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一直有菜友在问活期是不是都不能投了,因为监管条例征求意见稿说它不合规。实际上这是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无论从监管层面看,还是从技术操作层面看。无论是活期产品还是定期产品,其实都不重要,你选择一个靠谱的平台,才是最重要的。
去年12月28日,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没有其他相关文件出台。
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菜导之前专门详细解读过,其中就有对关于活期P2P争议条款的解读。

从监管层面看,尚有时间给平台整改
菜导的观点很明确,即便是P2P平台提供活期产品,也不一定是不合规的,只要在技术上做到了资金分流和不同的债权标的完全匹配那就可以了,而且每个分散投资的标的也是有合同的,不一定意味着叫“平台行驶借贷决策”。
所以,现阶段大家投资P2P平台的活期产品,喜欢就去投资,不用担心受怕。关键前提是你选择的P2P平台要靠谱,要不然即便平台的活期操作是合规的,但因为其他问题导致平台跑路倒闭,活期操作再合规也没卵用。
再说了,监管政策已经明确指出,有一年半的时间留给P2P平台根据监管条例去整改,所以退一步讲,即便监管层一刀切不允许P2P平台上线活期产品,那也是有足够的时间给平台方面去整改,并且会预留时间给投资人去完成兑付。
至少去年底公布了监管条例之后,菜导没听说有P2P平台因为政策原因下架了活期产品就不给投资人兑付的。所以说,关键还是在于你选择的P2P平台能不能够靠谱,菜导倒觉得没必要去纠结活期不活期的问题。
担心P2P活期产品,到底在担心什么?
上面菜导是从政策层面教大家怎么去看待P2P活期这个问题。那可能有人还是会纠结,一定要死磕P2P活期就是不合规的话,那菜导就从技术层面去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种存在争议的理财产品。
首先,必须指出,P2P平台提供活期产品大概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平台产品直接对接货币基金;第二种是后端对应相应P2P债权;第三种是后端对应货币基金和P2P债权的组合产品。
对接货币基金这种,就没什么好讲的了,这种性质的P2P活期理财,就是类似互联网理财里面的各种“宝宝”产品,比如余额宝之类的。
我们再看第二种和第三种,共同点都是含有“P2P债权”,这也是目前大多数P2P活期理财产品中最常见的模式,要不然大家投资的P2P活期理财收益是不可能动不动就高达八九个点的收益甚至十一二个点的收益的。
那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些常见的模式会受到质疑。很简单,因为投资人的钱会被平台方自动分散到多个债权(所谓债权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借贷关系),也就是说投资人一个人的钱是借给很多个人的(或企业)。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国家相关监管条例的规定,“融资项目的出借决策均应当由出借人作出并确认”,P2P活期这种操作模式,会存在投资人无法对资金投向的每一个债权做出一一确认,不符合投资人对自己的资金流向有“知情权”的规定。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之所以P2P活期会被质疑,本质上就是两点:第一是知情权,也就是投资人可能无法确认自己的资金去向,第二是债权无法一一对应,也就是说P2P平台有搞资金池的嫌疑。
进一步分析,关于知情权的问题,担心投资人的资金去向无法明确,其实还是怕投资人的钱投资之后,其中的债权关系无法一一对应,如果能够做到一一对应了,那么这些钱投资到哪里了,也就明确了。
分析到这里,现在很清楚了,其实就是担心债权无法一一对应的问题而已,这已经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了。对监管层来讲,担心的是P2P平台如果技术不过关,就会存有资金池和错配风险。
技术问题其实不一定是问题
活期理财产品在设计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收益、安全性与流动性兼顾,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实P2P平台的大部分活期产品,本质上还是一种技术匹配的复投产品,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挑战。
因为P2P后台要对应真实的资产,同时要保证用户每天的提现量,产品搭配方面需要根据平台的运营情况进行有效保障。
但有挑战不是说就做不到,做到了也就不存在P2P平台有资金池操作的嫌疑了,也就是说还是可以继续玩的。
那就是说,P2P平台有了债权,实现了银行账户托管和产品单独记账,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匹配,并且让投资人完成投资后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资金所投资的标的那就没问题了。当然了,平台方面要先进行严格的限定和流动性压力测试。
事实上,技术先进的平台早就开发了债权匹配和债权自动流转的技术来做到资金资产完全匹配的目标。在银行托管方面,监管条例也已经要求P2P平台要去做了,一切的问题,其实还是监管层怎么去看待这种债权匹配技术的问题,监管层的想法很简单,别出事才是重要的。
但监管层“维稳”的思维,刚好又跟投资人(用户)体验是有矛盾的地方的。活期产品体验好啊,什么时候投资都好,随时都可以提现,利息也比银行活期和货币基金的收益要高得都。国家不是倡导普惠金融吗,互联网金融的这种操作简便、用户体验感好、收益又高的方式就是啊。
讲来讲去,其实就是监管层未来怎么看P2P平台债权匹配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变数。
就算没有了活期,还是有出路
当一切尚未尘埃落定时,争议永远存在,菜友们因为各种问题担心受怕也可以理解。
对于媒体而言,“活期P2P会被取缔”和“活期P2P不会被取缔”哪种观点更具新闻性,更有传播度嗯?很显然是前者,所以媒体的报道自然也就倾向于前者了。
而对公众而言,大部分人都是从媒体那儿接收信息,如果有人天天跟你说“活期P2P会被取缔”,经过长时间、多频次的强化,你的潜意识里也就会认可“活期P2P会被取缔”这种观点了。
但是,现在监管层出台的监管意见并没有明确活期P2P将被取缔,当前行业现状也不允许这么干啊,为什么呢?现在活期P2P太多了,而且规模都不小,成交额几十亿上百亿的比比皆是,监管是不能这么不负责任地说取缔就取缔的!
退一步讲,至于监管方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活期P2P也可以去迎合监管的要求,比如将模式换成定向委托投资的模式,或者搞成类活期产品也可以。
所以菜导认为从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活期P2P暂时是不会被取缔的,就算取缔,也有足够的时间让平台方面去整改,如果菜友们有投资活期P2P不用太担心,关键是找一个靠谱的平台,这才是重要的。
当然了,从现在的行业发展情况看,P2P活期确实是存在有资金池的嫌疑,毕竟能够在技术上实现债权一一匹配的也少之又少。如果自己真心怕,那就别投资,免得天天忧心忡忡,这样也没必要。
去年12月28日,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没有其他相关文件出台。
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菜导之前专门详细解读过,其中就有对关于活期P2P争议条款的解读。

从监管层面看,尚有时间给平台整改
菜导的观点很明确,即便是P2P平台提供活期产品,也不一定是不合规的,只要在技术上做到了资金分流和不同的债权标的完全匹配那就可以了,而且每个分散投资的标的也是有合同的,不一定意味着叫“平台行驶借贷决策”。
所以,现阶段大家投资P2P平台的活期产品,喜欢就去投资,不用担心受怕。关键前提是你选择的P2P平台要靠谱,要不然即便平台的活期操作是合规的,但因为其他问题导致平台跑路倒闭,活期操作再合规也没卵用。
再说了,监管政策已经明确指出,有一年半的时间留给P2P平台根据监管条例去整改,所以退一步讲,即便监管层一刀切不允许P2P平台上线活期产品,那也是有足够的时间给平台方面去整改,并且会预留时间给投资人去完成兑付。
至少去年底公布了监管条例之后,菜导没听说有P2P平台因为政策原因下架了活期产品就不给投资人兑付的。所以说,关键还是在于你选择的P2P平台能不能够靠谱,菜导倒觉得没必要去纠结活期不活期的问题。
担心P2P活期产品,到底在担心什么?
上面菜导是从政策层面教大家怎么去看待P2P活期这个问题。那可能有人还是会纠结,一定要死磕P2P活期就是不合规的话,那菜导就从技术层面去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种存在争议的理财产品。
首先,必须指出,P2P平台提供活期产品大概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平台产品直接对接货币基金;第二种是后端对应相应P2P债权;第三种是后端对应货币基金和P2P债权的组合产品。
对接货币基金这种,就没什么好讲的了,这种性质的P2P活期理财,就是类似互联网理财里面的各种“宝宝”产品,比如余额宝之类的。
我们再看第二种和第三种,共同点都是含有“P2P债权”,这也是目前大多数P2P活期理财产品中最常见的模式,要不然大家投资的P2P活期理财收益是不可能动不动就高达八九个点的收益甚至十一二个点的收益的。
那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些常见的模式会受到质疑。很简单,因为投资人的钱会被平台方自动分散到多个债权(所谓债权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借贷关系),也就是说投资人一个人的钱是借给很多个人的(或企业)。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国家相关监管条例的规定,“融资项目的出借决策均应当由出借人作出并确认”,P2P活期这种操作模式,会存在投资人无法对资金投向的每一个债权做出一一确认,不符合投资人对自己的资金流向有“知情权”的规定。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之所以P2P活期会被质疑,本质上就是两点:第一是知情权,也就是投资人可能无法确认自己的资金去向,第二是债权无法一一对应,也就是说P2P平台有搞资金池的嫌疑。
进一步分析,关于知情权的问题,担心投资人的资金去向无法明确,其实还是怕投资人的钱投资之后,其中的债权关系无法一一对应,如果能够做到一一对应了,那么这些钱投资到哪里了,也就明确了。
分析到这里,现在很清楚了,其实就是担心债权无法一一对应的问题而已,这已经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了。对监管层来讲,担心的是P2P平台如果技术不过关,就会存有资金池和错配风险。
技术问题其实不一定是问题
活期理财产品在设计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收益、安全性与流动性兼顾,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实P2P平台的大部分活期产品,本质上还是一种技术匹配的复投产品,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挑战。
因为P2P后台要对应真实的资产,同时要保证用户每天的提现量,产品搭配方面需要根据平台的运营情况进行有效保障。
但有挑战不是说就做不到,做到了也就不存在P2P平台有资金池操作的嫌疑了,也就是说还是可以继续玩的。
那就是说,P2P平台有了债权,实现了银行账户托管和产品单独记账,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匹配,并且让投资人完成投资后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资金所投资的标的那就没问题了。当然了,平台方面要先进行严格的限定和流动性压力测试。
事实上,技术先进的平台早就开发了债权匹配和债权自动流转的技术来做到资金资产完全匹配的目标。在银行托管方面,监管条例也已经要求P2P平台要去做了,一切的问题,其实还是监管层怎么去看待这种债权匹配技术的问题,监管层的想法很简单,别出事才是重要的。
但监管层“维稳”的思维,刚好又跟投资人(用户)体验是有矛盾的地方的。活期产品体验好啊,什么时候投资都好,随时都可以提现,利息也比银行活期和货币基金的收益要高得都。国家不是倡导普惠金融吗,互联网金融的这种操作简便、用户体验感好、收益又高的方式就是啊。
讲来讲去,其实就是监管层未来怎么看P2P平台债权匹配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变数。
就算没有了活期,还是有出路
当一切尚未尘埃落定时,争议永远存在,菜友们因为各种问题担心受怕也可以理解。
对于媒体而言,“活期P2P会被取缔”和“活期P2P不会被取缔”哪种观点更具新闻性,更有传播度嗯?很显然是前者,所以媒体的报道自然也就倾向于前者了。
而对公众而言,大部分人都是从媒体那儿接收信息,如果有人天天跟你说“活期P2P会被取缔”,经过长时间、多频次的强化,你的潜意识里也就会认可“活期P2P会被取缔”这种观点了。
但是,现在监管层出台的监管意见并没有明确活期P2P将被取缔,当前行业现状也不允许这么干啊,为什么呢?现在活期P2P太多了,而且规模都不小,成交额几十亿上百亿的比比皆是,监管是不能这么不负责任地说取缔就取缔的!
退一步讲,至于监管方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活期P2P也可以去迎合监管的要求,比如将模式换成定向委托投资的模式,或者搞成类活期产品也可以。
所以菜导认为从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活期P2P暂时是不会被取缔的,就算取缔,也有足够的时间让平台方面去整改,如果菜友们有投资活期P2P不用太担心,关键是找一个靠谱的平台,这才是重要的。
当然了,从现在的行业发展情况看,P2P活期确实是存在有资金池的嫌疑,毕竟能够在技术上实现债权一一匹配的也少之又少。如果自己真心怕,那就别投资,免得天天忧心忡忡,这样也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