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医吧 关注:1,573贴子:135,687
  • 13回复贴,共1

【转载】中医“心主神明”学说及其心理学意义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作者:贾妮
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方法,才使其称为一门实证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但是作为心理现象被研究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中医学是以医学为主体,运用中国古老哲学的思辨方法,交融多学科研究领域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人体生命科学。当然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对于心理现象的独特的认识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因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因此决定了心理学研究模式的多样化及多元化。从80年代起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背景,吸取现代心理学的影响,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心主神明”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论点,也是中医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中医解释复杂心理现象及治疗心理疾病的主要依据。因此对于这一学说理清其概念内涵.本质属性及科学意义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
1心主神明观


1楼2016-06-02 11:06回复
    1心主神明观
    《灵枢•天年》云“黄帝日:何者为神?岐伯日: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岐伯告诉黄帝,当生命形成,生命的活力因为心与血脉的活动而表现出来,就是神。因此神的广义含义在这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强调了心的机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也是生命活力变化的主要因素。何谓“神明”?《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神明”乃“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语”,强调了神明是人的各种精神活动的概括。正如《类经•脏象类》中所言“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因此笔者认为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狭义的神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君主之器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这与心主血脉的功能不能分开,心主血脉的功能为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输布精微。同时心还具有“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的功能,“神明出焉”。中医学认为五脏分别主五种神志活动。《素问.宣明五气论》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而这五种神志活动合称五神,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心作为五神之主起统率作用。


    2楼2016-06-02 11:06
    回复
      2 以“心主神明”为核心的五神与五志心理学意义
      现代基础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分为3个部分.即“知情意”。“知”即为认知,人认识外界世界的过程.或者说对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的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人们通过各个感觉器官认识了作用于它的事物的每个属性。产生了感觉,又能把各种感觉结合起来,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知觉。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于外部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对于思维才能产生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这是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而思维的过程依赖于记忆,记忆提供了过去获得的经验.使人们能把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经历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联系。“隋”即情绪和情感。其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中产生的对于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人有喜怒哀乐,这就是人的情绪和情感。“意”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称之为意志,其表现了心理对于行为的支配。


      3楼2016-06-02 11:07
      回复
        3“心主神明”的生理心理学意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脑为代表的神经系统的活动,当然也包括内分泌系统的参与。这无疑是对于中医学“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论的一种解释。中医学很早也认识到脑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器官,提出“脑为元神之腑”,但是又提出“心主神明”这两者的矛盾一直存在各个医家的争论中。清末民国医家张锡纯提出“心脑共主神明”。笔者认为“脑为元神之腑”与“心主神明”两者是问题的不同角度,两者并不矛盾。“脑为元神之腑”从根本上肯定了脑在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性.古人也认识到脑是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功能器官。“心主神明”之说是建立在心的功能和作用上的.前面我们讨论过心所主之神明应该包括狭义的神,即人类精神活动的概括。和广义的神生命活力的外在表现。心主血脉,血脉的正常运行保证了生命的正常。如果离开心主血脉的功能,广义的神与狭义的神都不能存在,因此古人提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更加强调了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当然没有了生命活动当然也就没有了精神心理活动。现代医学可以观察到心脏循环衰竭,生命不能延续,而脑死亡的患者,还是有生命迹象的。


        5楼2016-06-02 11:08
        回复
          当然随着生理学、医学的进一步研究,目前对于“心主神明”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进展。基于这些研究美国医学家阿拉特拉斯博士预言“心脏实际是一种具有思维能力的智慧脏器”。


          6楼2016-06-02 11:08
          回复
            现代科学认为意识是大脑皮层整合神经系统传导的各种信息后发出的指令。目前有研究认为意识的形成大脑皮层不是唯一的。失去大脑皮层的人类意识仍然存在。


            7楼2016-06-02 11:09
            回复
              李心天等 实验研究显示,某患者右侧大脑半球切除14年后,他的某些高级机能仍然存在。精神心理学检查。对于颜色、音乐、具体人物、环境认知和时空分辨关系上并没有明显的障碍。大量的实验研究也显示心脏的功能状态与意识及认知有密切关系。


              8楼2016-06-02 11:10
              回复
                最近几十年的心脏移植手术显示。心脏移植后几乎改变了患者的性格和一些固有的生活方式,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一些先天性心脏病(CHD)也发现,这些患儿智商水平明显较同龄儿童下降,部分患儿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粗细运动调节和视觉、运动整合紊乱等问题。Bar-lett等用Bayley评分对272例大动脉错位术后的患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大部分都在基线以下。Karl等对于Royal皇家儿童医院的大动脉错位患儿进行研究也发现他们不仅比同龄儿童IQ评分下降,还伴有运动和语言方面的发育迟缓,以及行为异常。上述问题在其他CHD患儿中,尤其是复杂的CHD及遗传性疾病的CHD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更容易收到损伤。


                9楼2016-06-02 11:11
                回复
                  刘德山等研究也发现心气虚的患者,S-SEP的潜伏期延长。


                  11楼2016-06-02 11:11
                  回复
                    1984年,心钠素(ANP)的发现奠定了心脏内分泌学的基础,同时也发现了心脏对于精神活动的影响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进行整合。心通过这一网络,一方面调控某些生物活性因子的分泌进而调节机体,一方面改变心脏的输出量及血管的舒张性以满足包括大脑在内的各个器官的血液需要,因此心脏无疑是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整合形式的最佳信息输出窗口。ANP和ET(内皮素,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作用最强的生物肽)这对相互对立的神经肽与体内其他血管调节物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参与脑血管机能的调节。


                    12楼2016-06-02 11:12
                    回复
                      另一方面中医临床实践也表明。从“心”论治很多精神神志疾病,也取得了良好得效果,这又为心主神明供了临床实践的证据。邓铁涛先生认为.心主血脉与主神明两者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在临床上,他常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又用此方治失眠、神经官能症同样取得较好效果,就是一个证明。周如倩根据“心主神明”理论,遵补益心气之法,研制了补气安神药组成的参桂健脑液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变,结果在改善该病的认知功能方面具有确切疗效,证实心主神明理论在改善认知方面的临床指导意义


                      13楼2016-06-02 11:13
                      回复
                        综上。以“心主神明”为主的中医五志及五神理论.与现代基础心理学对于心理过程的认识有其共同性.是朴素的科学的认识论。因此以此理论而产生的心理疾病的治疗观点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进一步发觉和整理,使中医心理学得到继承和发扬。


                        14楼2016-06-02 1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