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是最近影视行业的高度繁荣与疾速发展所致,不少以往写小说的朋友开始跨界甚至改行做起了编剧,这在近阶段看来,有点大势所趋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现象本身是优是劣,其实无论出于简单的逐利目的,还是为求原著改编保持本来风貌勉力而为,小说作者转投影视改编工作,就其具备的文字创作能力,从基础条件方面讲,都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只在于剧本毕竟不是小说,这个转型所带来的也不只是一种书写格式的简单改变,而是一种创作思维的颠覆。
老话说:“隔行如隔山”。想用写小说的本事去写剧本,至少首先要知道从小说到剧本,这两件完全不同的东西之间,隔的到底是座什么“山”。
第一座大山:从抽象到具象
作为以文字为承载基础的作品,小说的实际创作中可以有大量的抽象内容,比如反映人物的内心思想,作者的观点见解,引用的相关理论等。小说作者在遇到针对这种抽象内容的创作时,可谓如鱼得水,因为文字本身对抽象内容的表述是有极大优势的。举例而言,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某种困境,表现出内心的挣扎与纠结,用文字写来,完全可以直达要害——
“陈大雷听到这个消息,面无表情地如泥塑般呆坐在沙发里。在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十几分钟里,内心却似狂风吹卷的海面,巨浪翻滚着涌起,相互激荡,一下一下地重击着已显得十分脆弱的神经……”
这是一段很典型的小说内容,这段内容形象地描述的主人公内心的强烈变化,也用文字把主人公的感受清晰传达给读者,作为小说中的描写,是可以得满分的,但如果这是剧本呢?
恕我偏激,剧本写成这样,是肯定不能及格的。原因很简单,剧本不是影视作品的最终产品,它的作用是用来指导拍摄,最终形成画面创作的。这段文字能达到指导画面创作的目的吗?显然不能。
说这样的内容没法拍也许太绝对了,但遵循原作,能够拍成什么样呢?很常见的一种结果就是拍摄主人公“面无表情”地呆坐在沙发里。请注意“面无表情”这个状态,这几乎是影视作品里的万用镜头。如果你了解过一点电影创作的简单知识,大概会知道蒙太奇手法是个什么鬼。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基于蒙太奇研究,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面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将一盆汤、一口安放死者的棺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分别剪辑在这个镜头之后,而观看这三组镜头的观众分别认为莫兹尤辛通过非常好的演技,表现出了饥饿、悲伤及愉悦的感情。”
库里肖夫效应是件很专业的事,但对于一只很不专业的菜鸟而言,能得到的启示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面无表情地坐着”在剧本里其实是个无效信息,而抽象内容需要表现的内心活动,通过这种直接的画面是无法反映出来的。也许有人说,没问题的,可以在画面的同时配上OS,也就是画外音,让配音说出主人公此时的心情与抽象感受。
Is that a good idea?
这显然不是个好办法。当然,用画外音配合画面反映人物心声的实战处理在近年的影视作品中比比皆是,但不可以就此认为这是一种新颖的创意手法。事实上,这都是拍摄者(主要是导演)被那些过多描写抽象内容的剧本逼出来的权宜之策。
试想,小说中可以描写两位角色相坐对视,久不开言,彼此猜忌,心中激战,这种心理描写只要足够充分,读者看上半小时一小时并不会觉得烦闷,因为观众通过文字可以形成对角色心理活动的体验感,进而完全了解内容的变化。但换成剧本还可以吗?
影视作品的画面中,一对角色摆定了pose,相对枯坐,背景里不停用画外音激昂陈述着他们的心声,这种镜头偶尔出现个三十秒,估计观众也就忍了,如果整个影片或剧集里充斥的都是这种镜头,你猜观众能忍得了不?保守估计,观众吐槽爆粗口已经算轻的了吧!——这看的是电影电视剧吗?怎么都觉得更像“新闻联播”呢,话说“新闻联播”还知道放点写实画面呢?
所以说,明白文字表述的东西哪些可以很容易用画面直接表达,而哪些又是画面难以表达的,这是普通作者向专业影视编剧转型过程中需要逾越的一道专业技能门槛。
静静地琢磨一下吧!当有一天突然规定你的作品里再都不准出现“我想”“他想”“谁谁谁想”……你还会写剧本么?
如果Yes,那么,请继续……
朋友搞了个编剧学堂,估计两三个月以后正式开课,这是部分教材~
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现象本身是优是劣,其实无论出于简单的逐利目的,还是为求原著改编保持本来风貌勉力而为,小说作者转投影视改编工作,就其具备的文字创作能力,从基础条件方面讲,都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只在于剧本毕竟不是小说,这个转型所带来的也不只是一种书写格式的简单改变,而是一种创作思维的颠覆。
老话说:“隔行如隔山”。想用写小说的本事去写剧本,至少首先要知道从小说到剧本,这两件完全不同的东西之间,隔的到底是座什么“山”。
第一座大山:从抽象到具象
作为以文字为承载基础的作品,小说的实际创作中可以有大量的抽象内容,比如反映人物的内心思想,作者的观点见解,引用的相关理论等。小说作者在遇到针对这种抽象内容的创作时,可谓如鱼得水,因为文字本身对抽象内容的表述是有极大优势的。举例而言,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某种困境,表现出内心的挣扎与纠结,用文字写来,完全可以直达要害——
“陈大雷听到这个消息,面无表情地如泥塑般呆坐在沙发里。在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十几分钟里,内心却似狂风吹卷的海面,巨浪翻滚着涌起,相互激荡,一下一下地重击着已显得十分脆弱的神经……”
这是一段很典型的小说内容,这段内容形象地描述的主人公内心的强烈变化,也用文字把主人公的感受清晰传达给读者,作为小说中的描写,是可以得满分的,但如果这是剧本呢?
恕我偏激,剧本写成这样,是肯定不能及格的。原因很简单,剧本不是影视作品的最终产品,它的作用是用来指导拍摄,最终形成画面创作的。这段文字能达到指导画面创作的目的吗?显然不能。
说这样的内容没法拍也许太绝对了,但遵循原作,能够拍成什么样呢?很常见的一种结果就是拍摄主人公“面无表情”地呆坐在沙发里。请注意“面无表情”这个状态,这几乎是影视作品里的万用镜头。如果你了解过一点电影创作的简单知识,大概会知道蒙太奇手法是个什么鬼。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基于蒙太奇研究,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面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将一盆汤、一口安放死者的棺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分别剪辑在这个镜头之后,而观看这三组镜头的观众分别认为莫兹尤辛通过非常好的演技,表现出了饥饿、悲伤及愉悦的感情。”
库里肖夫效应是件很专业的事,但对于一只很不专业的菜鸟而言,能得到的启示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面无表情地坐着”在剧本里其实是个无效信息,而抽象内容需要表现的内心活动,通过这种直接的画面是无法反映出来的。也许有人说,没问题的,可以在画面的同时配上OS,也就是画外音,让配音说出主人公此时的心情与抽象感受。
Is that a good idea?
这显然不是个好办法。当然,用画外音配合画面反映人物心声的实战处理在近年的影视作品中比比皆是,但不可以就此认为这是一种新颖的创意手法。事实上,这都是拍摄者(主要是导演)被那些过多描写抽象内容的剧本逼出来的权宜之策。
试想,小说中可以描写两位角色相坐对视,久不开言,彼此猜忌,心中激战,这种心理描写只要足够充分,读者看上半小时一小时并不会觉得烦闷,因为观众通过文字可以形成对角色心理活动的体验感,进而完全了解内容的变化。但换成剧本还可以吗?
影视作品的画面中,一对角色摆定了pose,相对枯坐,背景里不停用画外音激昂陈述着他们的心声,这种镜头偶尔出现个三十秒,估计观众也就忍了,如果整个影片或剧集里充斥的都是这种镜头,你猜观众能忍得了不?保守估计,观众吐槽爆粗口已经算轻的了吧!——这看的是电影电视剧吗?怎么都觉得更像“新闻联播”呢,话说“新闻联播”还知道放点写实画面呢?
所以说,明白文字表述的东西哪些可以很容易用画面直接表达,而哪些又是画面难以表达的,这是普通作者向专业影视编剧转型过程中需要逾越的一道专业技能门槛。
静静地琢磨一下吧!当有一天突然规定你的作品里再都不准出现“我想”“他想”“谁谁谁想”……你还会写剧本么?
如果Yes,那么,请继续……
朋友搞了个编剧学堂,估计两三个月以后正式开课,这是部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