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来源:三国志贾诩传裴注引荀勖别传
前后文: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
【裴注】
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
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孙权对于三公的任用理念和曹丕有偏差,导致了这次“笑”。
贾诩投靠曹操后,得到的官职是空衔冀州牧、留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年,曹操任冀州牧,贾诩因而转任太中大夫,直到曹丕即王位后直接擢升为太尉。贾诩在这十多年中,长期任职虚衔,却在曹魏帝国建立后成为了百官之首的太尉。
同时期的孙权在三公级官员的任用上是怎么做的呢?
吴王国首任丞相孙邵历任庐江太守、车骑将军(孙权)长史,第二任丞相顾雍历任会稽郡丞行太守事(孙权为会稽太守)、XX将军(孙权)左司马、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太常。都是官职系统中地位最高的实职官员之一(除去在外领兵的将军)。其后的几位三公级官员吕范、陆逊、诸葛瑾也俱是从高级实职官职晋升而来。孙吴的三公级官员是掌握实权的。
而在曹丕这边,高柔传有:“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曹丕压根就没打算让三公成为丞相那种掌握决策权的真宰相职位,任用履历过硬的实职官员担任三公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至于荀勖:
解释一,他只是在例行装逼推辞罢了,历代受命担任三公者,多有推脱的。
解释二,他根本不想做司徒。
荀勖传:以勖守尚书令。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怅恨。或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皇池,诸君贺我邪!”
他从中书监调任尚书令都能说出这种话,更不用说去做徒负虚名的司徒了。
解释三,他和贾诩一样,实职官位资历有所不足。中书监一职在几十年前曹丕草创之初秩位甚卑,虽早已权重,但官职本身的地位还是不足。尚书令仆和九卿中地位较高的几个职位才是名正言顺的三公候选。
参考:三国志武帝纪、文帝纪、贾诩传、高柔传、吴主传、顾雍传等,晋书荀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