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滑县的老店镇,很早的时候叫老牛店,辖区内有个村庄叫东悦庄。据老老人们传说:在很早以前,悦庄村子里有一个名字叫“悦乐”的奇人。他居住在深山,终于有成。修炼出能以呼风唤雨的特异功夫。当时的人们都曾说他“真是一个神人”!
据说:“悦乐”在深山泉林下,不知修炼了多少年月,已经是修到“不晓冬夏不知秋”的神仙境界,就像常言所说的那样“终成正果”了。他“修炼在深山,施惠于人间”。每遇旱涝、瘟疫、蝗虫等灾害年景,他凭着神奇的法力功夫,就会:旱降雨,涝排洪,怯瘟疫,驱蝗虫;扶危济困,拯救苍生;使人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人们对他的慈惠善举,无量功德非常感激,铭记心怀。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感激之情,民众们决议: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为“会首”,组织大家,四乡募化,筹集财、物、人力,在山下村内选择一块“风水宝地”,给他这位“神人”修建一座“庙宇”,好让他有安身之所,享受乡民供奉的“香火”,更好的惠及大众,恩泽世间。
要说给活着的《修行人》修建庙宇,古今以来是绝无仅有的事。既然是民间传说,那也就当作传说而已,姑且记之。
且说四乡民众在《会首》们的带领下,筹集了建庙所用的砖瓦石料,可就是木料都在深山老林里,梁、檩、木椽,采集齐备,那时候进山没有道路,从大山深处往山外运木料非常困难,人们望着成堆的木材,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再说这位《悦乐老人》,随同众人来到山里头的木料跟前,伸出双手,在木料上面轻轻一按,那些木料自己捆拢到一起,,《悦乐老人》端坐在木料堆上,不声不响,用手敲着铜锣,那些木料飘飘然地载着他老人家朝山外走去,来到建庙场地时嘎然而止,轻轻落地。人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惊叹不已,都说:“哎呀!这真是‘活神仙’那!”
砖、瓦、木、石,物料齐全,众位会首会同能工巧匠们,和众乡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庙很快就建好落成,庙宇名曰:《悦乐灵仙庙》。《悦乐》这位“活神仙”就端坐在大殿正中,二目有神,满面红光,双手掐腰,指甲长了三圈,头发长了几尺,不吃不喝,不言不语,目不视物,稳若泰山。如同玉雕金铸一般,看去就像坐化一样,人们见了,顿感温馨慈祥,肃然起敬!
据说:有一年的一天,《悦乐老人》的故乡——《悦庄村》里的一位老年人来到庙院看望他,两位老人见了面后,互致问候,拉些家常,问过年景丰歉,村中的佚情故事。村里老人告诉他,老家一切都很好,并且代表乡亲父老,多蒙挂念。老人在庙院里逗留了数日,每天到“悦乐”修仙的山上欣赏风景,观光泉林,不觉眼界大开,耳目一新。不几天后,老人提出,
要回老家,这个“悦乐”也不言语,不说什么‘路途遥远’、‘盘缠花费’之类的话,更不提‘给多少钱’啦。村里老人心中不悦,默默地走出门口,一条长凳挡住去路,老人气愤地坐在了长凳子上,这一下子可不好了,凳子竟然飘飘悠悠、温柔平稳、呼呼地飞了起来,到了该吃饭用餐的时候,凳子就稳稳当当地降落到饭馆门前,老人走进饭馆,吃过饭后,没钱付账,便把长凳交给饭馆掌柜,抵押饭钱,老人只好徒步上路。有谁知道,老人刚一上道,这条凳子就飞到面前,挡住去路,老人也就又坐上凳子,飞行赶路,就这样,老人一路平安回到离别多日的悦庄老家。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悦乐修仙的故事》就传说下来,一直传颂到现在。
马玉香女士撰稿 滑州逸翁编辑整理
公元2016年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