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吧 关注:166贴子:5,283
  • 9回复贴,共1

李广之死的直接,间接原因及影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卫青听汉武的安排让李广做偏军,说李广运气不好的说法,绝对是事后的谣言。而这个事后,是指李广死后,是指卫青撤军后而霍去病并未取胜的时候,李广身死,卫青造的谣。如果李广活着,凭他的能力地位,汉武不可能支持任何人害李广。但如果李广已死,汉武也不一定会为死去的李广主持公道。很多事,时势不同,一切都不同。
李广和李敢的能力都是能破敌阵的战将。而两人的区别,李广是宗师,开创和立基之人,李敢,他只是李广无数个学生之一,不过,从血缘上,他是李广的儿子,比其它人格外不同。李广身死之时,三军皆哀之时,卫青的仗打完了,霍去病的胜利连影子都没看到呢。李广的死因,和李敢刺卫青应该是同一件事,即李广为保李敢自尽,而李敢为替李广讨公道刺卫青。


IP属地:上海1楼2016-05-30 22:26回复
    与李广之死有关的漠北之战时间节点
    1 收士马成军,李广归于卫部,李敢霍部,敢力战尽归去病,定大方向霍去病部打单于。这个时候,明确地不存在李广与单于对上的预期,汉武可以说好多安排好多,但他阴诫卫青是不可能的事。
    2 接情报,卫部和霍部出击地点互换。明确不预期卫部对单于,所以单于和李广没关系。汉武要传个话已不如前一时期方便,但也可能传个密令什么吧,如果十分需要的话。但,他阴诫卫青说李广运气不灵的事,也是没人信的。
    3 已出塞,发现卫青遇单于了,这个时候,怎么能从汉武那里得一句话,不让李广打先锋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到可以守的地方,派人紧急送信,等汉武回复。说句不好听的,如果真这么做,汉武关心的应该是卫部别打单于,换霍部上。还是不可能让李广成为汉武关注的重点。李广他不是一路的主将好不好。事实上,卫青倒是没停下来,直接派了李广走一条又远又没水草还没向导的路。这个时候,有没有那李广运气差的汉武的话,有也只能是谣言。但,战阵之上最讲兆头,没打就说这个那个是打输的预兆,卫青一定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才这么不在乎自己一军会不会触霉头。
    4 卫青遇到单于,李广没赶到。有空啊。没来不是正好么,这个时候还提李广没好运气吗?
    5 开打。追到赵信城。停三天。辙。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
    5.1 单于倒霉了。被汉军追杀。逃得无影无踪。右谷蠡王称单于。原单于又露面。右谷蠡王放弃单于的称号。
    6 卫青和李广以及后勤什么的回来了。归时马匹损失惨重。
    6.1 李广说他的部属没问题,他不愿意被刀笔吏审问,自杀。
    6.2 三军同悲。


    IP属地:上海2楼2016-05-30 23:50
    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李广自尽之时,十万铁骑的一半还在漠北战场,远远没到能看出胜负的时候。
      从表面看,依卫青的能力,至少卫部没吃败仗。那么漠北之战,即使卫部回归之时,军容不提了,马匹丢光了,要论胜负,还要看霍部的战果。霍部胜,就是胜。万一不顺,那就是战场外的本事了。
      所谓李广数奇的谣言,最有可能产生的时候,就是李广身死之后。而三军之悲,悲的是这一仗弄不好就是败绩,就是追责问罪。只是,暂时还没有。


      IP属地:上海3楼2016-05-30 23:55
      回复
        卫青在漠北之战时被单于袭击了后勤部队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认为司马迁记史,第一他是个老实人,做事很扎实,在他能力所及的地方,尽可能写实。第二,他是个老实人,不会无缘故地提出设想,不会从个别现象出发罗织出一个故事。第三,司马迁的老实还表现在他守着史官的本份,并不学习其它专业的知识,以至,他可能缺乏能力而不能发现某些公开的谎言背后的真相。
        据说,单于与卫青对阵,相持很久,卫青天才,抓住了胜机,然后,单于军队败走。这一段,写得很详细。
        据说,卫青达到了战略目的(只有卫粉说),史记的记法是到达某城而返。
        据说,卫青与李广约期,不然哪来的失期?
        据说,卫霍两军出塞,兵马何等整齐,回来时却马匹不足三万。很关键的地方,没人问,为什么,司马迁还没记下这三马匹是什么马,又是什么时间,分几批回来的。
        据说,右谷蠡王曾暂称单于又取消了称号,原因是单于失踪了又出现了。
        我的解读是
        单于根本没有和卫青对阵。对阵这部分的目的只是牵制汉军,另有军队,由单于亲自领着,袭击了后勤部队。这一阵才是卫部与单于对阵的主要战损。单于失踪才好理解,因为单于是冒了大险,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带的人活下来的不够多,太过深入汉军一侧,要逃回更困难。同时,卫青紧急撤军的败相根本没办法完全掩盖。
        司马迁知道漠北之战最终是胜了。但他还是如实写了一些细节。


        IP属地:上海4楼2017-07-27 23:12
        回复
          李敢并不是因为打伤卫青招祸
          我猜不出李敢背后的人是谁,但这人的脑子强过李敢太多,李敢被利用得彻底。
          李敢之死背后最大的秘密是,卫青漠北之战损失惨重,或者说卫霍两部都损失惨重,具体地说就是匈奴针对汉朝的主要战术不是迎头硬战,而是袭击汉朝庞大(笨重、有利可图)的后勤部队。
          结果是霍去病不得不取食于敌,卫青却三日即回,同时,把罪名栽在李广头上。
          这件事,最大的失误是战争策划者,刘彻。所以,当时的史官司马迁都不能得到确切的消息(另一方面,司马迁的脑子不够,没看出事实背后的真相,事实其实还是很多的,惨败而回的汉军后勤部队人数众多,根本瞒不了,卫霍两军,一个是早春回来的,另一个是秋季才回,也是根本瞒不了的),
          但是,李敢是军中之人,他不可能不明白,甚至在别人的挑拨之下,他可能认为要为李广之死负责的是当权之人,先是卫青,然后是刘彻,并且,李敢是李广之子,本身又属于顶级武士之列,他的影响力也被背后之人充分利用了。


          IP属地:上海5楼2018-11-09 13:00
          回复
            霍去病没什么擅长无后方作战,他只是拥有无后方作战的本钱,这个本钱的来源不是胡骑,是在河西之战立起的威,凡与汉作对的,不占理,不得利,离死只有一线;不与汉作对的,有利,有助,有联合,有未来。
            即使在不利的战争环境中,匈奴降人仍能心向大汉,十年后赵破奴被擒能够逃回去,也是这威的余力。
            霍去病更不希望什么无后方作战。所谓取食于敌,只有唯一的一次是在漠北。
            第一,霍去病漠北取胜之时是秋天,不是卫青撤兵的早春。所以两支军队根本没有可比性。
            第二,卫霍两部的后勤部队是空前的40万人,十多万的马匹,后来回到关内的不足三万匹,两部的后勤部队都遇到重创。时间正是卫青撤兵的早春。
            第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为什么被视为古代中国对北方军事行动胜利的顶峰?因为北方被打服了。
            至于李广无导?最大的问题难道不是事后的责任认定吗?难道不是因为有天大的责任压下来找人背黑锅吗?李广背这个锅的时候,霍去病甚至正亲自率领新抓获的匈奴人进行艰苦的突袭,不是谁分来的精兵或者胡骑,是新抓的匈奴人,因为这些人最知道当时匈奴一方的情况,为什么这些人会投向霍去病。是河西之战的铁血之威。


            IP属地:上海6楼2018-12-03 14:03
            回复
              匈奴不敢犯边,是因为匈奴占不到便宜,因为不敢犯边而称李广飞将军,是指李广使匈奴不能抢掠逃走操作完成,也就是匈奴想逃没来得及逃,这里其实只是匈奴的主观感受,要达到这个效果,第一当然是李广正面可以灭了犯边匈奴,第二,李广的防范是及时和全面的,这第二或者第一是其它守边将领做不到的,第一条众所周知,第二条却是军事机密级别的,至少司马迁完全没写,且从司马迁没弄明白为什么漠北之战打了半年的水平看,这个级别的信息,远远超出司马迁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想象,司马迁根本不知道守边在谋略级别是怎么回事。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至少 包括
              1 射术,汉文艺志只记录了书名,失传
              2 前边提到的防御,应该主要是斥侯怎么用。
              3 冲阵
              4 作为世家的处世手段


              IP属地:上海9楼2020-09-18 09:55
              回复
                重实效的李广,应该是重视斥侯的。
                漠北之战,李广对卫青安排的路径不利作战应是有理由的,但司马迁的记录达不到合格线水平,后人看不出来。
                至于说李广因为没有向导迷路?对迷路这个词有没有概念?路太远,按时赶到是不能做到的事,这种该记录成迷路?


                IP属地:上海10楼2020-09-19 16:19
                回复
                  事实是霍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大半年,各种拼命,胜了。
                  卫部早早撤了,被卫粉骂的司马迁明知这个事实,却没有记录清楚,甚至只记录了卫部短暂的战斗过程。除了表明记录者缺乏对军事事实基本的判断力,又显示了记录者奇特的事实采集能力,可以说,挺好骗的,可以从司马迁的记录看出卫青是怎么骗普通人的。
                  司马迁相信取食于敌,是在当时,认为不用支援正在战斗的霍部,做出这种舆论的是不愿退的霍部和想霍部败或不关心霍部的有权有势,
                  卫部撤军之时没处理卫青,半年后也不可能再以战败处理卫青,李广白死是翻不了案的,反而是霍部被抓各种小辫子。霍部必然有不满,于是李敢冒头被儆。


                  IP属地:上海11楼2020-11-07 09:34
                  回复
                    李广与卫青当时的主要矛盾,在卫青这边也许是替罪羊,战败后处理,李广却应该是重点在仍然进行中的霍部战斗,具体的应该是卫青撤军对战事的影响。


                    IP属地:上海12楼2021-03-10 0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