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3bddb330d7b02080cc93fe952d8f25f/b9a18013b07eca801883ca71962397dda34483d6.jpg)
眉县“齐家镇”“石斗”背后的故事
杨烨琼
眉县首善镇西关村的范先生,家里保存着一个奇特的“宝贝”。
“宝贝”由一整块的“青石”(石灰岩石的一种)制成,整体呈倒梯形,长约0.9米,宽约0.7米,高约0.6米。上面正中有一长方体坑槽。
坑槽上平面两侧各有七字,右面是“眉县正堂褚裕仁”,左面是“道光四年六月造”。这十四个字明确地告诉我们,这物件是道光四年(1824年)六月由时任眉县县令的褚裕仁监造的。 “宝贝”的正立面上有竖行大小字30个,字迹清晰。最左边竖行三字为“齐家镇”,剩余字内容为“仃斗(即裸斗)贰拾叁筒,盖通板长过斗弍寸宽四寸为准”。
这个“宝贝”是做什么用的?他和“齐家镇”又有什么关系呢?
曾参与杨家村27件青铜器重大考古工作的眉县文化馆文物研究员刘怀军先生为我们揭开了“齐家镇”“石斗”背后的故事。
位于秦岭脚下的眉县齐镇即“齐家镇”, 是有名的西北古镇,其历史久远,有着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距齐镇南约5公里的斜峪关即是三国时的古关要隘,其扼褒斜古道北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斜谷口北约两公里处的积谷寺村曾是诸葛亮的大型军用粮库“邸阁”所在地。历朝,斜谷都是重要的军事要隘。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北宋时,依托秦岭丰富的木材资源和水路、陆路便利的交通条件,齐镇地区曾建有大型造船厂“凤翔府斜谷造船务”,配有驻军。
随着此地的屯兵、驻军以及斜谷南北的物资、文化、人员等的往来交流,在明中期,位于斜谷北约5公里处开阔地带的集市“齐家镇”已相当繁荣,是山货、汉中和四川北来货物的集散地。
修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的《凤翔府志·市镇》和乾隆三十年的《重修凤翔府志》中市镇一节均有“……齐家镇,县南二十里,双日市”。从这些记载,我们能窥见那时齐家镇的繁荣:每隔一天开市,人头攒动,南来北往的客商操着南腔北调讨价还价,然后集于此地的货物或散发于关中各地,或远走于平凉、天水、兰州,或翻山越岭远供于汉中、四川。“齐家镇”集市名响关中以至西北、汉中、四川。
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集市的壮大,贸易纠纷也在增多。据估算,康、乾之世,“齐家镇”粮市年吞吐量约在50万石左右。如此大量的粮食交易中,来自南北各地的商贾使用着略有差异的量器,由于量器标准差异造成的纠纷、讼告以至人命事件也随之上升。
到了道光四年(1824年),时任眉令一年余的褚裕仁通过深入调查,弄清了矛盾纷争产生的核心——因地域形成的量器差异。于是褚县令便产生了做一个不易磨损、不易被损坏、不易被修改的“标准量斗”、将其放置"齐家镇"粮市、使南来北往的商贾共同尊守标准量积的想法。
聪明的褚县令选择了坚硬的石材,亲自计算量积标准、设计图纸,交由石工凿造。
为表“标准斗”的权威,同时也防止人为更改其容积,褚县令命工匠在“标准斗”的上平面左右分别刻上“眉县正堂褚裕仁”“道光四年六月造”共十四个字,并在“标准斗”前立面刻写了使用地“齐家镇”及“标准斗”容积与市场另一常用量器“筒”的换算量“仃斗弍拾叁筒……为准”并说明使用方法“盖通板长过斗弍寸宽四寸为准”。严谨的褚县令为防止使用"标准器”时斗面高低形成误差,设计了“通板”“刮平”,使得“标准斗”标准、公正和公平。 “标准斗”放置“齐家镇”粮市使用后,粮市有了公正无私的标准衡量器,交易纠纷急剧减少,齐家镇粮市更加规范有序,享誉甘、川及关中各地。 “标准石斗”在当时起到现代市场“公平复称台”的作用。
斗转星移,"齐家镇”标准“石斗”不知何因,后被眉县县城西关村范先生祖辈收藏家中,一直珍存至今。
如今,这方石斗,静卧在渭河岸边的农家,白天仰望太白悠悠,夜晚静听渭水汤汤。
也许它会回忆,回忆起昔日的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也许会想起量验公正、抚平纷争的宽慰;也许会在静静的夜晚仰望天空,看最亮的那颗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