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醉儒吧 关注:10贴子:229
  • 1回复贴,共1

谁能说清“儒学”核心——“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众所周知,“仁”是儒家学术,重点中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根本中的根本。不懂“仁”,不清楚“仁”,错误理解“仁”,就可以说不懂儒学的根本,不明白儒学的重点,错解了儒学的核心。如果是这样,哪怕是学者专家、教授大师,尽管是著作等身,也只能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付。 

《大学》名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人干成任何事,必须抓根务本,分清先后。否则,必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此认真、平等、心平气和对“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实在是“笃行之”、学以致用的前提。需要全体热爱中国文化的同志,齐心诚意,共同努力。 

一、 立足点、出发点和目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研究、探讨的唯一目的是国富民强,构建和谐社会,人民幸福安康。不是纯学术,为学术而学术;不是争长短,论高低;也不是借此出名,捞取私利;更不是泄私愤,人身攻击。 

二、 判断是非的标准。 
不惟上,不惟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对今天的社会现实有什么帮助?多大的帮助?三古(训古、考古、古文字)只是手段,只能参考、借鉴;学术权威只是一家之言,都不是最高标准。不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肯定大多都是废话,价值不大。 

下面择录四家不同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 偏重传统的注解。摘自复旦大学来可泓老先生,参考168种注解写成的《论语直解》。“仁”,即“仁风,仁德”。 

2、 力图创新的注解。摘自当代卓有成效的思想家何新的《孔子论人生》。“仁”,即“仁善”。 

3、 独领风骚的注解。摘自享誉国内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仁”,“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分体、相、用,“自心是‘体’,处于人之间就是‘相’和‘用’了”。 
4、 经历奇特的注解。摘自与南怀瑾叫板的董子竹的《论语正裁》。“仁”,“核心是一个‘知’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1楼2008-07-27 18:59回复
    孔子自己说,“仁”就是“利人利己”。 

    “仁”就是“利人利己”。这种解释,像光芒万丈的太阳,普照万物,一览无余,明明白白;像空气,与人人生命攸关,须臾不可离,又日用而不知。是我的发明?还是我的杜撰?通通不是!是孔子圣人自己,说得清清楚楚。 

    子贡曰:“如有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子贡向孔子请教说,如果有人能广博的救济人民,普渡众生,怎么样?他算一个仁者吗?孔子说,岂止是一个仁者,简直是一个大圣人!即使是尧舜这样做,也会累得生病。所谓仁者,就是自己渴望自立,自立后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渴望发达,发达后帮助别人发达。象这样能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现仁的方法。 

    大家注意孔子回答时的态度,“必也圣乎!”显然,子贡是把“仁者”想象的太高大、太神秘。仁者不是这样的,只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孔子才有“立人达人”的回答。“欲立”者,利己也;“立人”者,利人也。“欲达”者,能力巨大,利益巨大也;“达人”者,让别人也能力巨大、利益巨大。孔子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人应该做,人人能够做,人人做得到,只是每个人愿意不愿意做的问题。能够利益每一个人,这才叫圣人。孔子当之无愧!历代统治阶级和御用文人,放着利人利己的光明大道不走,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损人利己,铁了心走向灭亡。那叫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于孔子何干?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第十二) 

    仲弓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出门要谦虚谨慎,见到别人像接待国家贵宾一样庄重;带领大家做事,像主持大型祭礼一样用心。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转给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话,不要说给别人听。无论在国家做事,还是在家庭生活,都能与大家合作愉快,彼此之间,无怨无悔,快快乐乐。 

    尊重别人——利人,自然受别人尊重——利己。自己用心做事能成功——利己,别人用心做事也能成功——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伤害别人,就是利人;“邦家无怨”——自己不受伤害,就是利己。所以利人利己,就是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第十二) 

    “讱”,语言像锋利的刀刃一样。说话要慎重,说到做到。 

    司马牛问仁。孔子回答说,因为语言像锋利的刀刃一样,所以说话要慎重,说到做到。司马牛又问,难道说话慎重就是仁?孔子说,这桩事做起来很难,所以说话能不慎重吗?常言曰,好话一句暖三春,恶语伤人如冰寒。说好话,自己高兴——利己,别人感到温暖——利人。出恶语,心情不好——害己,伤害别人——害人。道理不难懂,做到却很难。所以孔子语重心长的告诫司马牛,要立志利人利己,就必须说话慎重,说到做到。 

    综上所述,所谓“仁”,孔子自己说得的清清楚楚,就是利人利己。不神秘,不高远。人人能做,个个能行。细细想来,做人学问千言万语,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利人利己。任何人要想幸福圆满,这是唯一的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它至高至简,又易知易用,是名副其实的粮食店。它放之四海而皆准,穿越历史而永生。弄懂了“仁”是利人利己,就是明白了儒家的核心和根本。 

    大哉!孔子!大哉!圣人!


    3楼2008-07-27 1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