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啤酒易拉罐,国内青岛啤酒1980年的是最早的。不知道还有没有存世。或许青啤博物馆会有吧。
1980年9月,青岛啤酒厂以补偿贸易的形式,用5100吨啤酒,从日本引进一套年产1万吨啤酒听装生产线,开始生产听装啤酒,填补了中国啤酒生产的一项空白。
1993年6月,青岛啤酒厂作为唯一发起人,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吸纳二、三、四啤,在香港、上海成功发行了青岛啤酒股票,成立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同时青岛啤酒厂改名为青岛啤酒一厂,直属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拥有的企业。
1993年6月,青岛啤酒一厂按照“质量第一、抓好降耗增效、改变承包形式、加快技改步伐”的工作方针,对车间实行工资、奖金、补贴全额承包,行政管理部门也由平均计奖逐步转向责任承包。工厂完成20万吨的扩建改造,啤酒产量从1992年的12万吨增至15万吨,其中完成出口3万多吨。
1994年,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厂1764名员工签定劳动合同。企业内部实行经济承包合同和工资改革,采用单位产量工资承包的形式,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并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全厂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在包装3个月车间和酿造车间硅藻土班开展“有效工作日”和“保质量、创高产、增效益”活动。年啤酒产量增至18万多吨。
从包装上看,96年大瓶、小瓶、听装、桶装啤酒分别占96%、0.5%、3%、1.5%
数据来源:中国啤酒行业和啤酒类上市公司研究
http://www.yanjing.com.cn/admin/WebAction/showList2.asp?SectionId=45
=====================================================================
综合上述资料,1994年,青岛啤酒总产量30万吨,而位于登州路56号的青岛啤酒一厂年啤酒总产量为18万多吨,除去出口至少3万吨、桶装、瓶装、散啤之外,易拉罐听装啤酒产量已相当低,保质期内消费饮用完的应当占总量的98%以上,库存过期的不是卖废品就是用于浇花做肥料等等,存世20多年,能存世未开封的,不敢说没有,但也绝不会有太多。
1980年9月,青岛啤酒厂以补偿贸易的形式,用5100吨啤酒,从日本引进一套年产1万吨啤酒听装生产线,开始生产听装啤酒,填补了中国啤酒生产的一项空白。
1993年6月,青岛啤酒厂作为唯一发起人,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吸纳二、三、四啤,在香港、上海成功发行了青岛啤酒股票,成立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同时青岛啤酒厂改名为青岛啤酒一厂,直属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拥有的企业。
1993年6月,青岛啤酒一厂按照“质量第一、抓好降耗增效、改变承包形式、加快技改步伐”的工作方针,对车间实行工资、奖金、补贴全额承包,行政管理部门也由平均计奖逐步转向责任承包。工厂完成20万吨的扩建改造,啤酒产量从1992年的12万吨增至15万吨,其中完成出口3万多吨。
1994年,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厂1764名员工签定劳动合同。企业内部实行经济承包合同和工资改革,采用单位产量工资承包的形式,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并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全厂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在包装3个月车间和酿造车间硅藻土班开展“有效工作日”和“保质量、创高产、增效益”活动。年啤酒产量增至18万多吨。
从包装上看,96年大瓶、小瓶、听装、桶装啤酒分别占96%、0.5%、3%、1.5%
数据来源:中国啤酒行业和啤酒类上市公司研究
http://www.yanjing.com.cn/admin/WebAction/showList2.asp?SectionId=45
=====================================================================
综合上述资料,1994年,青岛啤酒总产量30万吨,而位于登州路56号的青岛啤酒一厂年啤酒总产量为18万多吨,除去出口至少3万吨、桶装、瓶装、散啤之外,易拉罐听装啤酒产量已相当低,保质期内消费饮用完的应当占总量的98%以上,库存过期的不是卖废品就是用于浇花做肥料等等,存世20多年,能存世未开封的,不敢说没有,但也绝不会有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