TV-1)和698架双座改型机(最初称为TO-2/TV-2,后改称T-33B),分别用作陆基的战斗机和教练机。不过,在P-80基础上衍生的军用飞机与美国海军的缘份还没有结束。尽管P-80无缘在航母上服役,但洛克希德公司与美国海军的渊源才刚刚开始。P-80“流星”战斗机在1948年以后改称F-80,是美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该机最大速度达810千米/小时。P-80系列飞机不仅是从基准型战斗机衍生出一系列飞机的典范,也成为洛克希德公司舰载飞机的滥觞。该公司后来还研发了S-3“北欧海盗”、F-35B/C“闪电”Ⅱ等舰载机。


IP属地:广东1楼2016-06-18 00:05回复
    前往极地探险的R4D运输机
      “埃塞克斯”级是二战期间美国投入数量最多的一型大型舰队航母,也是美国海军所建造的最有效、最成功的航空母舰。1946年12月31日,该级最后一艘“菲律宾海”号在诺福克海军基地将6架R4D-5L运输机吊装到该舰的飞行甲板上,准备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IP属地:广东2楼2016-06-18 00:12
    回复
      这都不让发,智障度婊,食我大屌



      IP属地:广东3楼2016-06-18 00:14
      回复
        当时,这6架R4D-5L将为查理德·E·伯德海军少将领导的“跳高行动”,即美国海军即将进行的南极探险提供探测和后勤服务。此前南极的探险者只能获得很少的空中支持。除了这6架R4D外,参与“跳高行动”的还有几架多用途飞机,以及6架PBM“水手”水上飞机组成的庞大机队。当“菲律宾海”号还在诺福克时,两架参加探险的OY-1联络飞机已经降落到母舰上。
          1947年1月2日,“菲律宾海”号航母从诺福克启程前往南极洲罗斯海。在途中,OY-1被装箱以便转移到另一艘舰艇上,直接运送到南极冰原。同时,R4D的起落架被装上雪橇,机轮在雪橇下面只能伸出76.2毫米。如果机轮露出太多的话,当飞机在雪地上降落时会有倾覆的可能。反过来,这也增加了从航母上起飞的危险系数。由于飞行甲板较窄,R4D的翼尖有可能碰上航母的岛式上层建筑,因此“菲律宾海”号的飞行甲板只有一半,也就是大约有122米可供R4D起飞使用。R4D通常需要760米的跑道才能起飞,为了帮助飞机升空,航母将以30节的速度逆风行驶,而且每架飞机都被装上4个外形很像灭火器的火箭助推器。

        由于飞行甲板较窄,R4D的翼尖有可能碰上航母的岛式上层建筑
          火箭助飞(JATO)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常见的飞机起飞方式。由于发动机推力(拉力)不够,就需要在机身外部额外安装数台、数十台小型的火箭助推器,待飞机升空后将其抛掉。B-47、伊尔-28轰炸机,F-84、苏-7、米格-21战斗机,C-130运输机等均使用过这种起飞方式。二战期间的安装飞机弹射器的武装商船(CAM),就是在滑轨上通过使用助推火箭,将“飓风”、“管鼻鹱”等飞机弹射升空的——这估计是最早使用火箭助推器的舰载飞机。


        一架R4D运输机在火箭助推器的帮助下,正在从“菲律宾海”号航母上起飞
          “菲律宾海”号在1月的第三周到达预定海域,但是恶劣的天气将起飞日期一直延误到1月29日。终于,好天气降临到航母所在海域和向南1480千米之外的、被称为“小美国”的基地。29日傍晚——在南极的夏季还是日光充足——率先起飞的两架飞机已经准备就绪。如果一切顺利,其他飞机将在次日早晨依次起飞。晚上10时14分,驾驶第一架R4D飞机的威廉·M·豪克斯准备就绪(副驾驶是伯德少将),在两台“双胡蜂”活塞发动机和4个火箭助推器的共同作用下,飞机在甲板上只滑行了73米便飞上了天空。17分钟后第2架R4D起飞。次日凌晨,2架飞机均安全降落在“小美国”基地。随后,另外4架R4D顺利起飞并且降落在白雪皑皑的冰面上。在“小美国”,R4D飞机的机轮被撤掉,全部装上雪橇。在“跳高行动”和后来的南极探险中这些飞机为美国探险者展现了空前的探险、航空摄影和补给能力。
          美国直到现在还将大中型运输机用于基地探险或科学考察,其中带有滑橇的LC-130、C-130BL、C-130H等运输机最为常见。
        来自第三帝国的V-2弹道导弹
          近些年,印度海军为了获取核打击能力,在其6艘“苏坎亚”级护卫舰上搭载“大地”弹道导弹的舰载型“弓箭”系统。实际上,在水面舰艇上发射弹道导弹并非印度人所独创,美国海军早已在“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上试射过V-2弹道导弹。
          V-2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秘密武器,是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对其他国家发展弹道导弹影响较大。V-2的出现拉开了新式作战的序幕。二战后,同盟国共试射了82枚战败国交出的V-2导弹。其中,英国3枚,苏联11枚,美国68枚。


        在“中途岛”号的飞行甲板上运输、转移V-2弹道导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此时它还没有加注液体燃料,但体积明显要比同时代的舰载机大上一号
          1946年起,美国海军开始用V-2导弹进行科学试验。1947年9月,“中途岛”号航母在诺福克装载了两枚没有弹头的V-2导弹、一枚训练导弹。降落在航母上的飞机带来了美国和德国的火箭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将在舰上观摩试射,在这些人当中就有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9月6日,“中途岛”号航母执行了在其甲板之上试射V-2弹道导弹的“桑迪行动”。当时,这枚长达14米、重14吨的导弹发射升空后,立刻开始向右舷倾斜,以相对海平面45°的角度升空,并飞越舰岛。但没到5秒钟,控制翼将导弹的飞行姿态恢复垂直,发射成功。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在移动平台上发射V-2导弹。


        一枚V-2从“中途岛”号上发射升空
          尽管美国海军研究过将V-2导弹改进后作为舰载武器的可能性,但美国海军最终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巡航导弹上。“桑迪行动”的报告指出,一艘“中途岛”级大型航母可以运输和发射80枚巡航导弹,一艘护航航母估计约16枚。有人建议完成未建完的“肯塔基”号战列舰(“衣阿华”级)和“夏威夷”号大型巡洋舰(“阿拉斯加”级)来携带弹道导弹,但这些建议很快被搁置,两艘未完成的战舰最终被报废。


        IP属地:广东4楼2016-06-18 00:15
        回复
          间谍气球和探空火箭
            1958年夏,美国空军开始发射被称为WS-461L“大熔炉”的侦察气球。其中一部分气球是借助当时最新发现的由西向东的环流飞向苏联的。这股快速移动的环流高度很大,气球被发现的机会变得很小,被识别和击落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IP属地:广东7楼2016-06-18 00:17
          回复
            智障度婊,食我大屌


            “福吉谷”号航母释放探空气球
              航空母舰除释放侦察气球进行间谍活动外,还被用来投放用于科学研究的气球。1960年1月31日,在“天钩”行动中,隶属于“埃塞克斯”级的CV-45“福吉谷”号航母,就在其甲板上释放了3只28.3万立方米的探空气球,依赖携带的专用设备,用于在29~36千米的高空测量宇宙射线的辐射情况。
              1964年10月,“博格”级护航航母“克罗坦”号改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试验舰。该舰是在美国海军军事海运局(MATS)的支持下由平民船员驾驶,由NASA用作高层大气探测火箭的远洋发射平台。该航母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装,在飞行甲板上安装了一系列的天线和火箭发射装置,在飞行甲板和机库内可以停放各种遥感探测和控制车辆。

            改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试验舰的“克罗坦”号护航航母
              1965年3月8日-4月22日期间,在沿南美西海岸航行的“克罗坦”号航母上共发射了77枚“耐基·凯俊”、“耐基·阿帕奇”和小型“阿卡斯”气象探测火箭。试验目的是判定上层大气电离层在太阳黑子最少时的状态,特别是所谓的赤道电射流。

            “克罗坦”号航母夜间发射探测火箭
            C-130上舰
              在1964年之前,来往于美国航母与后方基地的舰载运输机(COD)还是安装两台活塞发动机的C-1“贸易者”。该机由S-2反潜机发展而来,不仅速度慢,航程与载重量也不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突发奇想,准备在航空母舰上验证装备空军不久的四发的C-130“大力神”中型运输机上舰的可行性。
              与现役的舰载机相比,C-130运输机可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为了保证该机能够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美国海军专门抽调了当时最大的航空母舰“福莱斯特”号。它的飞行甲板的长度和宽度允许翼展较大的C-130安全起降。如果换做其他航母,则不可能保证C-130能够安全起降。

            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试飞的KC-130F
              1963年秋天,一架海军陆战队的KC-130F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航母评估飞行。10月30日,“大力神”共进行了44次低空通场,最后进行了16次接舰复飞。飞行测试之后一星期,由詹姆斯•弗拉特利上尉驾驶的KC-130F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了3次接舰复飞和4次完整的起飞和着舰。当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41761千克,没有使用阻拦装置。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弗拉特利上尉在KC-130F即将降落时让螺旋桨逆桨,飞机在甲板上仅仅滑行了101米便停了下来。11月21-22日,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了最后阶段的测试,KC-130F进行了7次接舰复飞和17次完整的起飞和着舰。在这些测试中,飞机的最大重量达到了54470千克。此次试飞,使C-130成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过的最大、最重的飞机。
              在整个试飞过程中,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充分利用涡桨飞机起降性能好的优势,借助C-130出色的增升装置,仅仅依靠四台涡桨发动机,而没有使用火箭助推器,就顺利完成了试飞任务。尽管KC-130F在航母上的试飞取得了喜人成就,但在一艘大型航母上进行这样的操作并不实际。首先,弗拉特利上尉是海军顶尖飞行员之一。其次,飞行是在白天海面相对平静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三,着舰后的飞机占据了大面积的甲板空间,如果出现了机械故障不能起飞,那一处甲板空间就得一直被占据,直到修复或者将其转移到其他船舰上。另外,尽管该机是上单翼飞机,但主轮距过小,不利于在航母上安全降落。

            KC-130起飞瞬间
              在KC-130F上舰试飞一年后,格鲁门公司在E-2预警机基础上研制的C-2原型机在1964年11月18日首飞,首批生产型飞机于1964至1968年交付。从此,C-2成为美国海军标准的COD飞机。在水面舰船上操作C-130的话题在2004-2005年美国海军发展海事准备舰概念时又一次被提起。但是仍被认为不切实际。
              极富冒险精神的美国海军没有让C-130上舰,对我国应有借鉴意义。航母使用机体庞大的飞机将减少舰载机搭载数量,使航空巡逻区域减少、巡逻机密度下降,容易形成战斗力的空缺。舰载预警机、反潜机的最大要求是尽可能小,如果说运-7充当舰载飞机,就相当于让ATR42/72、F.27/福克50改装的中型海上巡逻机上舰。这样,是不适合在舰上操作的。

            这架上舰的KC-130F并没有安装尾钩


            IP属地:广东8楼2016-06-18 00:20
            收起回复
              XC-142A四发倾转机翼飞机
                美国海军除了在航空母舰上试验性地进行了四发飞机KC-130F的起降外,还进行了另外两种四发飞机在航母上的起降试验,其中之一便是XC-142A四发倾转机翼研究机。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该机是一种短距起降(V/STOL)飞机。在这之前,美国及其他一些航空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在探索研究这种飞机。而美国海军第一次接触,并在航空母舰上操作的第一种短距起降飞机,即是XC-142A战术运输机。1966年5月,一架XC-142A在“本宁顿”号(CV-20)航母上进行了50次起降,44次为短距离着陆,6次为垂直起降。该机比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V-8A“鹞”式足足早了5年在水面舰艇上飞行。除了“本宁顿”号,XC-142A也曾经从两栖战舰上起飞。

              降落后的XC-142A,空中悬停者为担负救援任务的“海王”直升机
                XC-142A是凌·特姆科·沃特公司接受NASA委托研制的一种四发运输机,总共制造了5架。这种飞机最引人注目的本领就是它能通过改变机翼的安装角而垂直起降。在XC-142A出现之前,该公司研发的F-8舰载战斗机的机翼安装角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XC-142A为双座、四发、单垂尾、上单翼的气动布局,机身截面呈矩形,全机长17.71米,翼展达20.6米的上单翼安装在机身上面。由于在翼下吊装4台涡桨发动机,显得机翼较短。尾翼为十字形结构,在机身尾锥靠上处有一水平安置的尾桨。为了扩大主轮距,在机身两侧各有一个主起落架整流罩。主起落架支柱较长,直接和机身两侧相连。和现在的V-22“鱼鹰”倾转旋翼飞机不同的是,XC-142A是通过偏转机翼的安装角度带动发动机随之运动,而“鱼鹰”则是机翼不动,而发动机可以从水平状态一直过渡到垂直状态。XC-142A具有能旋转至与水平成100°角的倾转机翼,这样就能进行垂直飞行。XC-142A空重10270千克,在STOL状态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0227千克,有效载重为3336千克。XC-142A的速度范围为最小56千米/小时,最大644千米/小时。根据设计目标,定型后C-142的航程为4827千米,作战半径为756千米,能运载32战斗人员或3631千克的货物。

              在舰尾处准备着舰的XC-142A。为了降低飞行速度,机翼安装角、襟翼和全动式水平尾翼皆有变化
                XC-142A曾经做过多次成功的验证飞行,有些还是针对民用项目进行的。但是由于设计过于复杂,加之存在前述一些缺陷,未能得到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适航认证。在一次低速飞行中,尾桨传动轴损坏,导致伤亡事故,该机未能进一步研制下去。
              QSRA低噪音短程研究机
                自从航空母舰诞生以来,在其上面服役的飞机、直升机多为双方或单发飞行器。在其上面起降过的四发飞机,除了前文介绍过的KC-130F和XC-142之外,还有一架就是低噪音短距起降研究机(QSRA)。
                QSRA上所用的主要技术是动力升力技术。NASA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动力升力技术。试验中,QSRA表现出了远好于普通运输机的低速和起落性能。到1981年底试飞结束,累计试验500小时。苏联曾尝试以安-72为基础改装舰载预警机,安-72也采用了类似QSRA飞机的动力升力技术。


              QSRA在“小鹰”号航母上进行飞行测试
                1980年7月10日,QSRA在圣迭戈海岸附近的“小鹰”号航母上进行了飞行测试。由一名海军飞行员及两名NASA飞行员组成的特别试飞小组,驾驶飞机进行了37次接舰复飞和16次完整的起飞和着舰。在着舰过程中,没有采用拦阻钩,起飞过程中也没有采用蒸汽弹射器。


              IP属地:广东10楼2016-06-18 00:20
              回复


                11楼2016-06-18 01:05
                收起回复
                  冷知识的好帖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6-18 08:34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06-18 13:53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6-18 18:07
                      回复


                        15楼2016-07-11 15: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