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了原始农业开始,平原、三角洲、河边台地都是人类定居繁衍的首选之地。
岚河口位于汉江河谷,是岚河到汉江的入口,特殊的地形,让水流在此变缓,使得两河带来的丰富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形成冲击小平原,符合前面全部的要求。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岚河古镇在文明肇始之际,就有人类活动。《诗经·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汉水流域古代先民活动的生动写照。
远古悠悠,先民泄泄,只可追思,不得其见。自我辈降生,汉江仍是上达汉中,下通汉口的交通要道。最初,汉江里通行的是木船,上水时,江水湍急,艄公号子急促,纤夫们弓腰伏地,努力向前;或遇平水顺风,天随人愿,艄公升帆操舵,纤夫们如释重负,卸下褡包注①,扶纤而行。下水时,纤夫们要换个名称了,此时他们上了船,叫做水手,手中的纤担,换成了桨。艄公的舵依然在,船头前面又添了一个物件,叫做“棹”,棹是安在船头的舵,汉水河滩众多,水流湍急,若遇河滩加拐弯,就更需要棹来掌握航向,否则冲向岸边,撞上礁石,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当然,大多数时候,水流平缓,这时候,青山绿水间,就会响起那悠扬的下水号子:吆嗨——吆嗨——吆嗨——吆嗨——吆哈嗨——啊哈哦嗨呀!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工业的发展,汉江中开始有了机动船,机动船铁壳,柴油机发动机,劳动强度小了,虽然船工大量减少,但是速度快,不怕滩急浪大,汽笛声嘹亮,但是“突突突”的发动机声音比起汉江号子就单调乏味了。由于价格高,这种船只有岚河运输社才有,河边生产队还只制得起木船。
这样,在我们童年的记忆中,汉江里点点白帆与高大威猛的机动船并存,悠扬的汉江号子和嘹亮的汽笛声在汉江河谷共鸣、回荡。
汉江鱼类丰富,今天的人无法想象那时的鱼有多么丰富。简单的说吧,河边捡鱼,只有筷子长的鱼才有人要,一扎(一虎口)长的鱼是没有人要的。涨一河水,滞留在河边套湾的鱼很多,小伙子们竞相抓捕,有的抱住大鱼,鱼的力气太大,把人能摔倒,大家笑着说,鱼在和人“扳跤”,抓到的鱼,两个人用扁担抬,尾巴还拖在地上。
我们在河边“浩水”,常常看见一杠杠黑乎乎的鱼群,时不时碰到脚上来。
后来,不知道怎的,鱼就少了,大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当了老师以后接触到生物课,才知道,这鱼不是汉江土生鱼类,叫“洄游性”
鱼类,它们春天从长江口进入,来到汉江产籽繁衍,秋天回到大海,如此循环往复,才造就了汉江丰富的鱼类资源。鱼少了是因为丹江口电站截断汉江,鱼,再也无法洄游到上游了。
1974年,四届人大召开,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第一次知道这世界还有现代化。1976年,现代化还没有眉目呢,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毛主席相继离开我们,我们在悲痛中体会了举国哀悼。十月,英明领袖华主席成为我们新的领袖,不久,华主席绘制了更加宏伟的蓝图,别的我记不清楚,其中建设120个大电站我记得特别好,因为其中包括我们安康电站。
对电力、对现代化的渴望焦灼着我们的盼望,使我们意识不到电站的修建意味着什么。当1979年11月,搬迁的日子来到的时候,我心中是那样的无奈和无助,望一望家园,默默的离开,落后和年少,使得我们没有留下一张故园的照片,留下的是永远的哀痛。
岚河口音中把河发成“活”,是啊,没有大坝,河就是活,就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有白帆点点,有号子悠扬,有鱼跃水面,是清苦一些吧,可是今天瀛湖再怎么被人歌颂赞美,它也换不回那如诗如梦、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中年以后,我看过一部外国电影,一个英国男孩告别他的父亲,去法国谋生,在漆黑的暗夜下,在海边大声说:“爸爸,我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不知道怎么的,我竟然潸然泪下,是什么唤起心中的伤感?细细想来,别人的离别,还能回去,我们呢?即使回到清泉,面对浩荡的瀛湖,回家的路又在哪里?
岚河口位于汉江河谷,是岚河到汉江的入口,特殊的地形,让水流在此变缓,使得两河带来的丰富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形成冲击小平原,符合前面全部的要求。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岚河古镇在文明肇始之际,就有人类活动。《诗经·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汉水流域古代先民活动的生动写照。
远古悠悠,先民泄泄,只可追思,不得其见。自我辈降生,汉江仍是上达汉中,下通汉口的交通要道。最初,汉江里通行的是木船,上水时,江水湍急,艄公号子急促,纤夫们弓腰伏地,努力向前;或遇平水顺风,天随人愿,艄公升帆操舵,纤夫们如释重负,卸下褡包注①,扶纤而行。下水时,纤夫们要换个名称了,此时他们上了船,叫做水手,手中的纤担,换成了桨。艄公的舵依然在,船头前面又添了一个物件,叫做“棹”,棹是安在船头的舵,汉水河滩众多,水流湍急,若遇河滩加拐弯,就更需要棹来掌握航向,否则冲向岸边,撞上礁石,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当然,大多数时候,水流平缓,这时候,青山绿水间,就会响起那悠扬的下水号子:吆嗨——吆嗨——吆嗨——吆嗨——吆哈嗨——啊哈哦嗨呀!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工业的发展,汉江中开始有了机动船,机动船铁壳,柴油机发动机,劳动强度小了,虽然船工大量减少,但是速度快,不怕滩急浪大,汽笛声嘹亮,但是“突突突”的发动机声音比起汉江号子就单调乏味了。由于价格高,这种船只有岚河运输社才有,河边生产队还只制得起木船。
这样,在我们童年的记忆中,汉江里点点白帆与高大威猛的机动船并存,悠扬的汉江号子和嘹亮的汽笛声在汉江河谷共鸣、回荡。
汉江鱼类丰富,今天的人无法想象那时的鱼有多么丰富。简单的说吧,河边捡鱼,只有筷子长的鱼才有人要,一扎(一虎口)长的鱼是没有人要的。涨一河水,滞留在河边套湾的鱼很多,小伙子们竞相抓捕,有的抱住大鱼,鱼的力气太大,把人能摔倒,大家笑着说,鱼在和人“扳跤”,抓到的鱼,两个人用扁担抬,尾巴还拖在地上。
我们在河边“浩水”,常常看见一杠杠黑乎乎的鱼群,时不时碰到脚上来。
后来,不知道怎的,鱼就少了,大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当了老师以后接触到生物课,才知道,这鱼不是汉江土生鱼类,叫“洄游性”
鱼类,它们春天从长江口进入,来到汉江产籽繁衍,秋天回到大海,如此循环往复,才造就了汉江丰富的鱼类资源。鱼少了是因为丹江口电站截断汉江,鱼,再也无法洄游到上游了。
1974年,四届人大召开,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第一次知道这世界还有现代化。1976年,现代化还没有眉目呢,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毛主席相继离开我们,我们在悲痛中体会了举国哀悼。十月,英明领袖华主席成为我们新的领袖,不久,华主席绘制了更加宏伟的蓝图,别的我记不清楚,其中建设120个大电站我记得特别好,因为其中包括我们安康电站。
对电力、对现代化的渴望焦灼着我们的盼望,使我们意识不到电站的修建意味着什么。当1979年11月,搬迁的日子来到的时候,我心中是那样的无奈和无助,望一望家园,默默的离开,落后和年少,使得我们没有留下一张故园的照片,留下的是永远的哀痛。
岚河口音中把河发成“活”,是啊,没有大坝,河就是活,就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有白帆点点,有号子悠扬,有鱼跃水面,是清苦一些吧,可是今天瀛湖再怎么被人歌颂赞美,它也换不回那如诗如梦、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中年以后,我看过一部外国电影,一个英国男孩告别他的父亲,去法国谋生,在漆黑的暗夜下,在海边大声说:“爸爸,我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不知道怎么的,我竟然潸然泪下,是什么唤起心中的伤感?细细想来,别人的离别,还能回去,我们呢?即使回到清泉,面对浩荡的瀛湖,回家的路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