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之夜》摘抄
烽火歌哭的师友中,沈尹默不算,台先生晚年最怀念乔大壮,《龙坡杂文》里那篇《记波外翁》是名篇,从乔先生一九四七到台湾大学中文系教书写到他回苏州自尽的悲情,天地茫茫,容身无处,通篇濡染大笔,三十多年来我读了许多遍越读越喜欢。文章诗词讲天分。基本功不难练,那是寒窗下昏昏暗暗的死功夫,难是难在写出一灯如豆,点亮漫漫心路,教人一读神往,再读牵挂,三读长叹。台静农的文章多带些微茫的阑珊,沈尹默的诗词处处夜雨剪烛的摇红,师生笔下仿佛字字天意,学也学不来。
懂得挂念才懂得历史,大四那年吴老师有一回跟我聊天说了这样一句话。念想里的老母校果然跟随吴老师渐渐隐入历史,从前的校长办公大楼改成了成大博物馆,日据时代红砖楼房古朴依旧,典雅依旧,张高评带我们去看了里头展览的苏雪林老师的遗物,一笔一砚一钟一杖都残旧得教人想哭。那些黑白老照片也动人:胡适先生微微一笑凝成中国近代化史一幅风雨归舟的横披。还有孙多慈给苏老师画的肖像,油彩斑驳,画面变淡,年轻的苏雪林那么矜持也那么自信:“苏老师的声音好听还是吴老师的声音好听?”五十年前外文系一位小师弟问我。我没答他。清明节那天午后我们在老校园里找到那条长长的巷弄,一株株的老树都在,路边泥地上的幼草也在,几位老师的老宿舍都拆光,吴老师故居好像改建成幼稚园了。翌日,教务长汤铭哲给了我一本翠绿的《成大》校刊,苏梅芳那篇文章插图插了吴老师的照片和手迹:“学历史是终身的快乐,使人突破生命的有限,逸入时间的无穷。与古人,为神交;于今人,增了解;对未来的人,寄予无限的祝福与关怀。”教务长办公室窗外天远云闲,树影婆娑,那是历史的定稿也是未来的粉本。那天,文学院长陈昌明的夜宴上我隐隐记挂《巨流河》里的吴振芝。
烽火歌哭的师友中,沈尹默不算,台先生晚年最怀念乔大壮,《龙坡杂文》里那篇《记波外翁》是名篇,从乔先生一九四七到台湾大学中文系教书写到他回苏州自尽的悲情,天地茫茫,容身无处,通篇濡染大笔,三十多年来我读了许多遍越读越喜欢。文章诗词讲天分。基本功不难练,那是寒窗下昏昏暗暗的死功夫,难是难在写出一灯如豆,点亮漫漫心路,教人一读神往,再读牵挂,三读长叹。台静农的文章多带些微茫的阑珊,沈尹默的诗词处处夜雨剪烛的摇红,师生笔下仿佛字字天意,学也学不来。
懂得挂念才懂得历史,大四那年吴老师有一回跟我聊天说了这样一句话。念想里的老母校果然跟随吴老师渐渐隐入历史,从前的校长办公大楼改成了成大博物馆,日据时代红砖楼房古朴依旧,典雅依旧,张高评带我们去看了里头展览的苏雪林老师的遗物,一笔一砚一钟一杖都残旧得教人想哭。那些黑白老照片也动人:胡适先生微微一笑凝成中国近代化史一幅风雨归舟的横披。还有孙多慈给苏老师画的肖像,油彩斑驳,画面变淡,年轻的苏雪林那么矜持也那么自信:“苏老师的声音好听还是吴老师的声音好听?”五十年前外文系一位小师弟问我。我没答他。清明节那天午后我们在老校园里找到那条长长的巷弄,一株株的老树都在,路边泥地上的幼草也在,几位老师的老宿舍都拆光,吴老师故居好像改建成幼稚园了。翌日,教务长汤铭哲给了我一本翠绿的《成大》校刊,苏梅芳那篇文章插图插了吴老师的照片和手迹:“学历史是终身的快乐,使人突破生命的有限,逸入时间的无穷。与古人,为神交;于今人,增了解;对未来的人,寄予无限的祝福与关怀。”教务长办公室窗外天远云闲,树影婆娑,那是历史的定稿也是未来的粉本。那天,文学院长陈昌明的夜宴上我隐隐记挂《巨流河》里的吴振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