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吧 关注:2贴子:328
  • 7回复贴,共1

|黎府|【书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7-24 16:43回复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谁是敌人已经很清楚,而谁市盟友还不明朗,唆使未定的盟友去拼杀敌人,自己不用费力,以《损》卦推演。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译文】敌人的迹象已经明显,而另外一股势力正在扩张,将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借用这股力量去消灭敌人。比如:春秋时期,郑桓公要袭击郐国,先打听郐国的英雄豪杰,列出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后土地分给他们并封官。然后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地下,杀鸡发誓,象在誓盟。郐国国君以为大臣要叛变,把贤臣良将全部杀了。后郑国轻取郐国。诸葛亮一直遵循联合吴国抗拒魏国的政策。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想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司马懿和蒋济力劝道:“刘备和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其实疏远。关羽得意,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则对樊城的包围自然解除了。”曹操同意了,不久关羽就东吴被俘虏了  
    本计的要点是:“双耗”,即让敌友双方厮杀而坐山管虎斗,坐收渔利。
    《红楼梦》中,王熙凤有把握让秋桐除掉尤二姐,秋桐本身又不会有好处才使这一计的。如果友胜敌而益强,纯粹只是送人好处而已。庞统死后,刘备身边无人,于是请诸葛亮进入四川,辅佐攻占益州,特意留下稳重的关羽守卫荆州要地。诸葛亮临走前给关羽八个字要他铭记在心: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显然这是诸葛亮的“伐谋、伐交”政策。后来关羽在胜利面前中了东吴陆逊的骄兵之计,把所有的兵力全派去打曹操。曹操使借刀杀人之计,想和孙权联手,让孙权从关羽的后方进攻,解除威胁。孙权接到曹操的出兵邀请,定下的谋划是:先找关羽结亲,若他答应,就联合关羽对抗曹操;如果不答应,就联合曹操对抗关羽。孙权特意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当媒人,以为关羽会给点面子,结果被高傲的关羽一通臭骂。于是,孙权发兵,和曹操合力,俘虏了关羽。关羽当然不会投降,被斩首。这就是“大意失荆州”。刘备发出全国兵力,讨伐吴国,结果张飞被自己人杀了,大部队被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刘备不久就一命呜呼。从此,蜀国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直到被魏国吞并。可以说,关羽的“拒吴又抗曹”,完全打破了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主张,中了借刀杀人之计,身首异处,是蜀国败落的转折点。诸葛亮没有借助刘备的威信,把自己政治主张上升到全军最高纲领,而只是作为个人劝告,也是失败的一个原因。


    3楼2008-07-24 16:46
    回复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对敌人造成围困的形势,不一定要通过战斗的方式。使“刚强”受损失而使“柔弱”有所增益。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译文】这是调动敌人的方法。《孙子兵法》说:“先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部队,精力充沛,后到达战地马上投入战斗的部队,精力疲惫。善战者,制约敌人而自己不受敌人制约。”兵书上是讨论敌人,这里是讨论形势,它的要旨不是选择地点等待敌人这样呆板而在于以简单的方法驾御繁杂的情况,以不变的方式对付应变化的环境,以小的变化措施应付环境的大变化,以自己的不动对付敌人的行动,以自己的小行动对付敌人的大行动,以中心响应四周。比如:管仲在军队内部加强整治,实际上是加强防备;齐国将领孙膑在马陵道伏击魏国将领庞涓;李牧守卫雁门,很久都不战斗,而实际上加强准备,开战后大破匈奴。
      本计的要点是:“致人”,即至于、调动敌人,自己掌握主动权。在战场上,主动权就是生命。散失主动权只有死路一条。按语中的例子说明主动权来源于强大的实力,还应该加上得当的策略:抓住对手弱点,除去对手的优势。(参见“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竞争对手掌握了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和速度,对自己极其不利。比如Intel是电脑芯片的龙头老大,他有技术优势,对行业发展有很大的左右能力,连续推出奔3、奔4芯片,并连续降价,实施很快速、主动的市场策略,把行业的大框架和整体速度掌握在自己的步调中,对行业第二的AMD和已经被台湾威盛收购的Cyrix造成极大的竞争压力。跟在对手后面亦步亦趋是相当危险的,主动权被对手控制,自己永远处于被挤垮的不利位置。


      4楼2008-07-24 16:46
      回复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敌人遭受到大灾难,趁势夺取利益,刚强取决于柔弱。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译文】敌人的灾难在国内,就掠夺他的土地;敌人的灾难在国外,就俘掠他的民众;敌人内外交困,就吞并他的国家。比如:越王苟贱趁吴国的螃蟹和稻谷没有留下种苗,经济困顿,对其进行攻击,还来趁吴国国君国外的黄池会见诸侯,国内空虚的时机,发动攻击, 大获全胜。
        本计的要点是:“就势”,即趁敌人不利,自己有利的形势,从而争夺利益。
        敌人遭到灾害,疲于招架,实力削弱,必然疏于防备,这就是我方行动的好时机。或者夺取利益,或者假意救援,安插自己的力量,利于以后的行动。如果敌人虽遭到灾害,但实力并未削弱,那就是隔岸观火的时机,等敌人实力削弱下去,再全盘夺取利益。决不要消极的等待对手会遭遇灾难,而要主动的把灾难加到对手头上。


        5楼2008-07-24 16:46
        回复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文】敌人意志混乱,不严整,水在上,地在下的卦相,利用敌人的不能自我控制而攻取他们。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译文】
          西汉,七国造反,周亚夫坚守不出战。 吴国的军队到城墙的东南角集结,周亚夫在城墙内的西北角加固防守。后来吴国的精兵果然从西北角发动攻击,却没有成功突破。这是因为对手的意志没有混乱,能够自我控制。......声东击西这一计,必须看对手的意志是否混乱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已经混乱,我方就能够获胜;没有混乱,我方如果强行行动,就会自取败亡,这真是一个险策。  
          本计的要点是:“利其不自主”,即敌人是否被我调动,是否不能自我控制。按语中强调,如果敌人没有混乱,我方是没有便宜可占的,一定要仔细观察。
          当对方没有在我想要他处于的位置时,要调动他,就可以东击西;当对方正好在我想要他处于的位置时,要稳固他,就可以暗渡陈仓。


          6楼2008-07-24 16:47
          回复
            第七计 无中生有
            【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欺骗,不能以虚假的欺骗告终,而是为了实在的手段才欺骗。小阴谋,发展到大阴谋,最后突然突出大行动。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人千余,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译文】没有谎陈有,是欺骗。欺骗不能长久,容易被察觉,所以欺骗不能以虚无告终。 无中生有,则是由欺骗到真实,由虚无到实在。虚无不能打败敌人,推出实在才可以击败敌人。比如:令狐潮率部包围了雍丘,张巡把一千个稻草人穿上黑衣,在晚上从城墙上用绳子吊下来。令狐潮的士兵争相用箭射,张巡得到十万支箭。后来又在晚上把稻草人吊下去,令狐潮的士兵嘲笑他,不加以防备。张巡就把五百个敢死士兵吊下去袭击令狐潮的的军营,烧毁了营帐,追杀了十多里。   
            本计的要点是:“实”。任何欺骗都不能维持很久,欺骗的目的在于蒙蔽对方,掩盖自己的真实手段。所以,要先准备好打击手段,再加以欺骗,当对方被蒙蔽之后,突然推出打击手段,才能成功。没有后续手段,将失败;敌人没有被蒙蔽,将失败。此计和“瞒天过海”有点相似。都体现了阴在阳之内:手段、计谋包含在掩饰、外壳之中。不同的是,瞒天过海的外壳从一开始就是常规的,能够直接从“太阴”开始。而“无中生有”的外壳不太常规,所以要先少量地进行,再大量地进行:先少阴,再太阴,最后是太阳。注意次序。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原文】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向敌人展示常规的行动,使对方轻视我,镇定而不采取措施,自以为心中有把握。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谴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译文】奇效出于常规,没有常规做外壳,就不能推出奇效。不展示修复栈道,就不能暗地里渡过陈仓。当年, 邓艾在白水的北面驻扎部队。姜维派廖化在白水的南面结营。邓艾对部下说:“姜维一来到,我们的部队少,按常规他应该立即过河,而不需要架桥。这是因为姜维想要廖化在此地稳固我们不能回去。他们必定向东攻取洮城。”于是邓艾趁夜率部回到洮城,姜维果然过河来攻打。但是邓艾先到,加固了城墙防守,成功地守住了城池。这是因为姜维不善于用暗渡陈仓之计,但邓艾识破了他的声东击西。  
            本计的要点是:“利其静”,即稳固对方,我趁机行动。姜维的计谋为什么没有成功?在于不合“法”,即不合常规。所以,计谋都必须包含在常规的外壳之中,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察觉,计谋失败。韩信的计谋为什么能成功,在有于外壳运用得好,能有效麻痹对方,从而自己的暗地行动能顺利展开。
            此计与“声东击西”的区别在于:要对方自以为有把握,镇定而不行动,就展示常规甚至愚蠢的行动( 示之以动),我方的计谋得以实施,这是“暗渡”;要调动对方,使对方混乱,我方就实施真实目的之外的行动,待敌混乱后,推出真实行动,这是“击西”。两个计策的共同点是:敌人都必须被我蒙蔽。如被识破,敌人没有进入我预计的状态,一定要取消行动,不然是自取灭亡


            7楼2008-07-24 16:47
            回复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
              逼迫敌人,他就会拼死反击;让他逃走,他的气势就减低了。所以要紧紧地跟随,不要太过逼迫,使他的气力劳累,削弱他的斗志,等敌人分散、变弱后,再一一擒拿,不必交战。......
              【按语】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迫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译文】
              所谓“纵”,不是要放跑,而要跟随,只是不要太过逼迫。“穷寇勿追”,也是这个意思。不追,不是不跟随,只是不要逼迫。诸葛亮的七次抓获又七次放跑,马上跟随对方,一路辗转,到了没有人烟的地方。诸葛亮的七次放跑,目的在于拓展疆地,在于借助孟获使蛮人臣服,但不是兵法。如果是战争,绝不可使俘虏逃跑了。   
              本计的要点是:“散而后擒”,即等敌人分散了,力量削弱了,再毫不费力的擒拿。
              人在承受压力过大的时候,不是被压垮,就是以极大的力量进行反抗。要击败还有一定实力的敌人,就不要把人逼迫到承受压力的极限,否则自己遭受大力反抗,欲速不达。要徐徐削之,直到敌人可以被一举拿下。紧紧地跟随,使敌人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在逃命中削减力量,我则信心百倍,谨慎选择时机,把敌人一个个解决掉。实际上就是让敌人“自累”。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
              用对方想要出现的、对其有利的假象来诱引敌人,打击被蒙蔽的敌人。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
              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译文】
              引诱敌人的方法很多,最妙的方法,不在似是而非,而在于用对方想要出现的假象来诱引他,使对方被蒙蔽而不怀疑。用旌旗和锣鼓声来引诱敌人,是似是而非;用老弱残兵和粮草来引诱敌人,是用对其有利的假象来引诱的方法。......   
              本计的要点是:“诱”,即引诱敌人前来中圈套。
              孙子曰:军争为利,众争为危。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摧毁敌人的中坚力量,消灭敌人的核心、魁首,瓦解敌人的部队。群龙无首,在不适应的旷野作战,只有死路一条。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全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
              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译文】
              取得了胜利,利益是取之不尽的。获得小利益,错过了大利益,只是有利于士兵,却是将领的祸害和连累,进攻的亏损。获得全胜却不消灭敌人的主力、擒拿首领,是放虎归山。擒拿首领的方法,不要只看旗帜,而要观察敌人阵地中起领导作用的人物是谁。   
              本计的要点是:“夺魁”。
              孙子强调的是“强而避之”。魁,当然是实力强劲、防守坚固的,为何要攻强呢?原因在于:自己的实力足以“夺魁”,一定先夺之,事半功倍;实力不足“夺魁”,则先削其羽翼,去其实力,再图“夺魁”,亦是良策。


              11楼2008-07-24 16:48
              回复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文】
                不与敌人的精锐力量死拼,要消除他赖以嚣张的势力源泉。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阳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
                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皆趋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译文】
                水沸腾起来,力量很大,这是借助了火的力量,是强劲中的强劲,锐气不可抵挡;柴火,是产生火焰的根本,是力量的气势所在,是强劲中的柔弱,可以靠近而没有危害;所以,虽然无法抵挡敌人的力量,但可以消除其力量的势力源泉。尉缭子说:“士气高涨就战斗,士气低落就撤走。”打击士气的方法在于攻击人的心理。当初吴汉做大司马时,有敌人趁夜偷袭军营,士兵们都十分惊慌,但吴汉坚定地卧在床上,士兵猛听说吴汉很镇定,一会儿也安定下来了。于是吴汉挑选精兵进行反击,大败敌军:这就是不直接与对方斗力,而扑灭他的气势的策略。......   
                本计的要点是:“消势”,即消除敌人力量的源泉。
                孙子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也是指消灭敌人的优势条件,从而掌握主动权。敌人偷袭,是要扰乱我的军心,才可以趁乱取胜。而我的军心不乱,敌人就只有失败了。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原文】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文】
                趁敌人形势恶化,利用其力量柔弱,没有核心主导,使他归顺我方。 
                【按语】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
                《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译文】
                局势动荡的时候,几个力量相互冲撞,弱小力量的依靠和违背都没有定数。敌人处于蒙蔽,没有觉察到可以兼并的小力量,我抓紧机会收取它。《六韬》说:部队多次受到惊吓,士兵们人心不齐,以敌人强大来相互恐吓,交谈不利的言论,交头接耳,散步谣言,蛊惑人心,不怕法令,不尊重将领;这就是虚弱的特征。这种“鱼”,在混战的时候,可加以选择而攻取。比如:刘备取得荆州和西川,都是用这一计。  
                本计的要点是:“利弱”,即利用对方力量虚弱,同时敌人没有意识到或不能行动的机会,取得利益,壮大自己。
                局势要“混”,敌人才迷失方向,错过重点,我方才好趁机取得鱼:弱小的力量和利益。局势不混,就要搅混。否则,在清楚的局势中,我方的动作很容易被察觉,引来竞争,计策败露。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译文】
                保存外型,使阵势完整;友军不起疑心,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
                如诸墓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译文】
                联合友军对抗敌人,冷静观察局势。如果又有一个敌人需要打击,就必须保持阵势而悄悄地离开,前往打击。金蝉脱壳,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分身的方法。大部队调动时,旌旗招展,鸣金擂鼓,俨然保持了原阵的实力,使敌人不敢乱动,友军不会生疑,等自己摧毁别的敌人并返回了,友军和敌人方才知道或还不知道。金蝉脱壳,在抵抗敌人的时候,可以用来秘密抽调精锐力量来袭击别的阵地。......   
                本计的要点是:“存形、完势”,即保存外型,使阵势完整,而真正主力已经悄然转移,出其不意的实施攻击。
                虚者实之。只是保留了一个虚假的阵势,但用一些手段使别人以为它是有实力的,对其加以防御。这样,敌人的别处必定要减少防御。于是,我真正的实力部队对其虚弱的部位实施进攻,进而不可御,冲其虚也。这时,敌人方知我的主力所在。但为时已晚。


                12楼2008-07-24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