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生吧 关注:309贴子:2,025
  • 5回复贴,共1

【转】日本与甲午战争后的沪苏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来源:《安徽史学》2014年第4期
作者:戴鞍钢


IP属地:湖南1楼2016-05-10 19:35回复
    摘要:日本自图谋对华侵略后,对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沪苏杭地区一直抱有野心。甲午战争后,其有机可乘,对上海江河海航运咽喉之地吴淞的觊觎,在苏州、杭州设立日租界和染指江南内河航运经营等,都是其侵略图谋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日本 甲午战争 上海 苏州 杭州


    IP属地:湖南2楼2016-05-10 19:35
    回复
      三、日本染指江南内河航运
      上海地处江南水网地带,通过河湖港汊与苏州、杭州等地交通,是开埠前上海港内地货物进出的主要通道。自广州一口通商禁令解除和内向型经济格局分解,众多顺长江东下的商船不再奔赴苏州,径趋东海之滨的上海,同时在上海港还聚集着大量“载客运货的小船和驳船”,它们都来自毗邻的长江三角洲乡村集镇(42)。
      19世纪50年代,为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在华活动范围,欧美商人就以上海为基地,将轮运业的触角伸向四周的内河水道,“置造小火轮船装运银两前赴内地,采办丝斤并各项货物回沪。”1865年2月,结束国内战事后的清政府宣布不准外轮驶入通商口岸以外的内河。在沪外国商人反应激烈,称“这些小轮全都锚泊停航,一点都派不上用场,因为它们是为内陆贸易而特制,完全不适合海运”,联名要求各国驻华使节出面干预。清政府对外国轮船深入内河深为顾忌,担心“若一处准行,处处皆援例而起,夺目前商船之生业,弛日后军国之防闲,关系利害极重。是以屡议未允,即再续请,仍不便行”(43)。
      时至1895年,《马关条约》在规定增辟沙市、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的同时,准许外国船只“从上海驶进吴淞口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1898年颁布的《内港行船章程》,又将范围扩大到各通商省份的内河水道(44)。此后,以上海港为重点,专营内河航线的外国轮船公司相继设立;对华商内河轮运业的束缚亦相应减轻,至1898年“通商省份所有内河,无论华、洋商均可行驶小轮船,藉以扩充商务,增加税厘”(45)。
      自苏、杭开埠和小轮开禁,人们纷纷易辙,“一时航运事业非常发达,所有内河客货运大都改用小火轮船。”从上海驶往苏南浙北的小火轮激增(46)。如1898年11月10日《中外日报》载,戴生昌的班轮“每日由申开往嘉兴、塘栖、石门、杭州,杭亦每日开往上海,逐日往来上海、苏州;每逢双日由申开往平望、南浔、湖州,由湖再开往菱湖、杭州”。其中,“走吴淞江者,由苏州而上达常熟、无锡,或达南浔、湖州。”一些固定航班相继开设,最繁忙的当数上海至苏州航线,“往来苏沪小轮每日四五只”。1896年据苏州海关统计:“自开关后,由申进口小轮353只,拖船1004只;出口往申小轮355只,拖船902只。”载运旅客,“计往沪者12142人,由沪来者16008人。”(47)以新闸为始发码头,也有固定班轮经黄渡驶往上海远郊朱家角等地(48)。


      IP属地:湖南10楼2016-05-10 19:37
      回复
        1901年,周作人走水路从绍兴经上海去南京报考江南水师学堂,对沿途各类内河航船有生动的记载:“绍兴和江浙一带都是水乡,交通以船为主,城乡各处水路四通八达,人们出门一步,就须靠仗它,而使船与坐船的本领也特别的高明,所谓南人使船如马这句话也正是极为确当的。乡下不分远近,都有公用的交通机关,这便是埠船,以白天开行者为限,若是夜里行船的则称为航船,虽不说夜航船而自包夜航的意思。
        普通船只,船蓬用竹编成梅花眼,中间夹以竹箬,长方的一片,屈两头在船舷定住,都用黑色油漆,所以通称为乌篷船,若是埠船则用白篷,航船自然也是事同一律。此外有戏班所用的‘班船’,也是如此,因为戏班有行头家伙甚多,需要大量的输送地方,便把船舱做得特别的大,以便存放‘班箱’,舱面铺板,上盖矮矮的船篷,高低只容得一人的坐卧,所以乘客在内是相当局促的,但若是夜航则正是高卧的时候,也就无所谓了。
        绍兴主要的水路,西边自西郭门外到杭州去的西兴,东边自都泗门外到宁波去的曹娥,沿路都有石铺的塘路,可以供舟夫拉纤之用,因此夜里航行的船便都以塘路为标准,遇见对面的来船,辄高呼曰‘靠塘来’,或‘靠下去’,以相指挥,大抵以轻船让重船,小船让大船为原则。
        旅客的船钱,以那时的价格来说,由城内至西兴至多不过百钱,若要舒服一点,可以‘开铺’,即摊开铺盖,要占两个人的地位,也就只要二百文好了。航船中乘客众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而且夜长岑寂,大家便以谈天消遣,就是自己不曾插嘴,单是听听也是很有兴趣的。”(56)
        而往返于杭沪间的戴生昌和大东两家轮船公司则各有特色,“戴生昌系是旧式,散舱用的是航船式的,舱下放行李,上面住人;大东则是各人一个床铺,好像是分散的房舱,所以旅客多喜欢乘坐大东。价钱则是一样的一元五角,另外还有一种便宜的,号称‘烟篷’,系在船顶上面,搭盖帐幕而成,若遇风雨则四面遮住,殊为气闷,但价钱也便宜得多,只要八角钱就好了。普通在下午四时左右开船,次日走一天,经过嘉兴、嘉善等处,至第三天早晨,那就一早到了上海码头了。”(57)
        1901年1月17日《中外日报》载,大东轮船公司又增设苏湖杭班轮航线,沿途“经过湖州、平望、南浔、吴江、震泽等处地方,隔日一回,与向来由申到苏杭两路接头,将三州航路串通一线,庶几于顺商路,便行旅,稍有小补”。1905年,大东轮船公司亦新开上海硖石班轮,“每逢单日下午四点钟两头开班,风雨无阻,路经嘉善、嘉兴、王店三处,均设分局。”(58)日资轮船公司的触角,已深深锲入纵横交错的江南内河航运网络。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并占领江浙沪地区后,即“以日清汽船公司为主体,组织‘江浙轮船公司’作为内河航运之统制机关,非属该公司之船舶,一律禁止航行”。次年,又“以该公司为基础,成立‘上海内河轮船公司’,经营华中一带内河航路之客货运输、船舶贷借、仓库及码头等业务”(59)。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就从多方面部署对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沪苏杭地区的染指和扩张。其间,有的图谋得逞,有的设想暂时受挫,但都清晰地暴露了它对这一地区久已有之的险恶用心,并为其日后的进一步染指和扩张乃至悍然的大举武装入侵,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IP属地:湖南12楼2016-05-10 19:38
        回复
          (56)(57)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53页。
          (58)《中外日报》1905年9月22日。
          (59)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在华中经济掠夺史料(1937-1945)》,第299页。


          IP属地:湖南15楼2016-05-10 19:39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5-12 0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