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谁是敌人已经很清楚,而谁市盟友还不明朗,唆使未定的盟友去拼杀敌人,自己不用费力,以《损》卦推演。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译文】敌人的迹象已经明显,而另外一股势力正在扩张,将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借用这股力量去消灭敌人。比如:春秋时期,郑桓公要袭击郐国,先打听郐国的英雄豪杰,列出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后土地分给他们并封官。然后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地下,杀鸡发誓,象在誓盟。郐国国君以为大臣要叛变,把贤臣良将全部杀了。后郑国轻取郐国。诸葛亮一直遵循联合吴国抗拒魏国的政策。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想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司马懿和蒋济力劝道:“刘备和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其实疏远。关羽得意,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则对樊城的包围自然解除了。”曹操同意了,不久关羽就东吴被俘虏了
本计的要点是:“双耗”,即让敌友双方厮杀而坐山管虎斗,坐收渔利。
《红楼梦》中,王熙凤有把握让秋桐除掉尤二姐,秋桐本身又不会有好处才使这一计的。如果友胜敌而益强,纯粹只是送人好处而已。庞统死后,刘备身边无人,于是请诸葛亮进入四川,辅佐攻占益州,特意留下稳重的关羽守卫荆州要地。诸葛亮临走前给关羽八个字要他铭记在心: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显然这是诸葛亮的“伐谋、伐交”政策。后来关羽在胜利面前中了东吴陆逊的骄兵之计,把所有的兵力全派去打曹操。曹操使借刀杀人之计,想和孙权联手,让孙权从关羽的后方进攻,解除威胁。孙权接到曹操的出兵邀请,定下的谋划是:先找关羽结亲,若他答应,就联合关羽对抗曹操;如果不答应,就联合曹操对抗关羽。孙权特意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当媒人,以为关羽会给点面子,结果被高傲的关羽一通臭骂。于是,孙权发兵,和曹操合力,俘虏了关羽。关羽当然不会投降,被斩首。这就是“大意失荆州”。刘备发出全国兵力,讨伐吴国,结果张飞被自己人杀了,大部队被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刘备不久就一命呜呼。从此,蜀国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直到被魏国吞并。可以说,关羽的“拒吴又抗曹”,完全打破了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主张,中了借刀杀人之计,身首异处,是蜀国败落的转折点。诸葛亮没有借助刘备的威信,把自己政治主张上升到全军最高纲领,而只是作为个人劝告,也是失败的一个原因。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谁是敌人已经很清楚,而谁市盟友还不明朗,唆使未定的盟友去拼杀敌人,自己不用费力,以《损》卦推演。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译文】敌人的迹象已经明显,而另外一股势力正在扩张,将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借用这股力量去消灭敌人。比如:春秋时期,郑桓公要袭击郐国,先打听郐国的英雄豪杰,列出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后土地分给他们并封官。然后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地下,杀鸡发誓,象在誓盟。郐国国君以为大臣要叛变,把贤臣良将全部杀了。后郑国轻取郐国。诸葛亮一直遵循联合吴国抗拒魏国的政策。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想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司马懿和蒋济力劝道:“刘备和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其实疏远。关羽得意,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则对樊城的包围自然解除了。”曹操同意了,不久关羽就东吴被俘虏了
本计的要点是:“双耗”,即让敌友双方厮杀而坐山管虎斗,坐收渔利。
《红楼梦》中,王熙凤有把握让秋桐除掉尤二姐,秋桐本身又不会有好处才使这一计的。如果友胜敌而益强,纯粹只是送人好处而已。庞统死后,刘备身边无人,于是请诸葛亮进入四川,辅佐攻占益州,特意留下稳重的关羽守卫荆州要地。诸葛亮临走前给关羽八个字要他铭记在心: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显然这是诸葛亮的“伐谋、伐交”政策。后来关羽在胜利面前中了东吴陆逊的骄兵之计,把所有的兵力全派去打曹操。曹操使借刀杀人之计,想和孙权联手,让孙权从关羽的后方进攻,解除威胁。孙权接到曹操的出兵邀请,定下的谋划是:先找关羽结亲,若他答应,就联合关羽对抗曹操;如果不答应,就联合曹操对抗关羽。孙权特意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当媒人,以为关羽会给点面子,结果被高傲的关羽一通臭骂。于是,孙权发兵,和曹操合力,俘虏了关羽。关羽当然不会投降,被斩首。这就是“大意失荆州”。刘备发出全国兵力,讨伐吴国,结果张飞被自己人杀了,大部队被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刘备不久就一命呜呼。从此,蜀国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直到被魏国吞并。可以说,关羽的“拒吴又抗曹”,完全打破了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主张,中了借刀杀人之计,身首异处,是蜀国败落的转折点。诸葛亮没有借助刘备的威信,把自己政治主张上升到全军最高纲领,而只是作为个人劝告,也是失败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