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号见到了娜塔莉,也观赏了这部电影,见吧里很多吧友写了娜塔莉本人的感受,讨论电影的却不多,我就说下个人感受吧。
首先说说优点,电影的氛围尤为出色,摄影美轮美奂,意识流的镜头更让人惊艳,也赞赏下娜塔莉大胆选用小语种的决定,希伯来语本身就具有美感,词句的发音都如诗歌一般动听。在优秀的氛围带动下,观众很容易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同踏入笼罩在云幕下的耶路撒冷,一起步入那小小庭院后的闭塞的灰白居室,一起随着范妮娅的娓娓道来,进入一个个奇异的故事。
母亲的角色是剧中的肉心,虽然儿子的戏份也很多,但多数是作为视角来展现母亲的状态。
娜塔莉的表演没有让人失望,相较过去的表演,这次更加细腻和松弛,对于母亲范妮娅诗意浪漫的气质和忧郁颓靡的状态,把控都很到位,复古扮相也尤为惊艳,肢体动作也尤为惊艳,无论是伫立的姿态,躺椅上的病态,都透着一种凄美。
个人非常喜欢的两段。一段是范妮娅在被自己母亲激烈斥责后,崩溃的反复抽着自己的耳光,但当听到丈夫回家的声音,立刻躲到浴室对着镜子重新梳妆,强撑笑容,有一瞬间穿越回《黑天鹅》中nina在最后一舞前的梳妆。另一段是在病了数月后,母亲忽然容光焕发精心打扮的来学校接儿子,要一家三口共进午餐,然而强撑的笑颜如回光返照,在观众意料之中缓缓崩塌。
值得一提的是娜塔莉难得展现歌喉,(由于她甚少唱歌,我一直怀疑她五音不全来着,那首惊天骇俗的rap也不算唱功凭证。。。)希伯来的民谣在她口中有种空灵的美感。
对母亲的精神世界的处理是一大亮点,她儿时的回忆,枕畔的故事,交错的幻想,挣扎的意识,都用诗意的镜头一一展现,交错的剪辑、角色的代入,诸如百鸟啼鸣着低空飞过,在油菜花间穿梭的僧侣,在雨中与儿时恋慕的军官的相拥,这些美丽的镜头,让电影更具观赏性,也可见娜塔莉也是具备导演的功力之一———影像的想象力。
缺憾也不能不提。
电影最大的缺点是剧情拖沓和叙事松散,全片围绕着母亲范妮娅走向毁灭的过程,电影的展现凄美至极,却又显得如此漫长和空洞。
电影对她所受的外部压力只是点到为止,诸如婆媳不和、母女矛盾、建国失败、战火纷扰、夫妻疏离都只是符号化的寥寥几笔,并没有深挖这些对范尼雅的影响,套路化的展现也不足以触动观众,更难以对范尼雅的感受感同身受------是的,我们很容易理解范妮娅有多浪漫多不甘庸俗,有多沉溺于过去的美丽和遗憾-----电影多次重复的表现她精神有多衰败、病态有多颓美,也用了大量表现她的精神世界,然而并没有很好的和叙事联系在一起,当她被无止尽的忧郁吞没,却没有足够的事件来与这忧郁相称,就显得有几分空洞。
所以我们看着她注定悲剧的独角戏,那么凄美诗意,却无法被刺痛。只能当作娜塔莉颜值和演技的个人秀。
除了母亲占了最大篇幅的描述,儿子的剧情虽然不少,但是多数是作为视角和镜子,观察母亲的变化,也受到她的影响,遗憾的是在母亲死后,对儿子的成长和影响,只有尴尬的寥寥几笔,在母亲漫长的衰亡后,却没给出足够的空间展现儿子的变化,仅有的几句旁白,也让结局显得极为仓促和敷衍。
剩下的部分就都是管中窥豹,无论是战争大背景,父亲的个人生活,母亲的家族和朋友,甚至是儿子短暂的初恋,都被潦草的带过,甚至晦涩的处理,并没有什么深挖和惊喜,这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叙事单薄。
总的来说,作为娜塔莉第一次执导长片电影,还选择了这么恢弘的小说改编,尽管叙事表达还存在不小的问题,但对于风格的把控和氛围的塑造,还是让人发现了惊喜,也看到了娜塔莉作为导演的天赋,虽然青涩,但也算是交上了一张合格的试卷,《爱与黑暗的故事》仍是值得一看的。
个人随意而写,希望见到更多吧友不同意见的讨论
首先说说优点,电影的氛围尤为出色,摄影美轮美奂,意识流的镜头更让人惊艳,也赞赏下娜塔莉大胆选用小语种的决定,希伯来语本身就具有美感,词句的发音都如诗歌一般动听。在优秀的氛围带动下,观众很容易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同踏入笼罩在云幕下的耶路撒冷,一起步入那小小庭院后的闭塞的灰白居室,一起随着范妮娅的娓娓道来,进入一个个奇异的故事。
母亲的角色是剧中的肉心,虽然儿子的戏份也很多,但多数是作为视角来展现母亲的状态。
娜塔莉的表演没有让人失望,相较过去的表演,这次更加细腻和松弛,对于母亲范妮娅诗意浪漫的气质和忧郁颓靡的状态,把控都很到位,复古扮相也尤为惊艳,肢体动作也尤为惊艳,无论是伫立的姿态,躺椅上的病态,都透着一种凄美。
个人非常喜欢的两段。一段是范妮娅在被自己母亲激烈斥责后,崩溃的反复抽着自己的耳光,但当听到丈夫回家的声音,立刻躲到浴室对着镜子重新梳妆,强撑笑容,有一瞬间穿越回《黑天鹅》中nina在最后一舞前的梳妆。另一段是在病了数月后,母亲忽然容光焕发精心打扮的来学校接儿子,要一家三口共进午餐,然而强撑的笑颜如回光返照,在观众意料之中缓缓崩塌。
值得一提的是娜塔莉难得展现歌喉,(由于她甚少唱歌,我一直怀疑她五音不全来着,那首惊天骇俗的rap也不算唱功凭证。。。)希伯来的民谣在她口中有种空灵的美感。
对母亲的精神世界的处理是一大亮点,她儿时的回忆,枕畔的故事,交错的幻想,挣扎的意识,都用诗意的镜头一一展现,交错的剪辑、角色的代入,诸如百鸟啼鸣着低空飞过,在油菜花间穿梭的僧侣,在雨中与儿时恋慕的军官的相拥,这些美丽的镜头,让电影更具观赏性,也可见娜塔莉也是具备导演的功力之一———影像的想象力。
缺憾也不能不提。
电影最大的缺点是剧情拖沓和叙事松散,全片围绕着母亲范妮娅走向毁灭的过程,电影的展现凄美至极,却又显得如此漫长和空洞。
电影对她所受的外部压力只是点到为止,诸如婆媳不和、母女矛盾、建国失败、战火纷扰、夫妻疏离都只是符号化的寥寥几笔,并没有深挖这些对范尼雅的影响,套路化的展现也不足以触动观众,更难以对范尼雅的感受感同身受------是的,我们很容易理解范妮娅有多浪漫多不甘庸俗,有多沉溺于过去的美丽和遗憾-----电影多次重复的表现她精神有多衰败、病态有多颓美,也用了大量表现她的精神世界,然而并没有很好的和叙事联系在一起,当她被无止尽的忧郁吞没,却没有足够的事件来与这忧郁相称,就显得有几分空洞。
所以我们看着她注定悲剧的独角戏,那么凄美诗意,却无法被刺痛。只能当作娜塔莉颜值和演技的个人秀。
除了母亲占了最大篇幅的描述,儿子的剧情虽然不少,但是多数是作为视角和镜子,观察母亲的变化,也受到她的影响,遗憾的是在母亲死后,对儿子的成长和影响,只有尴尬的寥寥几笔,在母亲漫长的衰亡后,却没给出足够的空间展现儿子的变化,仅有的几句旁白,也让结局显得极为仓促和敷衍。
剩下的部分就都是管中窥豹,无论是战争大背景,父亲的个人生活,母亲的家族和朋友,甚至是儿子短暂的初恋,都被潦草的带过,甚至晦涩的处理,并没有什么深挖和惊喜,这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叙事单薄。
总的来说,作为娜塔莉第一次执导长片电影,还选择了这么恢弘的小说改编,尽管叙事表达还存在不小的问题,但对于风格的把控和氛围的塑造,还是让人发现了惊喜,也看到了娜塔莉作为导演的天赋,虽然青涩,但也算是交上了一张合格的试卷,《爱与黑暗的故事》仍是值得一看的。
个人随意而写,希望见到更多吧友不同意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