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的《哈姆雷特》是北京人艺和日本四季剧团共同创作的版本。我想观众来首都剧场,最爱看的是北京人艺的表演风格,因此我们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克隆一个模子搬到首都剧场上演。所以我就把这个困惑和导演做了交流:第一,咱们要不要去克隆?还是我们选择一条比较艰难的路,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条路,要有自己全新的创作。第二,外国戏搬到中国舞台上来演,用哪个翻译版本?
莎翁剧作在中国最棒的两个译者,是朱生豪和卞之琳先生。当然,北京人艺也有一个伟大的翻译,就是英若诚先生。他不仅英语好,而且文学底子非常过硬,同时作为一个演员他又在舞台上塑造了那么多鲜活的形象。所以,他在翻译剧本的时候,高度兼顾了语言的可赏性和观众的接受度,他的翻译版本就非常的棒。大家耳熟能详的,由上海译制片厂译制的黑白电影《王子复仇记》,当时放映的时候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奥利弗演的非常棒,其中那段“生存与毁灭”,包括跟母后的台词,经孙道临老师配音更是为角色锦上添花。我觉得是孙道临老师和奥利弗一同创作了《王子复仇记》,在我童年时期,那个版本对我的影响非常的大。所以我在想,应该结合这几个版本取其精华。但这个工作做起来真的是非常的繁琐,每天都听到我们的场记在挠头说“哎呀,斑哥今天又变了,斑哥今天又变了。”我觉得演员演戏在这个寻找的过程其实就像射击运动员在去练习射击的这么一个过程,他要不停地瞄准、不停地修正,最后他可能才能找到自己的这个发力点。什么叫排练?就是一个组合,去其糟粕选其为我所用的一些东西,它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接近准确的过程。
接下来就是创作的过程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演员,这句话也特别适用。其实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演绎哈姆雷特的方式,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去克隆,要重新创作!说白了就是我们只有一些角色的框架,他的血和肉都要由我们北京人艺的演员和导演去共同完成。我愿意多接近莎士比亚,他看似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提供的一些主题和故事直到400年后的今天,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