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宾川县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科学谋划促跨越,攻坚克难求奋进,递交了一份跨越发展精彩“答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连续跃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由46.84亿元增加到86.31亿元,年均递增11.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3.01亿元、1.9亿元增加到5.53亿元、3.77亿元,年均递增13%和14.7%;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14元、15078元增加到11913元、27268元。
重点产业培育形成新格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县优质水果、蔬菜、烤烟、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总产值达319.28亿元,种植业产值和亩均产值跃居全省129个县市(区)第一,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县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税金年均递增24.24%、18.3%和8.96%,规模以上和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1户、11户。第三产业后劲增强,全县共接待游客945.98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19.65亿元,年均递增18.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84.05亿元,年均递增14.68%。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特色城镇化统筹推进,城镇化率达44%;成功创建为第三批省级园林县城、第七批省级文明县城。农田水利基础不断夯实,全县农田水利化程度达81%。交通设施明显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4422公里,乡镇全部实现通油路,在全省首批实现100%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电网建设稳步实施,农户通电率实现100%。
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事业体制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55个,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88.44亿元,年均递增33.52%。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474万美元、年均递增21.83%,居全州前列。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销售城乡互补、线上线下互补。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称号,“中国水果之乡”、“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小粒咖啡发源地”声名远播。
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进展。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231.6万亩,完成造林面积42.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探索建立“1+7”环卫保洁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五级联动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鸡足山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平川镇荣获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0个村居委会创建为州级生态村,10个村居委会被授予州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新提升。投资4.23亿元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全面改薄等项目建设,兑现“两免一补”资金2.15亿元,被评为“全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先进县”。完成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及7个乡镇卫生院、7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县医院、县中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建成3个敬老院、7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五险”参保人数达24.83万人,城乡低保覆盖10.91万人。建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和文化活动场所415个,完成“村村通”工程1051户,“户户通”工程5336套;安装“点亮宾川”乡村路灯15300盏。狠抓扶贫开发工作,全县贫困人口从71626人下降到20078人,贫困发生率从22.24%下降到6.7%。
回眸“十二五”,一件件民生实事办成,一幅幅民生图景完成,为宾川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一抹抹亮色。千帆竞过,百舸争流,展望“十三五”,宾川县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重点突出基础先行、三产融合、信息化应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开放五大战略;努力实现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把宾川建设成具有热区特质全国知名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特色文化旅游城市、以清洁能源和加工制造为主的绿色工业基地、健康富足和谐美丽新家园,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连续跃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由46.84亿元增加到86.31亿元,年均递增11.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3.01亿元、1.9亿元增加到5.53亿元、3.77亿元,年均递增13%和14.7%;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14元、15078元增加到11913元、27268元。
重点产业培育形成新格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县优质水果、蔬菜、烤烟、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总产值达319.28亿元,种植业产值和亩均产值跃居全省129个县市(区)第一,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县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税金年均递增24.24%、18.3%和8.96%,规模以上和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1户、11户。第三产业后劲增强,全县共接待游客945.98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19.65亿元,年均递增18.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84.05亿元,年均递增14.68%。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特色城镇化统筹推进,城镇化率达44%;成功创建为第三批省级园林县城、第七批省级文明县城。农田水利基础不断夯实,全县农田水利化程度达81%。交通设施明显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4422公里,乡镇全部实现通油路,在全省首批实现100%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电网建设稳步实施,农户通电率实现100%。
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事业体制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55个,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88.44亿元,年均递增33.52%。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474万美元、年均递增21.83%,居全州前列。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销售城乡互补、线上线下互补。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称号,“中国水果之乡”、“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小粒咖啡发源地”声名远播。
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进展。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231.6万亩,完成造林面积42.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探索建立“1+7”环卫保洁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五级联动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鸡足山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平川镇荣获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0个村居委会创建为州级生态村,10个村居委会被授予州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新提升。投资4.23亿元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全面改薄等项目建设,兑现“两免一补”资金2.15亿元,被评为“全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先进县”。完成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及7个乡镇卫生院、7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县医院、县中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建成3个敬老院、7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五险”参保人数达24.83万人,城乡低保覆盖10.91万人。建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和文化活动场所415个,完成“村村通”工程1051户,“户户通”工程5336套;安装“点亮宾川”乡村路灯15300盏。狠抓扶贫开发工作,全县贫困人口从71626人下降到20078人,贫困发生率从22.24%下降到6.7%。
回眸“十二五”,一件件民生实事办成,一幅幅民生图景完成,为宾川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一抹抹亮色。千帆竞过,百舸争流,展望“十三五”,宾川县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重点突出基础先行、三产融合、信息化应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开放五大战略;努力实现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把宾川建设成具有热区特质全国知名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特色文化旅游城市、以清洁能源和加工制造为主的绿色工业基地、健康富足和谐美丽新家园,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