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石学对中国书画而言是重大的笔法变革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谈书画同源及骨法用笔》一文中,我曾说过:在中国书画历史上,善书者往往能画,赵孟頫、倪云林、沈周、董其昌、石涛、金农等,都是书画并重的大家。中国画的笔墨问题始终与中国书法的发展紧密联系,清代碑派和金石学派的兴起,倡导壮美崇高的美学理念及古拙、雄厚、奇崛、粗放的艺术风格。对绘画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金石学对中国书画而言,是意义重大的笔法变革。
金石艺术通常一指篆刻,二指金文和碑刻。清中期,阮元、包世臣等提倡“碑学”,打破“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为“金石”入画打下了基础。其后经过金农、吴让之、赵之谦的发展, “金石画派”轮廓初现。吴让之曾为包世臣弟子,精于书法与篆刻,而赵之谦的篆刻、书法受吴让之影响颇大,加之赵之谦在绘画上苦下功夫,金石艺术运用到绘画之中,终获成功,自此“金石画派”逐渐形成。金石画派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画法如书法,书画同源,将金石碑文之书法应用于绘画形质,推崇笔墨的老辣古朴,雄健奇伟。“金石气”改变了中国写意画传统的审美模式,突破了当时传统文人绘画平淡、中和、文雅、逸情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方式,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度,使中国画风格更为多元。
“金石画派”后期的领军人物当属吴昌硕。吴昌硕可谓集金石书画之大成者,他以“石鼓”入画,自称“苦铁画气不画形”,他从大篆、金文中悟得笔法,画风苍劲浑厚,具有雄强浓烈的个人风格,一改当时软、甜、静、净的柔靡画风,笔墨的格调很高,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开启了新纪元。吴昌硕在金石、篆刻及书法方面的深厚功力,是其绘画艺术借古开今的重要条件,也是他绘画艺术面貌形成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绘画格调的高低与书法修养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对金石画派推崇有加的黄宾虹本人亦有很高的书法修养和金石修养,这对他的国画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书法金石方面的积淀成就了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在《自题山水》一文中,黄宾虹指出:“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刚柔得中,笔法起承转合,在乎有劲。”他从笔法上把画家分为庸史、名家和大家。“法备气至”最重要的就是笔法。他还将笔法总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这也是对笔性的要求。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都强调用笔。书法结构、线条之间疏密变化、刚柔并济都是画面优劣的决定因素。李可染先生继承了黄宾虹金石入画的美学思想,在教学中极力提倡书法用笔,倡导学习书法,必须以汉碑、魏碑为基础。可染先生曾对我说过,对中国画家来说,线条用笔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画历史上,真正在线条上过关的画家并不多。所以我在55岁以前一直在线条上下功夫,所做的画面造型也以线为主。很多时候,虽然只是简单的几根线条,就能包含许多内容,线条要体现筋、骨、肉、气,要有平、圆、留、重、变的要求,要有内涵,要有方圆、疏密、刚柔、轻重等等变化,不像西洋绘画那样,对线的要求只是流畅。一条线对中国书画家来说要修炼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