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不是说到,故园被淹没了吗?准确的说,是主要部分被淹没了,后山没有。后山提供生活的辅助,大米、小杂粮、红苕还有柴火、猪草这些东西多来自山上。从大水坑过来,闹池垭、岩屋洞、平梁山、碉堡、尖山垭子、尖山、大趟、干山巴、前儿沟、黄家大田、马坑都是我们寻柴放牛打猪草的地方。缺吃少喝的年代,在干活之余找吃的,一直是童年的主题。
毛锥
这是白茅根的花穗,春天,还没有开放的花苞,嫩嫩的,甜甜的,田坎,草坡上都有,只是这东西只能哄嘴,骗不了肚子,还有,大人说,这东西吃多了流鼻血,小孩子就不敢放肆了。
大麦莓儿
大麦莓儿在大麦成熟的时候成熟,所以叫这样的名字。它的主干直立,分几个杈,到了这个季节每个分杈上长满了黄红黄红的莓儿,味道酸甜可口,有它特殊的清香,嚼在嘴里,特别是把籽籽嚼碎的呲呲声,是在嘴巴享受的时候,给耳朵找点事干。当然,大麦莓儿产量不高,也是图个嘴快活。
麦莓儿
麦莓儿学名覆盆子,我们又叫刺莓儿,与小麦同时成熟故有此名。它生命力顽强,嫩尖落地生根,就叫过江龙。一长一大架,开紫色花,幼果绿色,半熟红色,成熟了乌红乌红一簇一簇的,这个能吃饱,吃饱了还弄桐籽叶做包装,摘几大包回去给家人享受。摘麦莓儿马坑最多,可是马坑是乱坟坑,坟墓很多,栽了很多柏树,看上去有点阴森。走的要拢了,有的伙伴说:有鬼呀,害怕。大家都望着我,我想了下有大人说过鬼怕什么的一段咒语,就说:“不怕,吧你的烂菜刀给我!”我告诉他们:“一会儿我敲铁器,你们就大声说:‘鬼见铁,跑不彻;鬼见铜,跑不赢!’记住没有?”大家纷纷答应。于是,我拿烂菜刀背和弯刀背互相敲击,清脆的敲击声和伙伴们“鬼见铁,跑不彻;鬼见铜,跑不赢!”的喊声充满了山野,好像大鬼小鬼都被我们赶跑了,顿时胆子大了许多,理直气壮、雄赳赳的跑过去开吃了。鬼是没有了,蛇却是实实在在的,人吃莓儿,鸟也喜欢,蛇就在刺架上守株待鸟,摘着摘着,忽然看见一大盘黑蛇(“乌梢蛇”),着实吓死人。此时我要吃东西,一般是几石头把它赶走,不去经判它。
柿子
柿子不是野生的,为什么能成为我们的猎物?那是因为这是大集体年代,柿子树是集体的,小孩子借以果腹没有人管。到了稻子长高的时间,青柿子就可以吃了。如果理解成直接摘了吃,肯定涩死人。这时先在水田里掏一个坑,摘下来一堆柿子放进去,用泥巴盖住,(这就叫淹柿子,可以除涩,耐心等五六天,就变甜了)。掏出来,洗干净,自己吃,送人,去卖,都可以。8月,柿子开始红熟,我们就把牛吆喝到柿子树多的地方去放,牛儿吃草,我们仰着头往树上看,看看哪个能吃,哪个开始红了,计算几天可以吃。
八月炸
八月炸是让我比较揪心的吃货。八月炸是藤本植物,春天发芽的时候,我边放牛边看,看看去年有果子的植株发芽状况,再等到初夏开花,慢慢结果,果子渐渐变大,看得多了,觉得它那叶子都可爱了,但是等待太漫长。到了成熟季节,稍不留神,果子成熟,炸开一道口子,就叫鸟吃了。可是你想先吃也不行,没有熟透的果子,勉强把它剥开,咬不烂,没味道。熟透的果子,味道非常甜,果肉柔软滑嫩,就是米米(籽)太多,一个感觉:划不来,等半年,就这么一口。
我80年代就在设想,要是把八月炸开发培植一定有前途,只是自己想想,知识和实力都不着边。现在安康高新区八月炸开发项目居然已经启动了,算是帮我们这些热爱八月炸的老顽童圆了一个梦。
烧
用火是人类脱离蒙昧进入文明的开端,我们的蒙昧时代,生存学习也从火开始。烧麦子、烧包谷、烧红苕、烧黄豆、烧洋芋,除了稻子不烧,差不多都烧了吃,尤其是烧麦子和烧包谷,都有其特殊的香味。那时烧饭基本用柴和石炭,在弯刀和牛嘴的耕耘下,山坡上没有弯刀把那么粗的树,砍柴都是毛稍稍,不过晾干了很好烧。这样,在冬天,我们一群放牛娃就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活儿,放火烧放牛场。那些刺架里,比较难去的地方,干草牛也吃不到,把它烧了,第二年长的特别好,还可以把草场害虫烧死。点燃以后,浓烟烈火,冲天而起,特别像电影里的战争场面,我们就开始打仗,烟熏火炕,脸上抹些烟灰,逼真的很。(声明:故事诞生在特殊年月,不适合现在的孩子模仿)
熏
小学时候常年不上晚自习的,下半天我们就在山上度过,哪里有个洞,哪里有颗什么树,都知道。前儿沟半崖上有个狐子(狐狸)洞,我曾经看见狐狸出没,有天队上人都在这里干活,我们也凑热闹,突然听见小动物的叫声,寻迹看去,定点在狐子洞。可是大家费尽力气,也没有办法把他们弄出来,于是有人建议烟熏。我回家找了一串辣子把把,还有一些残存的辣子,放在洞口点燃,用草帽子往里面扇风,不一会,就听见咳嗽声,于是把火打灭,一会两个小狐狸就爬了出来。我和宁家高朝分了,一人一个,回家当狗养,那年代人都没有好吃的,它们又受了惊吓,终于没有喂活。(现在,狐狸是保护动物了,写出本文,算是当年一个顽童的忏悔)
彭德江表叔
现在叫野炊,那时我们叫山上做饭。
我们开始在野外做饭,是跟大放牛娃学的。他们用石板烙饼子,并不成功,可是引起我们极大兴趣。于是我们开始模仿,但是我们有改进,看不上石板锅。就分工:你偷(其实是拿家里的,那个缺吃少喝的年月,拿不充足的家粮,确实像偷)锅碗筷,你偷油(好家儿才有),你偷米。蔬菜比较好解决,路边就能顺手牵羊。只是小孩子,胆子小,拿的量不大,一般就是好玩,不是真的能吃饱。
后来,彭德江表叔来了,他有一个牛,他幺儿仓娃子在家不好好吃饭,他就把家伙事带坡上来,这很稀奇,仓娃子很高兴,我们更高兴。因为是家长的缘故,他的东西拿得充足,我们帮忙做,也都在家吃过饭,做好了他实实在在的让大家吃,我们就甩开肚子吃。吃的大汗淋漓,我伸懒腰往后靠一下,可是感觉背后是石渣子,会粘在背上,就赶忙往起来,一用力,那肚子鼓得圆圆的,这情景正好被表叔看见,他说:“你们看勤娃儿的肚子像不像个三件坛子?”大家哈哈大笑,从此我就有了一个外号:“三件坛子”,直到搬家离开。
后来85年我大表侄成根结婚,我作为上亲,回家还有伙伴们记得这个外号。
也许,有同学要问,写游记怎么写这些?是的,我们的家园在石泉坝,校园在罗家祠堂,而我的乐园就在后山上,流年似水,时间无法割裂,如果是我一个人或者人少,此次回家一定要重游放牛场,回忆旧梦,正因为不扫大家的兴,我没有单独行动,但是对那方山水上发生的一切,我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的。

毛锥
这是白茅根的花穗,春天,还没有开放的花苞,嫩嫩的,甜甜的,田坎,草坡上都有,只是这东西只能哄嘴,骗不了肚子,还有,大人说,这东西吃多了流鼻血,小孩子就不敢放肆了。
大麦莓儿
大麦莓儿在大麦成熟的时候成熟,所以叫这样的名字。它的主干直立,分几个杈,到了这个季节每个分杈上长满了黄红黄红的莓儿,味道酸甜可口,有它特殊的清香,嚼在嘴里,特别是把籽籽嚼碎的呲呲声,是在嘴巴享受的时候,给耳朵找点事干。当然,大麦莓儿产量不高,也是图个嘴快活。
麦莓儿
麦莓儿学名覆盆子,我们又叫刺莓儿,与小麦同时成熟故有此名。它生命力顽强,嫩尖落地生根,就叫过江龙。一长一大架,开紫色花,幼果绿色,半熟红色,成熟了乌红乌红一簇一簇的,这个能吃饱,吃饱了还弄桐籽叶做包装,摘几大包回去给家人享受。摘麦莓儿马坑最多,可是马坑是乱坟坑,坟墓很多,栽了很多柏树,看上去有点阴森。走的要拢了,有的伙伴说:有鬼呀,害怕。大家都望着我,我想了下有大人说过鬼怕什么的一段咒语,就说:“不怕,吧你的烂菜刀给我!”我告诉他们:“一会儿我敲铁器,你们就大声说:‘鬼见铁,跑不彻;鬼见铜,跑不赢!’记住没有?”大家纷纷答应。于是,我拿烂菜刀背和弯刀背互相敲击,清脆的敲击声和伙伴们“鬼见铁,跑不彻;鬼见铜,跑不赢!”的喊声充满了山野,好像大鬼小鬼都被我们赶跑了,顿时胆子大了许多,理直气壮、雄赳赳的跑过去开吃了。鬼是没有了,蛇却是实实在在的,人吃莓儿,鸟也喜欢,蛇就在刺架上守株待鸟,摘着摘着,忽然看见一大盘黑蛇(“乌梢蛇”),着实吓死人。此时我要吃东西,一般是几石头把它赶走,不去经判它。
柿子
柿子不是野生的,为什么能成为我们的猎物?那是因为这是大集体年代,柿子树是集体的,小孩子借以果腹没有人管。到了稻子长高的时间,青柿子就可以吃了。如果理解成直接摘了吃,肯定涩死人。这时先在水田里掏一个坑,摘下来一堆柿子放进去,用泥巴盖住,(这就叫淹柿子,可以除涩,耐心等五六天,就变甜了)。掏出来,洗干净,自己吃,送人,去卖,都可以。8月,柿子开始红熟,我们就把牛吆喝到柿子树多的地方去放,牛儿吃草,我们仰着头往树上看,看看哪个能吃,哪个开始红了,计算几天可以吃。
八月炸
八月炸是让我比较揪心的吃货。八月炸是藤本植物,春天发芽的时候,我边放牛边看,看看去年有果子的植株发芽状况,再等到初夏开花,慢慢结果,果子渐渐变大,看得多了,觉得它那叶子都可爱了,但是等待太漫长。到了成熟季节,稍不留神,果子成熟,炸开一道口子,就叫鸟吃了。可是你想先吃也不行,没有熟透的果子,勉强把它剥开,咬不烂,没味道。熟透的果子,味道非常甜,果肉柔软滑嫩,就是米米(籽)太多,一个感觉:划不来,等半年,就这么一口。
我80年代就在设想,要是把八月炸开发培植一定有前途,只是自己想想,知识和实力都不着边。现在安康高新区八月炸开发项目居然已经启动了,算是帮我们这些热爱八月炸的老顽童圆了一个梦。
烧
用火是人类脱离蒙昧进入文明的开端,我们的蒙昧时代,生存学习也从火开始。烧麦子、烧包谷、烧红苕、烧黄豆、烧洋芋,除了稻子不烧,差不多都烧了吃,尤其是烧麦子和烧包谷,都有其特殊的香味。那时烧饭基本用柴和石炭,在弯刀和牛嘴的耕耘下,山坡上没有弯刀把那么粗的树,砍柴都是毛稍稍,不过晾干了很好烧。这样,在冬天,我们一群放牛娃就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活儿,放火烧放牛场。那些刺架里,比较难去的地方,干草牛也吃不到,把它烧了,第二年长的特别好,还可以把草场害虫烧死。点燃以后,浓烟烈火,冲天而起,特别像电影里的战争场面,我们就开始打仗,烟熏火炕,脸上抹些烟灰,逼真的很。(声明:故事诞生在特殊年月,不适合现在的孩子模仿)
熏
小学时候常年不上晚自习的,下半天我们就在山上度过,哪里有个洞,哪里有颗什么树,都知道。前儿沟半崖上有个狐子(狐狸)洞,我曾经看见狐狸出没,有天队上人都在这里干活,我们也凑热闹,突然听见小动物的叫声,寻迹看去,定点在狐子洞。可是大家费尽力气,也没有办法把他们弄出来,于是有人建议烟熏。我回家找了一串辣子把把,还有一些残存的辣子,放在洞口点燃,用草帽子往里面扇风,不一会,就听见咳嗽声,于是把火打灭,一会两个小狐狸就爬了出来。我和宁家高朝分了,一人一个,回家当狗养,那年代人都没有好吃的,它们又受了惊吓,终于没有喂活。(现在,狐狸是保护动物了,写出本文,算是当年一个顽童的忏悔)
彭德江表叔
现在叫野炊,那时我们叫山上做饭。
我们开始在野外做饭,是跟大放牛娃学的。他们用石板烙饼子,并不成功,可是引起我们极大兴趣。于是我们开始模仿,但是我们有改进,看不上石板锅。就分工:你偷(其实是拿家里的,那个缺吃少喝的年月,拿不充足的家粮,确实像偷)锅碗筷,你偷油(好家儿才有),你偷米。蔬菜比较好解决,路边就能顺手牵羊。只是小孩子,胆子小,拿的量不大,一般就是好玩,不是真的能吃饱。
后来,彭德江表叔来了,他有一个牛,他幺儿仓娃子在家不好好吃饭,他就把家伙事带坡上来,这很稀奇,仓娃子很高兴,我们更高兴。因为是家长的缘故,他的东西拿得充足,我们帮忙做,也都在家吃过饭,做好了他实实在在的让大家吃,我们就甩开肚子吃。吃的大汗淋漓,我伸懒腰往后靠一下,可是感觉背后是石渣子,会粘在背上,就赶忙往起来,一用力,那肚子鼓得圆圆的,这情景正好被表叔看见,他说:“你们看勤娃儿的肚子像不像个三件坛子?”大家哈哈大笑,从此我就有了一个外号:“三件坛子”,直到搬家离开。
后来85年我大表侄成根结婚,我作为上亲,回家还有伙伴们记得这个外号。
也许,有同学要问,写游记怎么写这些?是的,我们的家园在石泉坝,校园在罗家祠堂,而我的乐园就在后山上,流年似水,时间无法割裂,如果是我一个人或者人少,此次回家一定要重游放牛场,回忆旧梦,正因为不扫大家的兴,我没有单独行动,但是对那方山水上发生的一切,我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