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吧 关注:23贴子:422
  • 8回复贴,共1

“察己知人”是有条件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察己知人,有时可以有时不灵。但中国人习惯于这个思路。


1楼2016-05-11 12:06回复
    类似的还有俗话“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都是爹妈养的、都是吃五谷杂粮的…”。
    所以,就有了“推心置腹、是块石头也要捂热、感化”。


    2楼2016-05-11 12:1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一思路的毛病也是明显的:忽视了类型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3楼2016-05-11 12:11
      回复
        差异性,可以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
        先天的差异性,有可知可见的,也有未知的。


        4楼2016-05-11 12:22
        回复
          可知可见的,如感官的正常与异常,影响人格的构成。
          盲人摸象,瞎子听雷。正常人想在色彩与明暗的语域里跟盲人沟通,察己知人,就错了,只能是以己度人。


          5楼2016-05-11 12:23
          回复
            未知的,如生物学意义上的尚未引起人类关注的遗传与变异,是否会影响人格构成。目前没有确切的研究结论。


            6楼2016-05-11 12:25
            回复
              介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比如血型,日本人研究得颇有成果,并应用于就业双向选择,效果据说不错。
              至于血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血型与其他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何,也都还是无法量化的。
              同样一件事情,ABO各型的处理方法和方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倾向。那么,在哪几类的事情的处理上,也没有较明晰的研究成果。
              “要是我的话,我会……”察己可以,知人就未必合适了。
              国王罚人吃肥肉的故事,更加感性,就不用说了。


              7楼2016-05-11 12:34
              回复
                后天的差异性,更复杂。


                8楼2016-05-11 12: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