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同吧 关注:3,281贴子:335,583

向市文物局求证的几件事之一---东岳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参与贴吧活动一年多,积累了一些疑问,其中有几个是涉及到文物的,久存心中,一直没有得到确解。
  一些人认为,我们是草民一枚,人微言轻,何必充大,去关心过问“肉食”者的事呢?耿公的言行给我们做出榜样,也唤醒教育了众多大同民众,要关心家乡的历史文物,做称职的主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就能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因此把一些疑问,归纳整理了几条,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于3月16日,求教于市文物局文物科。
  文物科领导办事踏实认真,非常负责任地表示,这几个问题涉及的一些具体事情和经过,他们一时不好做出准确答复,让我留下问题,他们作进一步收集了解之后,再给我答复。
  4月13日,再次拜访市文物局文物科。他们已召集会议,咨询专家,对我所提出之几个需要求证的问题,给出了答复。他们这种对普通民众了解相关专门信息的重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下面向大家报告我咨询的问题之一,县隍庙街路北之古建筑遗存到底是县衙、东岳庙还是县城隍庙?这个问题经过他们咨询专家,给出确切答复,是“东岳庙”。古县衙在东岳庙之西,现被民居所占。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我使用了吧友“水锅锅”提供的非常珍贵的1965年美国卫星地图资料(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444319941)。从该地图中,仔细看,能看清东岳庙门前牌楼和她的影子。本贴除一张外,其余全部照片都引用自吧友“宁武山人”2012年7月15日的贴子【寻找东岳庙】(http://tieba.baidu.com/p/1727889497)。我自己就是通过这份贴子开始关注大同这处古建遗物的。还引用了吧友“lzyydt”的贴子【寻常巷陌(11)之也来寻找东岳庙】(http://tieba.baidu.com/p/3637565438)。这个贴子发表于2015年3月10日《《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批前公示》(会长时期)所引发的贴吧大议论之后。在这次公示中包含有与这处古建筑物直接有关的市政计划:
  第58条 保护措施
  (5) 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的修缮和日常保养。抢救性修缮东岳庙、玄真观等维护状况较差或损坏较为严重的文物保护单位。
  第82条 文物保护单位近期实施内容
  (1) 抢救性修缮玄真观、东岳庙等亟需修缮的文物保护单位,整治周边环境。
  公示的发布,引起大家进一步关注这处古建是必然的。当然,会长没来得及落实这项工程就走人了。
  这个问题所以引起特别关注,除这里是我市目前还没有实行有效保护的重大古建之外,还因为一些历史资料记载不清晰、不详细,文宣部门做事不够严谨,造成曾有三种争夺此建筑物的呼声,相当混乱的局面。下面简单叙述一下这些不同声音。
  历史文献上,明正德版大同府志插图上把这里标注为“县治”,并绘出了牌楼,在它的东面绘出“县隍庙”,没有“东岳庙”信息。清道光版大同县志的“城池图”上,这里同样标注为“县治”,并绘出了牌楼,在它的东面绘出“城隍庙”,没有“东岳庙”信息。看来,在明、清两代,这里不是没有“东岳庙”,就是地位非常不显眼。(但在清道光版大同县志上有记载:卷五-营建-附寺庙:东岳庙:在县治东,明季代府建,清朝康熙八年,知县郝文启修。乾隆三十八年重建。《省志》载,县志东有龙翔宫,今未审所在,疑庙即其故基也。道光七年重修。)


  1937年版【大同市要图】和1943年版【大同街全图】上,这里标注的仅有“县隍庙”(推翻帝制,取消县衙,也就可能不会再标注县衙了,但是仍然没有标注“东岳庙”)。


  近年。2010年7月6日,《大同日报》刊登一篇配图报道“民宅挤占古建,古建成了民宅”,记者先生赫然把这里认作“大同县隍庙”,并堂而皇之地登载于地方主要报纸上。记者、摄影、编审、主管全部睡着了,也不知那几天有没有普通人,专家学者出面指出谬误。


  根据历史记载和学者专家考证答复,此古建筑物应该是“大同市东岳庙”。原大同县衙位于东岳庙之西,现被民居占用,只存遗址。同样,原县城隍庙在东岳庙之东,曾经被学校等占用。
  下面我们跟随吧友“宁武山人”和“lzyydt”的相机镜头,去踏访一下这处古建吧。我尝试做一回导游,理解不对、不确之处,希望大家直言斧正。
  先给出该古建的最近卫星地图,了解概况,方便后面了解实物。

  从最近卫星图俯瞰东岳庙,前面的高大牌楼已拆毁于50年前,自然看不到了。
  我们看到最下面(南面)是一座三开间的门厅。进门厅之后,至前殿的前院,已经被左右各一套自建民居塞满,中间只留狭窄过道。过道直穿前殿,并延续向前(向北)至中殿(中殿前面有大树)。
  中殿是不可穿行的,在其西面(照片中的左面)有狭窄通道通向后面(地理上的北面,照片中上面)的后殿(中殿的东面也有一条小径,吧友“宁武山人”曾从这里绕到中殿后面拍照,能否再向后走,就不知道了)。我们把前殿与中殿之间的空间称作中院,中院的中殿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偏殿,占据中院北部的东、西两端,中院的其他空间又被自建房充塞的满满的。
  通过中殿西面的小通道,可至后殿。后殿与中殿相距不远,也就是说,形成的后院不大(好像放不下自建房了)。
  这就是从卫星图上可看到分析出来的信息,下面就用相机的镜头带我们去实地踏看吧!


IP属地:山西1楼2016-04-18 11:28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4-18 11:32
    收起回复
      系统连续三次删除后面的信息。

      非常无奈!


      IP属地:山西6楼2016-04-18 11:57
      收起回复
          后面选取了“宁武山人”吧友五十多张照片,本想带着大家踏看一下大同市东岳庙这组古建,今天不知什么原因,系统就是不让发。好在结论前面已经给出,今天不想再与百度系统纠缠了,看看明天是否可以补充。对不起了!


        IP属地:山西8楼2016-04-18 12:12
        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04-18 12:17
          收起回复
            抢个座,慢慢品味。对了,老先生,是不是门牌也标错了。那里的门牌明明标的是县隍庙二十几号着来。


            IP属地:山西12楼2016-04-18 12:59
            回复
              谢谢老哥,唯有你能怎么认真,这么较真,这么求真发表这样有分量的帖子,我等榜样,佩服!系统为什么要删帖,并没有越轨呀.....


              14楼2016-04-18 14:17
              收起回复
                谢谢老先生!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4-18 15:23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4-18 16:58
                  回复
                    佩服您。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4-18 17:14
                    收起回复


                      18楼2016-04-18 20:59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4-18 21:44
                        收起回复
                          大哥,说句真话,如果文物局的人都像你这样,大同古文化挖掘那肯定是多了去了,实际是哈哈哈哈,你懂得,我曾经发过一个关于玄冬门的出土遗迹分析,我也没有看到文物局关于这个门更深入的研究,别指望了


                          20楼2016-04-18 21:58
                          收起回复
                            关于县楼的分析你很到位,我也觉得这个建筑遗存非常值得保留,我 也实地看过,确实是遗存。不知道他们给市领导递上多详细资料


                            21楼2016-04-18 22:01
                            收起回复
                              旁边就是十三校 小时候就进那个院子玩 那个院子以前是同学家开的服装厂 还有收破烂的~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4-18 22: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