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2贴子:6,156,990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7年7月17日
开始阅读理查德.格里格与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
我注意到这一版格里格的名字放在津巴多的前面作为第一著者。格里格的专长是认知心理学,津巴多的专长是社会心理学。可以说这本书新增的内容跟认知心理学有关系,而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本身可以互补。认知心理学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属于21世纪前言学科,社会心理学在方法上属于上一个世纪的产物。我想这本书理论视角看中未来不会有错。以下将要整理一些笔记,辅助阅读。欢迎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或者专家切磋讨论。
【关于心理学历史上的两大根基】一个是【1】结构主义。一个是【2】机能主义。
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精神过程的科学。现代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威廉.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我简称为实验室科学,冯特这一支在20世纪在美国发扬光大,理论先驱者就是铁钦纳。结构主义则导源于铁钦纳。简单说就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本身的。结构主义的前提是【认为人类的所有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我以后会说这种假设的弱点。结构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魏特墨开创,关注把许多体验作为完型(格式塔)有组织的整体,被精神所理解的方式,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整体的总和。这是对铁钦纳理论的深化。格式塔心理学在20世纪将对知觉研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版权所有兰陵笑笑生水瓶)
机能主义与结构主义相反,如果说结构主义研究行为本身,机能主义则要研究行为的目的。威廉.詹姆斯与约翰.杜威开创并发展可机能主义。杜威更是将机能主义运用到美国教育改革上。
当代心理学观点,我总结为7点,它们或多或少来自于上述两大传统,或者各取所需。这7中观点分别是
【A】生物学观点: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
【B】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比如弗洛伊德的本能、生物驱力理论。
【C】行为主义观点:研究特定环境的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
【D】人本主义观点:是对于【B】【C】的思考产生的理论,既不认同弗洛伊德式的人受本能的驱使,也不是有行为主义者的环境因素控制。人天生拥有良好的选择能力是该理论的特色。
【E】认知的观点:认为人们行动是因为他们思考,而人们思考是因为他们是人类—已经被精细地构造好去这样做。
【F】进化论观点:选择把当代心理学与生命科学中的一个中心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心理学中的进化观点认为心理能力与身体能力一样,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已达成特定的适应性目标。
【G】文化观点:在跨文化中研究行为的原因与结果。


IP属地:辽宁699楼2017-07-17 23:12
收起回复
    【心理学实验中的安慰剂效应与双盲控制】
    安慰剂效应原本是一个医学概念,由毕阙提出。意思是当病人接受一种无效药物或者无针对性药物治疗时,他的身体健康情况出现好转。安慰剂效应指的就是病人对治疗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的信念所导致的健康增强。
    在心理学的研究情境中,当个人行为受到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出现了。这是一种心理学实验中常见的误差之一。我举一个例子,暴力行为是否由于在电视中看到暴力镜头而引起的。假定我们的被试中有从来没看过电视,但是也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我们既可以推测出这是因为,这些被试被放到一种允许他们表现攻击行为的情境下(实验)。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表现出攻击行为,因而就这么做了。这就是安慰剂效应对实验的干扰。
    心理学实验针对安慰剂效应的补救措施就是双盲控制。同样以攻击行为那个实验为例,我们可以在攻击实验中加入一个喜剧节目的处理组。就是被试被分为看暴力节目与喜剧节目两组。而且在我的实验中要引入研究助手。由研究助手来迎接被试与收集数据。在研究助手不知情(不知道被试到底被分在哪一组),形成研究助手与被试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试被进行了何种处理(双盲),来消除偏见。而且这些研究助手是不知道实验假设的,因为他们负责收集数据,如果在知道假设情况下收集,会导致个人的期望因素对数据的偏见。所以我举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双盲控制是如何解决期望与安慰剂效应产生的偏差。使心理学实验相对得到客观的数据。


    IP属地:辽宁703楼2017-07-18 22:57
    回复
      心理物理学的一些概念
      【绝对阈限】产生感觉体验的最小物理刺激量。绝对阈限的研究结果往往总结为心理测量函数,描述从无到完全察觉的过渡。这条曲线大多数情况下是S型曲线。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定绝对阈限会出现一种误差,就是【感觉适应】。指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反应逐渐减少的现象。所以说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只能是近似绝对值,或者称为近似阈限。
      于是针对反应偏差,产生了【信号检测论】(SDT)的系统研究方法。简单说,信号检测论不关注感觉本身,关注的是刺激事件的出现与否。 阈限测量时,除了刺激本身的强度外,至少还有两个因素也会影响被试判断的结果:一个是被试对信号出现的期望的程度,另一个是被试作出判断后获得的奖惩的情况。
      【最小可觉差】(JND)人类或动物对某种感觉刺激的变化能察觉到的最小差。比如我给被试一根10mm的小棒,当小棒增加到11mm时被试才能发觉,两个长度不一样。这个差值就是最小可觉差,进一步引出了韦伯定律,即JND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
      这些概念虽然有些枯燥(本人觉得很有趣),但是恰恰是心理物理学的必备基础,心理物理学研究的无非是,物理刺激是如何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心理物理学因此与感觉生理学产生了联系,感觉生理学是研究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信息传递的过程。而研究心理学中特定感觉之前,我们需要这些知识把一个物理事件转化成心理事件。


      IP属地:辽宁706楼2017-07-19 23:49
      回复
        通过几个例子说明《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的高低
        写在文前,本文是通过三本书的例子来比出乾嘉史学中三家村(钱大昕、赵翼、王鸣盛各自代表作的高低。而不是和稀泥说各有优劣,这里的高低指的是各家学术准确度)。我先说结论。史学价值《考异》>《札记》>《商榷》。
        清代乾嘉学术,催生出的三本史学考证式著作。从清末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到民国时期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再到胡梁之后吴虞的《中国文学选读书目》都收入三家村的著作了。客观的说《考异》、《札记》、《商榷》是清儒通释诸史最著名的三本书。但是三本书在今天的名声是不一样的。赵翼的《札记》可以说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我曾经在某某杂志上看到过有人列举中国历史20名作(仅仅是20本),就有《札记》。更不用说《札记》被印刷的次数最多。名气第二的是王鸣盛的《商榷》解放前有国学丛书版本、解放后中国书店影印过广雅丛书本。而钱大昕的《考异》和前述《商榷》一起重印一遍后,很少出版社再去出版。可以说名气最末。但是三本书的学术价值,我认为正好反过来,即《考异》第一、《札记》第二、《商榷》最差。
        如果严格从考据上看,《考异》无疑属于考证类著作。其他两本不是,至少在狭义上说不能算考证。而且钱大昕在我眼中是史学天才,他的《考异》中很多点石成金之语,或者说考据太高明了。
        我举一个例子。《后汉书.光武本纪》载十三年“省并西京十三国:广平属钜鹿,真定属常山,河间属信都,城阳属琅邪,泗水属广陵,淄川属高密,胶东属北海,六安属庐江,广阳属上谷。”这是说,东汉光武帝十三年的时候,把西汉十三个很小的王国(这些王国都只辖三四县之地,而级别与领有三四十县的郡相当,是不合理的现象,是西汉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结果)取消了,将它们的地盘并入邻近的郡,这一举措自然是对头的。问题是根据上面的记载,数来数去只省并了九国,那里来的十三国?唐朝章怀太子李贤给《后汉书》作注时认为十三解释不了,应该是九。这一结论一直到钱大昕之前没有人质疑。等到钱大昕写《考异》时说,《光武本纪》写错了,或者说后代传抄错了(印刷术之前手抄,李贤那个例子就说明唐朝时已经是错的了)。不是十三,也不是九。应该是“十国”。真正的《光武本纪》是这样的“省并西京十(三)国:广平属钜鹿,真定属常山,河间属信都,城阳属琅邪,泗水属广陵,淄川(属)、高密、胶东属北海,六安属庐江,广阳属上谷。”只去掉“三”、“属”两个字就豁然贯通了。钱大昕是根据阅读《续汉书.郡国志》发现《光武本纪》的错误。
        上面这个例子在《考异》中算非常小儿科的。有很多史书错误,经过钱大昕考证,我们发现很多史实讲清楚了。所以我说《廿二史考异》是真正的考据,相比之下其他两本不算。
        接下来我先说学术价值最差的《商榷》。《札记》有自己的特点,留最后说。
        王鸣盛的《商榷》说对了的地方有,但是大多是前人议论过的,前人领悟到的。然后他再说一遍,所以用我的标注,他的书价值不大。我这里批判的是他另一部分—他乱说的部分。错误是比比皆是的,我举三个例子。
        【1】地名属性搞错,这是王鸣盛最常犯的错误,在《名字郡县义例不定》一篇文章中出现好几次。比如说到倪宽时,提到千乘人。他把千乘当作县名对待,殊不知,在汉代千乘可以是县也可以是郡。王鸣盛没有说清到底是哪一个,臆测出结论。同一篇文章说到“卫绾,代大陵人。此但言县无郡而又著其乡者”。王鸣盛把代当成县,大陵当成乡。其实大陵是太原郡的属县,汉景帝削藩之后,太原仅一县,所以太原大陵,在史书中习惯称为代大陵。王鸣盛根本没理解,代是什么意思,胡乱猜测又一例子。
        【2】这个例子比较有名。就是王鸣盛在《商榷》中的“魏武三都说”,这结论已经被现代史学家驳得体无完肤了。我们先看看王大先生自己的原文“魏武之世先后三都:建安元年迎天子都许;至九年灭袁氏后迁都邺;至末年又自邺迁洛。”并且嘲笑陈寿写《武帝纪》中没有讲迁洛的事情。这里王大先生犯了四重错误、首先如果说的是魏都,那么必须从曹操建安十八年受封魏公算起,此前不得有魏都。第二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延康元年受禅为止。没有魏都,只有汉都。第三建安九年曹操到邺,是就任冀州牧,不是迁都。第四建安十八年魏国建立,都邺。知道曹丕时代一直都邺。所以哪来的魏武三都,是不是曹操在哪,哪就算都?王大先生嘲笑陈寿,显得自己很无知。
        【3】王鸣盛不但嘲笑陈寿,还嘲笑过班固。比如他在《汉书.高帝纪》中看到“代郡五十三县、太原郡三十一县”就用《汉书.地理志》对照说地理志中代郡是四十三县,太原郡是二十一县。本纪错了。其实《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是汉末的情形。与高帝相差二百多年。地理沿革怎么会一样?
        我举的例子,本意不是黑王鸣盛。《商榷》自有自身的价值。但是它自己的错误也是数不清的。这种书在史学价值上当然低于《考异》。而且稍微了解清代乾嘉学派的人都知道。性格上钱大昕低调,沉稳,搞考据扎实。王鸣盛常常爱说前人怎么怎么错了,突出自己的厉害,为的是噱头。余嘉锡曾经委婉的批评过王鸣盛的史学功底“平生著作,考证疏略者往往而有”,就是说,王鸣盛考证出的东西,前人考证过了。没有什么创见。
        最后说说《札记》。如果说《考异》是点石成金,《商榷》是自己贴金。那么《札记》属于披沙炼金。在才华上赵翼虽然不如钱大昕。但是赵翼做了另一番工作就是钩稽史料。在这一点上《商榷》也是。但是王鸣盛不如赵翼做得好。钩稽史料就是把相似的史料整理在一起,看看有什么规律。中国传统史料是按照纪传表志一路写下来的。本纪是按年叙述、列传是人物传记、表是重大事件的格式化、志是典章制度的记叙。这样的体例有一个缺点,就是很多互相关联的史料,散见各章。赵翼的《札记》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些史料整理在一起。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整理得好,他对历史的看法往往独到。赵翼自己也很谦虚,自己做的工作无非整理,非考证。以今天的眼光看,赵翼的《札记》更像一本论文集,他看历史选取的很多角度,不夸张说就是一个个论题。只不过现在的史学者可以利用更广泛的史料而已。(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有趣的是《廿二史札记》比《廿二史考异》晚了整整十五年。我想钱大昕的某些振聋发聩的话,多少对于赵翼来说是启思开窍。
        放在清代学术史里看,今天三本书的高下是能看出来的。用杨树达的话说“考证史实,为事较难,而所得反小;钩稽史实,为之者较易,而收获反丰”。这不就是学术价值往往与名气成反比的委婉说法么。
        2017年7月23日


        IP属地:辽宁708楼2017-07-23 20:09
        收起回复

          到了几本年代久远的书
          非常优秀的一套历史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从1987年到1993年出齐40种。这套书的作者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每个人的名字,每个人的文章我都如数家珍。他们是中国历史学界的黄金一代,以后的学术界我可以保证不会出现英雄,以后的学者再难写出“必前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必不可无”的学术书。粗粗翻看目录,从作者选题就可以看出大家风范,问题意识决定学术框架与标准。而且目录是中英文双语,方便国外学者检索。往大了说《世界文化丛书》是80年代、90年代中国出版业狂飙突进、知识分子热衷于主编各种丛书的缩影。那时候的出版界,没有弥漫现在的商业气。这个圈子里住着那么一批人,自甘寂寞不失风骨,把著书做书当成养花种草般的生活艺术去做。从纸张、装帧、版式设计还是插画等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更不用说那批坚实的作者群那批可爱的读者群的支撑(80年代文化类书籍的印数动辄十几万,在现在则是几千)。20年后,再拿起这些泛黄的书,没有理由不把它们当作神明对待。


          IP属地:辽宁715楼2017-07-29 19:43
          收起回复
            《知日:了不起的推理》
            说到推理,我们脑子里会自然而然联想出一串串日本人名字或事件。比如江户川乱步啊、四大奇书啊、日本推理三大榜单啊、东野路线啊、叙述性诡计啊等等。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虽然是通俗文学),推理好比西学东渐,随着明治维新吹入了日本,以致今天成为推理小说原创大国。就是从江户川乱步算日本推理小说历史也有快一百年了。所以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推理小说什么时候成为日本代名词的,或者说作为英语世界的产物,这种小说如何独独在日本(东方)茁壮成长的呢?喜欢推理小说的人一定千千万万,有没有人思考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是西方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侦探这个词源看出来,侦探(sleuth)最初出现在英语世界是1194年,最初的含义是“足迹、踪迹”,之后演变成为“追踪的目标”,19世纪演变成现代意义的“搜查、调查”。人家传统非常久远也非常系统,所以我说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说我们古代有公案小说,所以我们也有传统,这种思维简单说就是自卑思维。比如西方搞出什么新理论,我们立刻翻古籍,找啊找,看看老祖宗有没有类似的说法,如果有,就说我们也有。这思维照实可怕。所以我说推理小说的发达,有赖于西化的程度。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看的也无非是风俗小说,所以那时即使有“约翰万次郎”的开眼看西方,有黑船事件也产生不出推理小说的环境。
            第二日本人的科学精神,且一丝不苟的精神下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是推理小说创作的两翼。日本推理小说本格、社会、新本格、变格基本轮流坐庄,跟新换代速率齐快。没有想象力如何产生新的模式,没有科学精神如何完善推理小说的逻辑性。
            第三日本人的个性很宅,有人说这也算原因。我说算,推理小说这种体裁,属于“闭门造车”式文学,不需要太多社会经验,松本清张开创的社会派脱离了严格意义的推理,进入纯文学境界可以另说。比如江户川乱步以“幻影城主”自居,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构思的情节全是架空现实意义上的。而日本人最擅长这种与世隔绝式的创造。
            第四推理小说往往创造出绝对的“真善美”与绝对的“假恶丑”的矛盾体,这一点是致命的因素。因为这符合日本人的美学精神,我为这种模式起了个名字叫杀戮式美学小说。推理在日本为什么往往和奇幻、恐怖结合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说以上种种因素促成推理小说在日本蔚为大观,同样也是一种幸运。我们可以发现每当推理在日本陷入低谷时,总是有不断涌现出的天才出现、领路、然后把推理小说再推向一个新的巅峰。


            IP属地:辽宁734楼2017-08-06 16:56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37楼2017-08-06 17:01
              收起回复
                《知日.枯山水》
                开始阅读枯山水,枯山水是日本庭院的至高美学,在日本庭园文化中也是独特的存在。简单定义一下,枯山水就是将自然风景以石组与砂砾进行表现的庭园形式。但是枯山水庭园中没有一滴水,却用出现的方式表现自然山水。平安时代中期成书的《作庭记》(日本最早的庭园书)中就出现“枯山水”一词—“于无池无谴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所以很多人看到枯山水会直接想到禅宗,是有原因的。但是禅宗传入日本,是在镰仓时代早期(日本临济禅宗),参看荣西的书。看枯山水必须把时间放到日本古代(飞鸟时代之前),才能明白。这种艺术为什么产生在日本,而不是朝鲜与中国。枯山水的原始精神与禅宗的契合,导致了现代庭园艺术的登峰造极。从镰仓时代的石立僧、石组庭园景观。到现在融合现代主义的庭园。其实骨子里的精神是一样的,将山水自然融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给人一个思考人与自然、暂时逃离尘世喧嚣的时间与空间。枯山水可以和任何相通的东西类比(比如茶道),从任何角度解读。因为往大处说这是日本美学集大成的一种存在。
                2017 8.12


                IP属地:辽宁753楼2017-08-12 18:30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54楼2017-08-12 18:37
                  收起回复
                    王鼎钧《昨天的云》
                    《昨天的云》—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中的第一部。不了解台湾文学史的人,可能不知道王鼎钧是谁,但是我觉得这丝毫不影响阅读。因为就像齐邦媛说的,王鼎钧在写完《碎琉璃》与《左心房漩涡》这样抒情诗式散文,由绚烂回归到了平淡的自述。而《昨天的云》中的王鼎钧完完全全是一个普通人,回归到历史中的一个人,王鼎钧经历过的,大部分的中国人是熟悉的—抗日游击队员、流亡学生、国民党宪兵、解放军俘虏、台湾报社主编(可能这最后一部分稍显陌生)。他好比“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把自己的故事映射进历史。
                    回忆录不是自传,是历史传记。王鼎钧在书中描写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好像这些人换个名字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即使是他家族的历史,人人也各不相同,或者说巨大的反差。家道的衰落、个人的分化、人生观的转型。这里每一个人构成的整体就是中国20世纪的历史,分散开看则有如文学世界一样的复杂跌宕起伏。在看惯了各种通史、宏观史或者说历史教科书的我们,王鼎钧的回忆录则是一份补白,把历史的真正复杂性还原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历史永远不是把元宝变成钞票,把刀剑换成子弹这么简单。历史的魅力不在这里。
                    《昨天的云》叙述了王鼎钧少年生涯,包括家乡的历史、自己的同族、小学时的老师、离家逃难当乞丐、返乡参加抗日游击队、碰到行医骗子、乡贤疯爷教自己学诗和当地的教会方方面面。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可复制,每一件事都令人难忘。比如提到,自己的同乡名人,王鼎钧的写法就很独特。王鼎钧是山东兰陵人,兰陵出的名人多,翻开中国历史年表,如果算上东晋侨置的南兰陵,总有一百多人。但是王鼎钧对这些帝王将相学者文学家一笔带过,只提到两位对他人生观有影响的名人。一位是汉朝的疏广,一位是他小时候兰陵的县长。疏广是因为“知足不辱,知耻不殆”出了名。这里的县长指的是王鼎钧小时候的兰陵父母官范筑先。范筑先做官时有几个特点,一不要钱,二不怕死(组织乡勇抵抗土匪、抗日时在聊城战死,范筑先原先在北洋时代当过旅长)。第三是勤,范筑先搞过土地测量、禁过鸦片、黄河决口救过灾等等。王鼎钧读小学时,一次范筑先巡视学校,学生列队欢迎时,县长伸出手摸了摸王鼎钧身后的一个又瘦又黑的孩子,王鼎钧很聪明,立刻明白了范筑先抚摩的孩子多半不是饱满娇嫩的孩子(王鼎钧一家算官宦大家)。我想放在中国传统中,范筑先是一个“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综合版,在那个绅权政治时代,范筑先在那种环境做了那样的人。王鼎钧佩服的有道理。这个人给他一生都带来影响,王鼎钧不管后来到台湾、定居美国如何,其骨子里还是传统中国人风度,跟胡适一样。有些东西不是说靠念书引进新的观念就能改变的。你会发现王鼎钧后来无论身处什么时代,都为人正直。有些价值是可以超越历史之上升华为一种信念的。(本文作者兰陵笑笑生水瓶,不得转载)
                    这本书之所以好看,还有一个原因,王鼎钧只忠实于自己的笔。比如写到游击队“越区征集”,越区征集就是游击队向当地老百姓要给养,按照规定友军之间是不能越区的,如果本地军队不制止,会被老百姓看不起,因为要承担双重重担。参加游击队的多是无土无地的人,觉得这样要饭是理所当然。这些与我们在正规史料看的简直一天一地。再比如描写遗老疯爷教自己读书念诗那一章,背诵杜甫咏昭君时把“群山万壑赴荆门”背成“千山万壑”。疯爷冷不丁来了句,杜甫会气死。你想想吧,所谓群山,不过十座山八座山,十座山有万壑那是一山千壑,可见是高山大山深山,很有气势。如果是千山就是一山十壑,山就小了,零碎了,气势不同了。疯爷看一眼自己写的字,就知道以后是写欧还是写八分。王鼎钧后来的古文功底,一大部分要归功于这位“汉奸遗老”。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王鼎钧不写大人物,一个也不写,好像特意要避开似的。因为只有小人物,才能这么从心所欲走进回忆录,王鼎钧或许写的不是历史,历史如云,他只是抬头望云;历史也可能是雷,他掩耳听过。而小人物是没有声音,苍生缄默,余欲无言的。我觉得这才是王鼎钧厉害的地方,看云听雷有什么了不起的?


                    IP属地:辽宁761楼2017-08-19 02:56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62楼2017-08-19 03:04
                      收起回复
                        @goddy3000 三千你昨天那层怎么没了?


                        IP属地:辽宁773楼2017-08-26 16:02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75楼2017-08-26 16:08
                          收起回复
                            王鼎钧《关山夺路》
                            关山是王的第三部回忆录,讲国共内战的经历。夺路,则是作者自己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王鼎钧的一生总是处于大破大立的阶段—抗战时在日本占领区生活过也在大后方生活过。内战,参加国军,看过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到共产党的全面胜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接受过专制思想洗礼,到台湾则在自由民主中解构。他亲眼看到太多一半又一半,正应了那句老话“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它乡之客。”
                            《关山夺路》是王鼎钧四本书中最好的一本。感觉老先生不想收笔,想一直写下去,仿佛在夺回自己的自由一样。国共内战如何写,大陆台湾两种标准,有权有位的人(两边皆然)可能会对作家抱有希望,充满了期待,这就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隐晦说法。王鼎钧说他不能在这个时候写回忆录。等到上面的人把你作家看透了,任你自生自灭的时候,这个时候文学才是你自己的。王鼎钧雕这块璞的时候,可能已经磨了30年的刀(也就是大陆台湾对峙的那三十年,阶级斗争也好、白色恐怖也罢的三十年)。所以王鼎钧说“我写《关山夺路》使用了我等待了一辈子的自由。”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学过的任何课本有关这一段的历史都是笑谈,我们是在笑谈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在他的那本大作《历史是什么?》中说过“历史并非经验主义意义下收集材料、提出规律的过程,而是根据经验获得假设、提出解释、并不断修正解释的过程,因此历史处于事实和解释的螺旋运动中,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王鼎钧只不过用文学家的语言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


                            IP属地:辽宁782楼2017-08-30 18:58
                            收起回复
                              错觉二,内战黑白分明
                              我一直认为乱世出英雄都是胡扯,乱世只有浮萍。国共内战最初的拉锯战,国军有时忽然来了,又走了。然后是共军,像走马灯一样。拉锯战地区的村长,有两个,一个应付国军,一个接待共军。一个小学两套教材,国军来了用一套,共军来了用另一套,一个乡公所有两张照片,一张蒋先生,一张毛先生。谁来挂谁,如果拉锯战太频繁就所幸正反一蒋一毛,挂在办公室里,随时翻转。所以在战争下没有选择。鼎公当年被浮(天津解放,打了29小时,藏在地下室,解放军一颗手榴弹扔到鼎公身边,幸好那颗哑火,解放军自制的手榴弹,有四分之一的机会哑火,鼎公说自己选中了四分之一的机会,死神没接走我),浑身除了衣服全被共军扒光,释放后穿越解放区时,衣服也被共军换走。用鼎公的话说是用解放军的棉布服换我的美式装备,说是棉布服其实就是土布做的,粗细不匀,像麻袋。鼎公穿着这套麻袋从解放区走到青岛(国民党山东最后据点),一会儿装八路军一会装国军,才安全逃出。想想王鼎钧当年离自己的家乡兰陵很近很近,可是他明白不能回去,只能感叹一声世界上最难到达的地方就是老家。


                              IP属地:辽宁784楼2017-08-30 19: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