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早就想写一些关于自己家乡的东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并不熟悉的地方,虽然这里算不上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在此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对我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取代她在我心中的位置。
在各个网站上看了许多有关南口的网页和帖子,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构思,同时我也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因为虽然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这里,但是要把一个地方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别人,却是另外一回事。
本篇内容部分图片转自【史义军盆友】、【马巧珍盆友】,在此表示深深滴感谢。
不为人知的南口城



南口北魏时称为下口,北齐称为夏口,金祯佑元年,始称南口,明永乐二年在此修筑城池,也就是后来的南口城
南口城为不规则长圆形,跨东西两山,南北各开一个城门,整个城池除南北城门和楼台用砖外,其它墙体均为虎皮墙,明、清两代又曾不断加固、完善,城外又逐步形成村落。
现在只有旧城的南门和南城墙保存下来。城墙高5米,上宽3.5米,下宽5米,东西长约300米。据当地村民讲,北城门在1958年发大水时被冲毁,现已无法见到。


进入南口城南门门洞里面,这里早先被铁架支撑加固,后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早已不是先前的模样。南城门南面,有一个砖石结构的墙体,这是南城门的照壁,它和南口城一样古老,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照壁前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北京市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南口城,这是昌平区政府在2004年设立的,原来下面的砖座上是一块竖着的石碑,1米多高,上写南口城三字,据说在一次倒车时被撞坏了。
南口城在明清两代曾经兴旺过,城内外有龙王庙、娘娘庙、关帝庙等等,还有一些商贾店铺,如今还能看到的很少了。
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南口城的风光已经难以看到,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默默地矗立着,向人们诉说那一段段沧桑和惆怅……


南城门顶部突出的部位,是一个排水用的石槽,探出城墙。城门东侧一角,是城门和城墙结合的地方,南口城的城墙是虎皮墙,用大块河卵石垒砌而成,在南口石头是从来不缺的资源。南城门东西两边都连接着100多米长的南城墙,西边的城墙前后被一些村民的房屋挡住,拍照不方便,东边的城墙还有一段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部分
远离了战火硝烟的弥漫,从城墙根下面长出了一些植物爬在墙上,夏天植物上生出绿叶,古老的南口城焕发着新的生机。
南口城墩台 俯瞰南口绝佳机位


南口城北侧,位于关沟最南端的东西两座山上,分别建有两个烽火台,称为东墩台、西墩台,在古代战争中烽火台起到重要的军事信息传递作用,曾经四起的狼烟,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了,唯有两座烽火台傲立山头,几百年过去了,它们仍然是南口地区的最高建筑。


来到东山下,远处山顶的烽火台昂首而立,当年的风采,可见一斑。经过风雨的侵蚀,东墩台有一半已经倒塌了,十几年后再次和它相遇,我已经变化了许多,它却还是依然如旧。烽火台的内部,已经是残败不堪,长满了荆棘和荒草。绕到烽火台的背后,还依稀可见当年的轮廓,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俯视着脚下的土地,和在那里生活的人们


站在烽火台前向下看,整个南口尽收眼底,一宽一窄两条公路之间形成的V字形地区,就是今天的南口村,过去的岁月无声无息,唯有东墩台,依旧笑春风,它也是南口作为古代军事重地的最好见证。
西边山上的西墩台,地势比东边的墩台要矮些,而且也没有东墩台保存的完整,在南口采石厂炸山时被震塌,现仅存地基部分,来到山顶之上,能够看到西墩台与对面的东墩台遥遥相望。


希望你们青春永驻,再过500年,人们还能看到你们的身影…
寻访南口城中的古庙古墓
在村里村外的一些角落,还能找到它的前身南口城留下的影子。

东岳庙,位于南口城南门的西边,坐北朝南,位于南口中心小学之中,建筑只剩下了两间配殿,经过装修后,当作办公室和仓库,用庙宇改建学校学堂,好像自古以来就有传统,而且十分流行,以后还会提到


北边的配殿,除了瓦房顶、墙体和红木柱,内部装修都被改建了,还安上了铝合金门窗。南边的配殿,这个建筑等级稍高些,仔细看房顶正脊两侧有鸱吻,房檐上还有垂脊兽,一共5只


清真寺,在南口城南边,民房包围之中,从前有院墙,大部分都倒掉了。清真寺的正殿是坐西朝东的,已经被修缮一新了

龙王庙,在南口城北侧,东墩台山脚下,听村中的老人说,龙王庙在若干年前一次关沟发大水时被冲毁,正应了那句话,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现在只剩下庙里的一棵松树还矗立在那里


在去东墩台采风的路上,在南口村的东北侧发现了一个年代久远的坟冢。 这座陵墓现在仅剩下了神路部分,目测长约20米,宽不到10米

从南向北,第一个建筑是石牌坊,四柱三间,柱头有云板,两根柱子为一间,它的数量、大小和陵墓主人的身份高低有关,十三陵神路的石牌坊是六柱五间,柱头上还有十一个楼,石牌坊在古代陵墓建筑中起标志性作用,位置选择十分重要
石牌坊的正面刻有御用监太监李公神道字样,什么意思呢?明代有着复杂而系统的太监机构,包括司礼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等等,分工各有不同,御用监是专门管理御用物品的。
太监现在是广义的宦官总称,而在过去,特指宦官头衔的最高级别,从典薄、长随、奉御,到监丞、少监,最后才是太监,这里可看出李公公当年也是很有身份的。


往北第二个建筑是神路两旁的一对石像生,造型为坐姿的老虎,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此后历代沿用不绝,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卫,只是数量、神兽形象各有不同
石老虎的北侧,按文东武西分别立着两个人物的石刻浮雕,每块石刻浮雕两面都雕刻着不同的人物造型,正是从他们的衣着特点上,判断出这是一个明代的陵墓。

文官碑西面的图案,像个丞相的模样,文官碑的东面,是个正脸,人物动作差不多,但帽子不一样

武将碑的西面,一身戎装,两眼圆睁,武将碑的东面,这个造型比较怪异

再往北的这个,应该叫棂星门,正常情况下,棂星门的后面就是墓穴了,可如今已经看不到了,棂星门上面写着李公之墓四字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神道前方,原先有一个赑屃,俗称王八驮石碑,汉白玉的,在文革时期被破坏,假如能看到碑文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疑惑。

很早就想写一些关于自己家乡的东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并不熟悉的地方,虽然这里算不上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在此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对我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取代她在我心中的位置。
在各个网站上看了许多有关南口的网页和帖子,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构思,同时我也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因为虽然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这里,但是要把一个地方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别人,却是另外一回事。
本篇内容部分图片转自【史义军盆友】、【马巧珍盆友】,在此表示深深滴感谢。
不为人知的南口城



南口北魏时称为下口,北齐称为夏口,金祯佑元年,始称南口,明永乐二年在此修筑城池,也就是后来的南口城
南口城为不规则长圆形,跨东西两山,南北各开一个城门,整个城池除南北城门和楼台用砖外,其它墙体均为虎皮墙,明、清两代又曾不断加固、完善,城外又逐步形成村落。
现在只有旧城的南门和南城墙保存下来。城墙高5米,上宽3.5米,下宽5米,东西长约300米。据当地村民讲,北城门在1958年发大水时被冲毁,现已无法见到。


进入南口城南门门洞里面,这里早先被铁架支撑加固,后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早已不是先前的模样。南城门南面,有一个砖石结构的墙体,这是南城门的照壁,它和南口城一样古老,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照壁前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北京市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南口城,这是昌平区政府在2004年设立的,原来下面的砖座上是一块竖着的石碑,1米多高,上写南口城三字,据说在一次倒车时被撞坏了。
南口城在明清两代曾经兴旺过,城内外有龙王庙、娘娘庙、关帝庙等等,还有一些商贾店铺,如今还能看到的很少了。
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南口城的风光已经难以看到,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默默地矗立着,向人们诉说那一段段沧桑和惆怅……


南城门顶部突出的部位,是一个排水用的石槽,探出城墙。城门东侧一角,是城门和城墙结合的地方,南口城的城墙是虎皮墙,用大块河卵石垒砌而成,在南口石头是从来不缺的资源。南城门东西两边都连接着100多米长的南城墙,西边的城墙前后被一些村民的房屋挡住,拍照不方便,东边的城墙还有一段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部分
远离了战火硝烟的弥漫,从城墙根下面长出了一些植物爬在墙上,夏天植物上生出绿叶,古老的南口城焕发着新的生机。
南口城墩台 俯瞰南口绝佳机位


南口城北侧,位于关沟最南端的东西两座山上,分别建有两个烽火台,称为东墩台、西墩台,在古代战争中烽火台起到重要的军事信息传递作用,曾经四起的狼烟,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了,唯有两座烽火台傲立山头,几百年过去了,它们仍然是南口地区的最高建筑。


来到东山下,远处山顶的烽火台昂首而立,当年的风采,可见一斑。经过风雨的侵蚀,东墩台有一半已经倒塌了,十几年后再次和它相遇,我已经变化了许多,它却还是依然如旧。烽火台的内部,已经是残败不堪,长满了荆棘和荒草。绕到烽火台的背后,还依稀可见当年的轮廓,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俯视着脚下的土地,和在那里生活的人们


站在烽火台前向下看,整个南口尽收眼底,一宽一窄两条公路之间形成的V字形地区,就是今天的南口村,过去的岁月无声无息,唯有东墩台,依旧笑春风,它也是南口作为古代军事重地的最好见证。
西边山上的西墩台,地势比东边的墩台要矮些,而且也没有东墩台保存的完整,在南口采石厂炸山时被震塌,现仅存地基部分,来到山顶之上,能够看到西墩台与对面的东墩台遥遥相望。


希望你们青春永驻,再过500年,人们还能看到你们的身影…
寻访南口城中的古庙古墓
在村里村外的一些角落,还能找到它的前身南口城留下的影子。

东岳庙,位于南口城南门的西边,坐北朝南,位于南口中心小学之中,建筑只剩下了两间配殿,经过装修后,当作办公室和仓库,用庙宇改建学校学堂,好像自古以来就有传统,而且十分流行,以后还会提到


北边的配殿,除了瓦房顶、墙体和红木柱,内部装修都被改建了,还安上了铝合金门窗。南边的配殿,这个建筑等级稍高些,仔细看房顶正脊两侧有鸱吻,房檐上还有垂脊兽,一共5只


清真寺,在南口城南边,民房包围之中,从前有院墙,大部分都倒掉了。清真寺的正殿是坐西朝东的,已经被修缮一新了

龙王庙,在南口城北侧,东墩台山脚下,听村中的老人说,龙王庙在若干年前一次关沟发大水时被冲毁,正应了那句话,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现在只剩下庙里的一棵松树还矗立在那里


在去东墩台采风的路上,在南口村的东北侧发现了一个年代久远的坟冢。 这座陵墓现在仅剩下了神路部分,目测长约20米,宽不到10米

从南向北,第一个建筑是石牌坊,四柱三间,柱头有云板,两根柱子为一间,它的数量、大小和陵墓主人的身份高低有关,十三陵神路的石牌坊是六柱五间,柱头上还有十一个楼,石牌坊在古代陵墓建筑中起标志性作用,位置选择十分重要
石牌坊的正面刻有御用监太监李公神道字样,什么意思呢?明代有着复杂而系统的太监机构,包括司礼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等等,分工各有不同,御用监是专门管理御用物品的。
太监现在是广义的宦官总称,而在过去,特指宦官头衔的最高级别,从典薄、长随、奉御,到监丞、少监,最后才是太监,这里可看出李公公当年也是很有身份的。


往北第二个建筑是神路两旁的一对石像生,造型为坐姿的老虎,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此后历代沿用不绝,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卫,只是数量、神兽形象各有不同
石老虎的北侧,按文东武西分别立着两个人物的石刻浮雕,每块石刻浮雕两面都雕刻着不同的人物造型,正是从他们的衣着特点上,判断出这是一个明代的陵墓。

文官碑西面的图案,像个丞相的模样,文官碑的东面,是个正脸,人物动作差不多,但帽子不一样

武将碑的西面,一身戎装,两眼圆睁,武将碑的东面,这个造型比较怪异

再往北的这个,应该叫棂星门,正常情况下,棂星门的后面就是墓穴了,可如今已经看不到了,棂星门上面写着李公之墓四字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神道前方,原先有一个赑屃,俗称王八驮石碑,汉白玉的,在文革时期被破坏,假如能看到碑文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