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仁”是儒家学术,重点中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根本中的根本。不懂“仁”,不清楚“仁”,错误理解“仁”,就可以说不懂儒学的根本,不明白儒学的重点,错解了儒学的核心。如果是这样,哪怕是学者专家、教授大师,尽管是著作等身,也只能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付。
《大学》名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人干成任何事,必须抓根务本,分清先后。否则,必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此认真、平等、心平气和对“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实在是“笃行之”、学以致用的前提。需要全体热爱中国文化的同志,齐心诚意,共同努力。
一、 立足点、出发点和目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研究、探讨的唯一目的是国富民强,构建和谐社会,人民幸福安康。不是纯学术,为学术而学术;不是争长短,论高低;也不是借此出名,捞取私利;更不是泄私愤,人身攻击。
二、 判断是非的标准。
不惟上,不惟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对今天的社会现实有什么帮助?多大的帮助?三古(训古、考古、古文字)只是手段,只能参考、借鉴;学术权威只是一家之言,都不是最高标准。不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肯定大多都是废话,价值不大。
下面择录四家不同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 偏重传统的注解。摘自复旦大学来可泓老先生,参考168种注解写成的《论语直解》。“仁”,即“仁风,仁德”。
2、 力图创新的注解。摘自当代卓有成效的思想家何新的《孔子论人生》。“仁”,即“仁善”。
3、 独领风骚的注解。摘自享誉国内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仁”,“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分体、相、用,“自心是‘体’,处于人之间就是‘相’和‘用’了”。
4、 经历奇特的注解。摘自与南怀瑾叫板的董子竹的《论语正裁》。“仁”,“核心是一个‘知’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大学》名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人干成任何事,必须抓根务本,分清先后。否则,必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此认真、平等、心平气和对“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实在是“笃行之”、学以致用的前提。需要全体热爱中国文化的同志,齐心诚意,共同努力。
一、 立足点、出发点和目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研究、探讨的唯一目的是国富民强,构建和谐社会,人民幸福安康。不是纯学术,为学术而学术;不是争长短,论高低;也不是借此出名,捞取私利;更不是泄私愤,人身攻击。
二、 判断是非的标准。
不惟上,不惟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对今天的社会现实有什么帮助?多大的帮助?三古(训古、考古、古文字)只是手段,只能参考、借鉴;学术权威只是一家之言,都不是最高标准。不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肯定大多都是废话,价值不大。
下面择录四家不同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 偏重传统的注解。摘自复旦大学来可泓老先生,参考168种注解写成的《论语直解》。“仁”,即“仁风,仁德”。
2、 力图创新的注解。摘自当代卓有成效的思想家何新的《孔子论人生》。“仁”,即“仁善”。
3、 独领风骚的注解。摘自享誉国内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仁”,“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分体、相、用,“自心是‘体’,处于人之间就是‘相’和‘用’了”。
4、 经历奇特的注解。摘自与南怀瑾叫板的董子竹的《论语正裁》。“仁”,“核心是一个‘知’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