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一次见到方雪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一本书上。
那是我大二的时候,突然之间迷恋上了读书,经常去图书馆的借书区寻找。
那天,无意中转到日本文学区域,我随手抽出一本书,包裹的封皮都丢了,翻开,《挪威的森林》几个字印入眼中。
借来之后,过去了好几天我才再次打开去读。在正文的前一页上,我看到了好几个人写的读后感,虽然都是短短的一句话,却莫名地触动到了我。
最下面的一行,笔迹相对于其他还很是清新,而且字体纤细,应该是不久前才刚刚写上去。
我大致翻动了一下,却在最后一页发现了一张借读卡。就是在这里,我发现了方雪的名字。
借读卡这种仿佛很久远的东西,在我们现在刷卡借书的时代已经快要消失了。但是无论如何,我在那张卡片上居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那种对于一本书的一种很是期待的感觉。
在我之前或者是之后,会有其他人也与我看同一本书,我们翻着同样的书页,看着同样的文字,或许还会在卡片上同样用笔写下不同的名字。这种感觉,很是奇妙。
卡上的空格填了有一半多,出于好奇我看了下日期,发现除了最后的方雪,别的名字都是将近十年前留下的。可能自从图书馆实行刷卡借读,就再也没有人往这里写过名字和日期了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方雪会选择把她的名字写下来,来续接上一个中断将近十年的岁月。
我猛然想到前面那几行写下的读后感,他们,会不会也都是十年前的学长学姐们写下的呢?十年来,有没有人也同样写下过他们的感受呢?我不得而知。
只是,最开始写下感受的那位学长或者是学姐,有曾预料到那个行动,会在穿越如此长的时间之后,仍然随着这本书里的故事,随着后来人的一句句增添,而牢牢地定格在那些已经有些发黄的纸张里吗?
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最后的那行笔迹,应该是出于方雪之手无疑。
第一次见到方雪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一本书上。
那是我大二的时候,突然之间迷恋上了读书,经常去图书馆的借书区寻找。
那天,无意中转到日本文学区域,我随手抽出一本书,包裹的封皮都丢了,翻开,《挪威的森林》几个字印入眼中。
借来之后,过去了好几天我才再次打开去读。在正文的前一页上,我看到了好几个人写的读后感,虽然都是短短的一句话,却莫名地触动到了我。
最下面的一行,笔迹相对于其他还很是清新,而且字体纤细,应该是不久前才刚刚写上去。
我大致翻动了一下,却在最后一页发现了一张借读卡。就是在这里,我发现了方雪的名字。
借读卡这种仿佛很久远的东西,在我们现在刷卡借书的时代已经快要消失了。但是无论如何,我在那张卡片上居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那种对于一本书的一种很是期待的感觉。
在我之前或者是之后,会有其他人也与我看同一本书,我们翻着同样的书页,看着同样的文字,或许还会在卡片上同样用笔写下不同的名字。这种感觉,很是奇妙。
卡上的空格填了有一半多,出于好奇我看了下日期,发现除了最后的方雪,别的名字都是将近十年前留下的。可能自从图书馆实行刷卡借读,就再也没有人往这里写过名字和日期了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方雪会选择把她的名字写下来,来续接上一个中断将近十年的岁月。
我猛然想到前面那几行写下的读后感,他们,会不会也都是十年前的学长学姐们写下的呢?十年来,有没有人也同样写下过他们的感受呢?我不得而知。
只是,最开始写下感受的那位学长或者是学姐,有曾预料到那个行动,会在穿越如此长的时间之后,仍然随着这本书里的故事,随着后来人的一句句增添,而牢牢地定格在那些已经有些发黄的纸张里吗?
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最后的那行笔迹,应该是出于方雪之手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