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幼儿园:在玩中培养孩子的个性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比利时幼儿园学前教育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应用常识,使他能够学会应付日常生活,并学会感知生活中的乐趣。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剩下的教学时间都是手工课。手工课上累了,老师就带他们去郊游或者去博物馆参观,老师就像个讲解员,指着实物向孩子介绍那段历史所发生的故事。比利时幼儿园的老师们认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培养生活情趣,因为这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开朗。在玩中培养孩子的个性、独立性和快速的行动力是他们的教学目标。
丹麦幼儿园:走进森林的大自然幼儿园
在丹麦,6个月到3岁的小宝宝上托儿所,3-6岁的宝宝就上幼儿园,通常都是混龄班。老师在孩子们5岁以前很少教具体的内容,往往让孩子们玩耍,从玩耍中去学习交往。通过交往,让小朋友们建立起初步的交友观念和自信心。
丹麦小女孩Fabiola3岁时,爸爸妈妈把她送进了一所森林幼儿园。每天早上森林幼儿园的大巴车就把小朋友们一起拉到森林里,去观看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植物,吃饭也在户外。如果碰上下雨或者下雪的时候,大巴车就把小朋友们带到图书馆里。尽管Fabiola因为整个冬天都待在户外而鼻涕长流,但是她心情很愉快。在这样的森林幼儿园里,积累了大量的地理、动物、植物知识,有时候和爸爸妈妈谈论起来,夫妻俩都自愧弗如。
德国幼儿园:提倡培养完整的人
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高水平的家庭教育和职业引导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德国,社会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一个活泼完整的人,才是一个快乐独立、掌握了生存方法的人。德国早期教育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爸爸和妈妈,认为婴幼儿阶段,爸爸和妈妈才是家庭教育的真正主角。在德国宪法上,有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承担教育责任的是爸爸和妈妈。
对于德国妈妈来说,把宝宝送到幼儿园,通常是令人放心的。最小的宝宝在出生6星期以后,就可以送到幼儿园。那里的老师会像家长一样,教宝宝很多事情。比如如何进餐、如何如厕、如何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家具、环境等。基本上妈妈在家里教的东西,幼儿园老师都会教。由于幼儿园数量有限,入园的名额还很紧俏。这样,很多德国的小孩子还是在家待到1-1.5岁,甚至3岁,然后才有机会进入质优的公立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