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安 禅 寺
永安禅寺,俗称大寺,亦称永安寺。坐落在浑源州衙后院东侧二百米。依据《神州大永安禅寺铭》记载,原来的寺院因毁于火灾而僧亡寺废。到元朝初期,于至元1264年,因战事平定、国事平安,而取消军事设置。时任永安军节度使的高定(浑源李峪人士)归乡后,在原有废墟上与其子乐善居士高仲栋极力恢复原寺,在大力修缮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之时,因不得法而难成大丛林。旹闻柏林禅寺有平生主持七所名刹而望重当时的归云志宣禅师。驰疏敬请,师欣然而来,重创佛殿、云堂、方丈、府库轮换一新,为永安禅寺第一代莅事精严动有师法的大宗师。在山门未完备之时,师将示寂,对众曰:“吾兴此寺所抚有三殿,今圣容三门藏教未得完具,他日儿孙当有继我者”。不数年,直节高仲挥之子宣武将军高琰,闻保德州承天寺云溪嗣法师是归云禅师重孙,是有德宗师。驰疏邀请,果然而来。继归云禅师的未了心愿,于1289年间续建大解脱门五楹,藏教焕然成一时之壮观。
现存“传法正宗之殿”是永安居士高定之孙(将仕郎、前本州判官)高璞重创于延佑二年(1315年)四月。《传法正宗之殿》匾额是元朝初期国朝禁匾之人、峕荣禄大夫园通玄悟大师雪庵溥光(大同人士)书。《永安禅寺》因高定自号永安居士,同时也为取“永远平安”的美好祝愿而改名为永安禅寺。隐意为国泰民安、永远不再有战争,此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永安禅寺经过专家团评定,于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五日被列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现存永安禅寺是元朝初期典型的《水陆法会》宗教寺院。在壁画的创建中,融合了大乘佛教之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蒙古族信仰的萨满教文化于一体。在山门屋脊的建造中,又体现了景教的文化内涵。景教这个名称,在元朝的历史中,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也里可温’。也里可温一般被理解为蒙古语《有福缘之人》。
永安禅寺坐北面南、方正威严。现存建筑是占地五千多平方米的两进院。它不但是大同境内规模较大的元代建筑群,还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的水陆壁画场所和及为罕见的五开门式寺院。于二00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来永安禅寺考察的时候,以永安禅寺现有规制,断言永安禅寺应该是七进院。诚愿在今后的恢复建造中能为现实,而为历史宗教文化留下脉搏。
永安禅寺在元朝初期已经发展到三进院。整体建筑沿中轴线主次分明、左右对称,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殿宇雄伟、古朴壮观。不由得使人肃然起敬而不敢高声语、恐扰禅门‘净’。寺前建筑原有“亲保善林坊”牌楼和建于金朝1158年高达九层的元觉寺砖塔(释迦塔)。寺内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第一进院主殿)、瞻仰楼、月台、传法殿(第二进院主殿)、铁佛殿(原第三进院主殿)和放生池(寺院西侧、俗称大水坑)。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地建有琉璃二龙戏珠八字墙、五脊六兽垂花小门、东西垛殿和钟鼓楼、配殿、禅房、碑廊等古建筑。
近年来,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从1999年8月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分三阶段对永安禅寺第一进院、第二进院实施了整体修缮。至2004年全面竣工,总工期历时五年时间,于2005年8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