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徽瑜吧 关注:105贴子:4,926
  • 5回复贴,共1

《山涛论》中羊祜部分,徐高阮先生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晋室受禅以後的朝廷不再有司马氏父子那样一手控制全局的人物。但泰始(265—274)初幾年里就有两个对立的势力要拥出各自的领袖。一方面的人物是贾充,是司马氏一个真正的心腹份子,是景元元年事变中下令刺死高贵乡公的人。贾家本是儒学的旧族,充的标榜孝道正是追随着王祥、何曾等礼教大家的门风。另一方面的人物是羊祜,他的立场最值得精微的分析。旧史特写出祜在禅代之际对晋室有“佐命之勋”(祜本传),然而他在早年确与曹氏有一段不平常的关系。泰山羊氏本是九世二千石的名门,祜自己也是拘谨守礼,然而他所爱接近的却是低微的份子,放达的名士。贾充与羊祜在泰始初幾年里的竞争大权是晋中朝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政争。以後十幾年里迭起的政争都只是这次政争的延续,而且,在回顾中看来,这次政争的结果也许幾乎决定了後来那些政争的最终结果。
然而这样一次有决定性重要的争衡在旧史里却幾乎完全被掩盖住了。这就使以後十幾年里不断的政争的面貌和真正性质也都模糊了。只有《晋书•山涛传》叙涛在泰始四年(268)因为得罪一个“权臣”而被排到冀州一节包含着这次争衡的一点消息,却是真正重要的消息,但也是被隐秘起来的,要有重重探测估量才可以确实得到的消息:山涛大概参与了泰始初两、三年里一次贾充与羊祜的争衡,而且是一个比争衡两方的主角都还更重些的人物,是一个不凭政府中的地位而能够企图左右政治大局的人,是一个名士阵线的长老,是站在羊祜背後支持他竞争大权的人。
羊祜比山涛晚生十六年(黄初二年,221)(注二〇)。这两个人都不是单纯的人格,而祜似乎更是一个包括一切的人格。论家世和禀赋,他与山涛有些相近的地方,却也有很大的差别;论政治的凭藉和趋向,他们有些不同的地方,却又有基本的一致。祜的人格似乎包括了一切难于兼备,甚至于互相矛盾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似乎样样要归结到一件事情,样样要归结到他是一个一出来就显得十分重要的人物,一个当然有资格在晋朝竞争政治大权的人物,也是一个当然要得名士阵线拥护的领袖人物。只是山涛终可以说是一个比羊祜更重要些的人物,因为在祜成为那样重要的角色的时候他正是祜的主要支持者。
 (注二〇): 羊祜生年,据晋书三四本传载卒年五十八岁,武帝纪载是咸宁四年(278),推定。   


IP属地:安徽1楼2016-04-26 19:29回复
    杜预到荆州後不久即对吴国西边(西陵)的守军作了一次袭击,取得一个战役的胜利,并且以送还战俘揭破那方守将对吴主(孙皓)的隐瞒败丧实情,使吴主更换了守将。这应该是咸宁五年上半的事。随後预作了必要的安排,便请求定伐吴的时期。因为武帝的回答是“待明年方欲大举”,预又连上两个表力陈不可延缓的理由,预本传载了两个表的紧要部份。第一个表中说到“自闰月以来贼但敕严,下无兵上”,指示出这两个表是这年秋间上的(注五二)。第一个表说“陛下过听,便用委弃大计”,便是指出一个阻挠力量的存在。第二个表追溯羊祜建议遭阻挠的往事,说“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大计,故益令多异”,便是点出羊祜当初与武帝的商议对朝廷是不公开的。这就可见得後来写成的羊祜与张华的本传载武帝“密有灭吴之计”,“潜与羊祜谋伐吴”,并不是泛写晋朝的军事策划对国人或敌国保密,而是特写武帝与祜的计议对朝廷不公开。杜预以边防军事负责的地位批评羊祜与武帝的密商,一定不是批评为了军事理由的保密,而是批评为了非军事理由的不公开。因为计议是这样不公开的,所以群臣中反对的人也是站在不公开的,不能指名的地位。预表所说的“多不同”,“益令多异”,便不是真说祜的主张遭遇很多人的反对,而是借不实指的说法指出那个不公开,也不能指名的反对力量的存在。预表的文词最可以说明《羊祜传》、《张华传》里“多不同”,“多违”,“多不可”这样的写法的由来和真正意义。
      《晋书》贾充传、荀勖传、冯紞传和王濬传写出贾、荀、冯三个人,不涉及第四个人,协同竭力阻挠伐吴决策的故事。而这四篇传所写的可以看明白只是羊祜死後的故事,是从反对王濬的催促决策开始的。濬是祜拔识的人物(注五三),在泰始八年从广汉太守升到益州刺史(注五四),又经祜的推举进到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注五五)。他在咸宁三年曾派一员益州别驾(何攀)到京递呈伐吴的建议,并叫这人到襄阳与祜作仔细的讨论(注五六)。但引起贾充等的强烈反应的不是濬那回的建议,而是祜死以後他又上的催促决策的表。濬上这个表大约是在咸宁五年的夏季,随後就有杜预连上的两个表(注五七)。这两个人的催促就促成了大计的诀定。《荀勖传》载“濬表请伐吴,勖与贾充固谏不可,帝不从”。《王濬传》则写出更完整的故事,说濬这次上疏得到武帝的采纳,“贾充、荀勖陈谏,以为不可,惟张华固劝,又杜预表请,帝乃发诏”动兵。《冯紞传》没有提到王濬,只在平吴後补说“初帝谋伐吴,紞与贾充、荀勖同共苦谏不可。吴平,紞内怀惭惧,疾张华如仇”。这“同共苦谏”显然也就是荀勖、王濬两传所写的从反对濬开始的故事。《贾充传》也是在平吴後用极简单的文字补叙决策前的事,说充“本无南伐之谋,固谏不见用”。这补叙中的“固谏”还就是咸宁五年有了王濬的催促决策以後,直到大计决定的最後关头,贾、荀、冯三个人“同共苦谏”的故事。
    (注五二):通鉴晋纪武帝咸宁五年引杜预此表。胡三省注云,『是年闰七月』。
    (注五三):看晋书四二王浚传。
    (注五四):晋书武帝纪载泰始八年六月益州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杀,弘旋被诛。王浚传载浚受命继晏为益州刺史,诛弘。
    (注五五):浚传载『浚为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语在羊祜传』。祜传载祜除征南大将军,『会益州刺史王浚征为大司农,祜知其可任… … 表留浚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祜为征南在咸宁二年十月。
    (注五六):看晋书四十五何攀传。华阳国志八载攀至洛在咸宁三年冬十月。
    (注五七):文选四十九干宝晋纪总论李善注引干宝晋纪载王浚、杜预先后上疏,语同晋书王浚传,惟载明咸宁五年。预连上两表为闰七月后,见页114注五二。浚表在前,约为夏季。   


    IP属地:安徽14楼2016-04-26 1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