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菖蒲吧 关注:7,363贴子:83,312
  • 19回复贴,共1

嘉兴日报-菖蒲之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记者 陈 苏
菖蒲,只是一株草。
但它有自己的生日,农历四月十四,即今天。
古人曾言:无菖蒲不文人。数百年来,种植菖蒲是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好,它更是被赋予人格化的诞辰。文人视其为神草,将它置于书房清供,入诗入画。
如今,品赏菖蒲蔚然成风。拍卖行里,一盆菖蒲估价可超万元,民间也不时有菖蒲售价几万元的传闻。
在嘉兴,前有菖蒲雅集,今有禾城女律师朱力勤(网名采菊)自编自写《十年菖蒲》。采菊以私人化的笔触,关照嘉兴菖蒲文化的侧影,在菖蒲雅好圈内反响巨大,名声甚至远播京沪等地。
《十年菖蒲》,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本报记者走近采菊,走访嘉兴菖蒲圈,探寻这株草引发的热潮。
缘起五日“蒲聚”
“采菊以私人化的写作,关照了城市菖蒲的侧面。”(范笑我)
“甫一展卷,翠华扑被,佳赏绝俗,寸石尺水,恍夹山水山间佳气。”(湖州老费)
  ……
采菊刚刚完成的一本小集《十年菖蒲》,无疑成了最近一段时间菖蒲“热力波”的中心。
采菊,1960年代生人,爱文艺,爱摄影,爱古砖收藏。《江南周末》曾于2009年沪杭铁路建成百年时,以《采菊号:穿越百年沪杭》专题报道了她踏访沪杭线的故事。
她为何会写这么一本关于菖蒲的小集子,要从刚过去的冬季持续五日的“蒲聚”说起。
2015年冬天刚至的时候,采菊在画室里看到满室青翠的菖蒲,和要好的女友们约定:如果下雪,就来个菖蒲聚会吧!
“春夏之时,青翠的小草,比不过百花的烂漫。冬天,菖蒲才特别显出它的好来。一般的小草一岁一枯荣,菖蒲却不会枯,冬天竟还会发芽。雪中看那碧绿新芽,生命力着实让人震撼。”
今年1月20日,大寒时节,禾城落下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朋友们如约而至。伴着冬雪,伴着菖蒲,采菊和她的好友们,喝茶、聊天、写书画画、同温童年……
聚会后,诗词或者散文,来参加的朋友都很认真地写了,“我这个主人怎么能不写呢?”采菊随手记写下,在微信朋友圈里一段段地发布出来,不想却越写越多。
她陆续记下:“东篱蒲聚”——蒲聚的前前后后;“鸳湖菖蒲”——爬梳嘉兴菖蒲的传承;“学人种蒲”——中国文化史上的菖蒲,汇集了大量苏轼、陆游等前人养蒲、记蒲的文字;“十年蒲迹”——她种蒲形成的记录,涉及很多菖蒲种植方法。
“原是在朋友圈写给自己,和朋友们分享的,文字很口语,也无所顾忌。后因朋友圈里断断续续,不连贯,才整理出来。”
《十年菖蒲》小集里,采菊收录了不少嘉兴历代菖蒲书画,以项元汴、项圣谟祖孙俩的四幅菖蒲画作为几个章节的隔断,“书画,仅收录嘉兴作者的。”
最有趣的是“鸳湖菖蒲”这个章节。采菊以菖蒲传承为线,爬梳嘉兴菖蒲文化。她使用的是倒推法,从自己栽种的菖蒲写起,到身边朋友卢炳洪、吴香洲等,再写他们的老师吴藕汀、庄一拂等人,上溯前辈贤达蒲华、吴秋农等,追溯至李日华、项元汴……
这恰是小集写作最难也是引发人们争议的地方。“一棵草的传承很难说清。一个静物的传承都很难说清,何况是一棵活的草,它经常要分盆、繁衍,又没有多少文字记录,很难确定传承关系。我其实说的只是宏观的延续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认为是传承有序。”
  虽然在梳理时尽量客观,但挂一漏万不可避免。因此,她除了详述的几条传承线以外,也保留了好几个传承头绪。采菊笑言,只能怪嘉兴养菖蒲的人太多了,她记录的只是她知道的一些人、一些事。“也就梳理到项元汴的《菖蒲歌》为止,可看作是嘉兴菖蒲传承的戏说,比较浅显。”
之所以叫《十年菖蒲》,是因采菊种蒲恰满十年。
2005年,好友卢炳洪送她第一盆菖蒲,采菊开始养蒲。
开始,她对菖蒲并没有特别的爱,只视作是普通的花草。她喜欢花花草草,没种过的,都会尝试。那时,她身边不少朋友都在养菖蒲,她就也养着玩。慢慢的,与朋友互相交流、互相转赠,采菊接触的菖蒲圈子越来越大。
采菊真正认识菖蒲,是种植5年之后的2010年。那时,她喜欢上玩古砖。很多朋友把古砖与菖蒲搭配,她也常跟着朋友跑月河古玩市场,接触菖蒲盆,接触各种古玩,慢慢将菖蒲和中国文化元素相联系,并渐渐看到菖蒲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种的过程中,看着它青葱的样子,开始喜欢它。之后越了解越喜欢……我种菖蒲这几年,正是菖蒲慢慢热起来的几年。”这几年,她的菖蒲品种越来越丰富,种植的乐趣越来越大,“养菖蒲的乐趣还在于,与那些逝去的无缘得见的大名鼎鼎的君子才子在菖蒲中相见、学习、切磋。”
《十年菖蒲》一书得名,还有另一层缘由。采菊有个目标,她想把自己这十年来关注的沪杭铁路、海塘和太湖话题,写成一个百年沪杭、千年海塘和万年太湖的系列。“朋友说,那你就先写十年菖蒲。”这个系列,除了菖蒲一书成形相对仓促,其他的,采菊都已经认认真真准备了好几年。“百年沪杭”已和出版社签订了合同,预计今年底可出版;海塘和太湖,资料准备了很多,都在整理之中。“太湖是江南的中心,说太湖,其实就是说江南文化。我家乡湖州也在太湖边,想为太湖写本传,心很大,但还没想好切入点。”
“《十年菖蒲》有些闲章是记录自己这十年的,很有信息量。这十年,接触的东西和以前完全不同。我不能闲下来,否则,会觉得灵魂都空掉了。”这十年,她种菖蒲、玩古砖、跑沪杭线、跑海塘、跑太湖,律师工作之外的生活非常丰富。采菊很容易投入,但或许与职业有关,她对一件事物的脉络了解完整后,“结案”了,也就放下了。“我的了解当然是粗浅的,广泛意义上的。”
菖蒲是株“跨界草”
采菊不讳言这本小集之所以引起较大的反响,与菖蒲热分不开:“这是菖蒲热,不是我写得多好。”
菖蒲确实火。
5月21日,上海驰翰拍卖将有一场菖蒲拍卖活动。在其官网的拍卖预展中可看到,其中一盆日本黄金斑正宗石菖蒲估价高达1.2万元至1.7万元。
嘉兴菖蒲展从2014年开始,已办两届,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的菖蒲爱好者。今年端午节到来之前,第三届菖蒲展也将举行。嘉兴菖蒲展其中的一位发起人周福明介绍,今年菖蒲展将精选120至150盆,比起前两届,更加注重参展菖蒲的雅致和品质。
不仅嘉兴,这两年,全国其他地方,菖蒲展也多了起来。
菖蒲是种什么草,竟有如此魅力?
有石崎峭天琢成,有草天天冬夏青。人言此草非一种,上品九节通仙灵。异根不带尘埃气,孤操爱结泉石盟。明窗净几有宿契,花木草砌无交情。夜深不嫌浓露重,晨光疑有白云生。嫩如秦时童女登蓬瀛,手携绿玉杖徐行。瘦如天台山上贤圣僧,休粮绝粒孤鹤形。劲如五百义士从田横,英气凛凛摩天冥。清如三千弟子立孔庭。回琴点瑟天机鸣。堂前不入红粉意,席上常听诗书声。怪石筱荡皆充贡,此形舜廊当共登。神农知已入本草,灵均蔽贤遗骚经。幽人躭玩发清兴,方士服饵延修龄。彩鸾紫凤琪花卉,赤虬玉麟芙蓉城。上界真人爱清净,见此灵苗当大惊。我欲携之朝太清,瑶草不敢传芳馨。玉皇一笑留香案,锡与有道者长生。人间千花万卉尽荣艳,不敢与此草争芳名。
项元汴这首《菖蒲歌》,被采菊引作《十年菖蒲》的开篇,自古文人雅士对菖蒲的喜好可见一斑,尤其是在江南一代。
“这棵小草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文人意味的精神象征,像梅兰竹菊一样被人们赋予了中国人格,它还包含中国文化审美和艺术审美元素。”谈及菖蒲,采菊无法掩盖她的喜爱。
赏玩菖蒲,要搭配盆景、石头等,和中国的书画、玩石、收藏相联系。“这不是一般的草,是跨界的一棵草,通过这棵草,能打通很多领域,勾连很多的中国文化元素。”
菖蒲备受文化人宠爱,作为一棵草,它有自己的生日,人们还把农历五月称为蒲月。不仅如此,古人对养护菖蒲多有口诀“秘籍”相传。明代王象晋写的《群芳谱》记载:“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其中“夏不惜”,便是要为其剪叶。菖蒲以短、细、密为美,按旧时习惯,修剪菖蒲便是在它生日的这一天。
菖蒲中,比较好的品种有金钱、牛顶、虎须、香苗、台蒲等,特别是金钱、虎须、香苗,常被用于书房清供。《群芳谱》有文曰:“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古代文人墨客有关菖蒲的诗词书画不胜枚举。在嘉兴,不仅项元汴、李日华、项圣谟喜好菖蒲,蒲华、吴秋农、张熊等海上画派艺术家都对菖蒲宠爱有加,吴藕汀、庄一拂等当代嘉兴文人也对菖蒲爱不释手。
多年来对菖蒲持续关注的文史研究者范笑我说:“嘉兴菖蒲的积累丰富,有历史,有底蕴,种菖蒲早在民间形成习俗。明清以来,更是嘉兴文人墨客关注的必备题材,历史、故事、形象都有留下。这是一棵草,为什么能从明代持续到现在,是因为菖蒲有异于其他草木花卉的特点。”
菖蒲进入土豪时代?
驰翰拍卖一盆菖蒲底价1.2万元,这无疑是投向菖蒲圈内的一颗“重磅炸弹”。
范笑我对此很是感慨,他在博客中评说:“或曰:菖蒲已进入土豪时代。”3月底的一天,他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转载福建菖蒲展的信息,其中就有菖蒲标价7800元,虎须和金钱都有。
周福明说,此前,嘉兴曾有藏友从日本带回一盆售价5万元的菖蒲。在嘉兴菖蒲展上展出时,便有其他藏友开价12万求购。
“现在和以往不同。以前,菖蒲是赏玩的阶段,现在是收藏的阶段。”雅友邵嘉平认为,正因“无菖蒲不文人”的美誉,使得菖蒲成为收藏者的“一个标签”。这也与现在收藏的大势相符,跟书房有关的藏品,近几年是市场热点之一。菖蒲作为书房清供,自然水涨船高。
过去,养菖蒲是老派文人的爱好,散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近几年,嘉兴菖蒲圈越来越大,养菖蒲的人越来越多。嘉兴市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周荣先觉得,禾城菖蒲圈一直传承有序,嘉兴菖蒲展更被纳入嘉兴端午文化节活动,追捧的人越来越多。周福明粗略算算,这个圈子至少有两百人。
范笑我笑言,在他的朋友圈,“养菖蒲了吗”几乎成为问候语。
对于菖蒲热,嘉兴菖蒲圈觉得是因为菖蒲自身的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首先是菖蒲本身够好。这棵草是贵草,花在上面的时间、精力、金钱都不少。”采菊觉得菖蒲不仅是现在才炒作起来,自古以来就很受文人雅士的喜好。范笑我说:“无菖蒲不文人,对菖蒲的向往,其实是对文化的向往。”卢炳洪觉得菖蒲好玩,能入诗入画,又可装饰房间,香气清爽,还有药用价值,现在喜欢的人多,也不是坏事。
周荣先养菖蒲已有多年,他觉得菖蒲因其药用和文人清供,备受追捧,近几年步入商业化,成为一枚“文化标签”。
但嘉兴菖蒲圈子里的人对此也十分冷静:菖蒲如今的热潮,就像前几年的兰花热一样,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标签,与人为炒作密不可分。范笑我不讳言:菖蒲之热,在微信时代,有微商们的推波助澜。卢炳洪说,菖蒲作为文房清供,有可炒作性,除此,一盆菖蒲的标价不仅包括菖蒲,还包括花器。另外,菖蒲难养,价高也与其年限、品种有关。
嘉兴本土所产鸳湖金钱菖蒲,是清供菖蒲的上品,在全国市场都很受欢迎,这自然成就了嘉兴菖蒲培植的商机。
邵嘉平在七星附近开辟了菖蒲园,请专人培育菖蒲,将之与自己的古砖搭配,“古砖古拙,菖蒲雅致,搭配非常到位。”他认为这是很好的商机。事实也是如此,现在,虽然他还没有进行推广,但培育的菖蒲已经被朋友们订走了一半。
与邵嘉平一样抓住这一商机的还有月河花店老板杨高云。她雇人打理月河的花店,自己则和父亲专心培育菖蒲,包括金钱、虎须及日本菖蒲黄金姬、贵船苔等。如今,几千盆菖蒲几乎销售一空。这些菖蒲主要是卖给外地人,有批发数百盆的,也有零售。但她认为,菖蒲热潮也就两三年,会转眼即逝。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菊提供)
延伸阅读:3上一期|下一期4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5-20 14:00回复
    哈哈,想看看那盆5万的蒲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5-20 15:18
    收起回复
      2025-05-29 14:30:34
      广告
      “热潮也就两三年,会转眼即逝”。蒲价已是千千万,能看到跳水。


      4楼2016-05-20 20:00
      收起回复
        也是嘉兴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5-20 23:21
        回复
          这贴要加精!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05-21 13:46
          回复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5-25 15:17
            回复
              这样的东西值多少钱,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1-02 21:03
              回复
                自己家里种的,几十年的18179275273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11-02 21:04
                收起回复
                  2025-05-29 14:24:34
                  广告


                  IP属地:江苏12楼2016-11-05 07:33
                  回复
                    好文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3-29 14: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