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面的表述,汉字是象形文字应该是错误的”,上面的表述呢?
汉字的研究出问题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缺陷造成的。唯我独尊,没有认真、踏实的研究态度,所以接纳不了不同的意见。这样做反而影响了自己的进步。
不论汉字还是拼音文字,都是人在用,要表达的都是人所想。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地思维,所以人们必然要交流各自的思维结果,故而不得不约定俗成地形成一套公共的名(称),这种名现在学术上更准确地称为词。名也好、词也好都是利用口腔发声才能(经过耳朵的听觉器官)交流到別人头脑中。中国古人准确地将此说成“言为心声”。所以词必然有词义和词音(也称语音)。拼音文字要表达的是词音,汉字直接用字形来表达词义。所以汉字是以形表义的文字。
所有文字都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出创时都是象形文字。由于词音比较简单,可以分析出若干音素,然后用二、三十个图形(成文字后就称为字母)对应表达出来。所以字母表音是相对确定的。词义包罗万象,如今科学如此发达,也没有什么办法能把词义分解成相对少(譬如一千个)基本词义。古人更不可能了。难能可贵的是华夏老祖宗居然坚持以形表义,所以至今积累了几万个汉字字形。由于文字发展的自然规律,汉字隶变以后笔划化了,因此原来的象形性逐步消失,现在“以形表义”中的“表”只是一种提示使人联想出词义来。例如“人”一点不像人,学习后才朦胧觉得有点人模人样。
另外由于字形的局限性,所以汉字也不得不利用词音间接地表示词义。这部分汉字有人笼统地指认为形声,这是不对的。因为“形声”是《说文》中有明确定义的,而这些汉字中有许多不符合这个定义的。可以把这类字称为“符声字”(有台湾学者称之“有声字”,而不属于此的为“无声字”,这样会造成误会。可把非符声字称为“语声字”,因为这些字的读音直接来自语音)。
因为要利用词音,那么这些字中必然有组成部分表达词音,这个部分称为声符。必须指出:虽然大部分汉字发声符一样的语音,但是科学地分析发现,声符表达的是其韵母,而且是主韵母(即主韵母前是什么介韵母、声母不影响声符的作用)。例如“煮、暑、储、赌、屠、绪”用“者”表示u这个主韵母,声母各自不同,又如“借、鵲”用“昔”表示e这个主韵母,声母、介韵母都不同……而且一个字还可以表示若干个主韵母,如“者”还可以表示e:“奢、锗”,“昔”还可以表示i:“惜”和o:“错”……所以应该把“声符”修正为“韵(辙)符”比较好。这些是想搞拼音汉字的人根本绕不过去的坎。
韵符和义符一样并没有如拼音文字那样完整地标示出读音,而是用形来提示字音中的韵。因此,汉字可以称为以形表音、义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