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按照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山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明确未来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规模布局和发展路径,是指导全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健康发展、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全覆盖、综合性、纲领性规划。
一 新农村发展重要意义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是伴随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重构的自然历史产物,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途径。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诸多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整合与调整利用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力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举措。
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空闲、低效用地,促进农民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用地节约、布局优化和要素集约,为农村和城市建设腾出空间,破解土地资源瓶颈。
——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
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农村人口偏多,人均耕地仅 1.21 亩,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进一步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将转变农村社会结构,促进农村基层 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基层管理水平,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我省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有 4600 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地区,提高城镇化率要转移更多的农村人口。我省跨省流动人口少,本地城镇化、县域城镇化特征明显。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解决“空心村”难题,促进城镇周边社区向城镇集聚,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符合农民意愿、切合山东实际的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梦想和新期待。近年来,全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群众主体、试点探索、施惠于民,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质。实践证明,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符合农民利益,顺应农民期盼,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发展新社区、建设新农村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按照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山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明确未来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规模布局和发展路径,是指导全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健康发展、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全覆盖、综合性、纲领性规划。
一 新农村发展重要意义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是伴随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重构的自然历史产物,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途径。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诸多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整合与调整利用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力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举措。
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空闲、低效用地,促进农民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用地节约、布局优化和要素集约,为农村和城市建设腾出空间,破解土地资源瓶颈。
——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
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农村人口偏多,人均耕地仅 1.21 亩,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进一步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将转变农村社会结构,促进农村基层 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基层管理水平,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我省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有 4600 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地区,提高城镇化率要转移更多的农村人口。我省跨省流动人口少,本地城镇化、县域城镇化特征明显。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解决“空心村”难题,促进城镇周边社区向城镇集聚,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符合农民意愿、切合山东实际的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梦想和新期待。近年来,全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群众主体、试点探索、施惠于民,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质。实践证明,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符合农民利益,顺应农民期盼,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发展新社区、建设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