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吧 关注:1,341贴子:24,762

一句话读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贴旨在多角度解读史书中的一句话


IP属地:重庆1楼2016-04-10 20:39回复
    参考:
    三国志明帝纪、夏侯惇传裴注引魏略、曹真传、张郃传、后主传、诸葛亮传、魏延传


    IP属地:重庆3楼2016-04-11 22:01
    回复
      2025-05-20 02:54:58
      广告
      貌似好有道理的样子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4-13 12:34
      收起回复
        有點增補,重發


        IP属地:重庆5楼2016-05-07 13:31
        回复
          下期預告,
          既然說到夏侯楙了,那就來細說一下


          IP属地:重庆7楼2016-05-07 13:34
          收起回复
            二、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来源:三国志魏延传裴注引魏略
            如何评价夏侯楙的问题
            说完魏延毋须有的子午谷奇谋,顺便讲讲夏侯楙。
            从上面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出,夏侯楙此人能力上限有限,不具备过人的能力,在太和初年的战略博弈中无法掌控局势,使敌方达到企图实现了完美开局,全靠国力强盛和队友给力方才没有落得满盘皆输。那么此人是否像魏延语中那样一无是处呢?
            闻夏侯楙少,主婿,非也。夏侯楙,夏侯惇的中子,清河长公主(曹操的长女)的丈夫,魏文帝曹丕年少时的玩伴之一,太和年间的曹魏君主魏明帝曹叡的姑夫。清河长公主与曹操的长子曹昂同为刘氏所生,刘氏早死,被丁氏抚养(清河长公主和曹昂年纪不会差太多)。曹昂在弱冠(20岁)之后战死于南阳,其年曹丕年仅十岁,也就是说曹昂至少年长曹丕十岁,于是清河长公主很有可能年长于曹丕。则夏侯楙年长于曹丕,太和元年时至少有四十岁了,算不得年少。
            夏侯楙能在夏侯家族中脱颖而出,成为曹丕最看重的伙伴之一,成为曹操的乘龙快婿,不靠父亲的余荫而仕途宦达出任一方都督,得封列侯。应当来说,这样一位人物在普通人群中已经算是出类拔萃。
            参考:
            三国志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卞皇后传裴注引魏略、夏侯惇传、三国志魏延传裴注引魏略


            IP属地:重庆8楼2016-05-15 19:43
            回复
              延熙后期,新的权力核心形成,五十岁左右的姜维与稍微年轻几岁的刘禅、陈袛主持朝政,朝局稳定。姜维得以全力经营北伐事务,在延熙十八年取得一场大胜。可惜好景不长,打击接踵而来,姜维的兵败还算可以接受,大不了重新来过,但姜维再次出兵后,陈袛的突然死亡瓦解了这一切。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IP属地:重庆10楼2016-05-22 21:29
              收起回复
                四、刘备惮郃而易渊
                来源:张郃传裴注引魏略
                前后文: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於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魏略曰: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
                这里我提出一个想法。刘备早年是见识过张郃的。昔年小军阀刘备狼狈逃窜,被河北霸主袁绍收容,张郃当时是袁绍麾下率领主力军团的大将之一。刘备昨日对张郃有多赞,今昔就会对张郃有多惮。更何况近期也是交过手的,刘备亲帅主力大军压阵之下,张郃才被迫退回。而夏侯渊呢,早年间刘备在曹操那作客时,还是一个搞后勤的政务官,而且职级在曹营一点都不突出,刘备难免对其没有映像。直观的接触更能给人以压迫感。刘备阵营中也就马超跟夏侯渊有过交锋,况且彼时暴打马超的依旧是张郃,夏侯渊督粮在后。马超一定不会告诉刘备他是被夏侯渊赶出来的。
                结论:此句不足以作为张郃、夏侯渊二人评价的主要论据。
                参考:
                三国志武帝纪、袁绍传、夏侯渊传、张郃传、先主传


                IP属地:重庆11楼2016-06-10 20:33
                收起回复
                  2025-05-20 02:48:58
                  广告
                  直观的接触更能给人以压迫感。
                  我認為孔融吹顏良、程昱吹關張,也是這個道理


                  IP属地:重庆12楼2016-06-10 20:37
                  回复



                    IP属地:重庆14楼2016-06-19 15:43
                    回复
                      被和諧發不出來,發圖
                      但是圖字太小了


                      IP属地:重庆15楼2016-06-19 15:44
                      收起回复
                        想發到其他地方去
                        誰知道現在有哪個論壇還比較好呢?


                        IP属地:重庆16楼2016-06-19 16:44
                        收起回复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6-19 18:52
                          收起回复
                            七、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来源:三国志贾诩传裴注引荀勖别传
                            前后文: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
                            【裴注】
                            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
                            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孙权对于三公的任用理念和曹丕有偏差,导致了这次“笑”。
                            贾诩投靠曹操后,得到的官职是空衔冀州牧、留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年,曹操任冀州牧,贾诩因而转任太中大夫,直到曹丕即王位后直接擢升为太尉。贾诩在这十多年中,长期任职虚衔,却在曹魏帝国建立后成为了百官之首的太尉。
                            同时期的孙权在三公级官员的任用上是怎么做的呢?
                            吴王国首任丞相孙邵历任庐江太守、车骑将军(孙权)长史,第二任丞相顾雍历任会稽郡丞行太守事(孙权为会稽太守)、XX将军(孙权)左司马、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太常。都是官职系统中地位最高的实职官员之一(除去在外领兵的将军)。其后的几位三公级官员吕范、陆逊、诸葛瑾也俱是从高级实职官职晋升而来。孙吴的三公级官员是掌握实权的。
                            而在曹丕这边,高柔传有:“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曹丕压根就没打算让三公成为丞相那种掌握决策权的真宰相职位,任用履历过硬的实职官员担任三公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至于荀勖:
                            解释一,他只是在例行装逼推辞罢了,历代受命担任三公者,多有推脱的。
                            解释二,他根本不想做司徒。
                            荀勖传:以勖守尚书令。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怅恨。或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皇池,诸君贺我邪!”
                            他从中书监调任尚书令都能说出这种话,更不用说去做徒负虚名的司徒了。
                            解释三,他和贾诩一样,实职官位资历有所不足。中书监一职在几十年前曹丕草创之初秩位甚卑,虽早已权重,但官职本身的地位还是不足。尚书令仆和九卿中地位较高的几个职位才是名正言顺的三公候选。
                            参考:三国志武帝纪、文帝纪、贾诩传、高柔传、吴主传、顾雍传等,晋书荀勖传


                            IP属地:重庆18楼2016-07-02 22:16
                            收起回复
                              2025-05-20 02:42:58
                              广告
                              補充:
                              曹丕即位前的太中大夫贾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在他出任太尉的消息传到孙权那之前,孙权恐怕都想不到曹魏还有这么一位高级官员。
                              现在有些人开上帝视角,再加上人言影响,总以为大毒士贾诩乱长安之事早就名满天下了。其实在建安末年的江东,他恐怕在曹营名不见经传。


                              IP属地:重庆19楼2016-07-02 2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