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拉拉吧 关注:12,495贴子:81,284

回复:知识普及贴&那些被误解的有关同性恋的名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谓“同性恋”,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了“同性性倾向”和“同性性行为”,而从科学定义上来讲仅指“同性性倾向”。很多人只是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缺乏接触异性的机会,所以介入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他们从未属于同性性倾向。而所谓出于好奇或受别人影响介入同性性行为的,大多是暂时的,也不属于同性性倾向。
关于同性性倾向的确切成因,科学界没有共识,虽然很多研究发现,基因、激素、成长环境、社会和文化影响等对性倾向有作用,但没有任何发现使科学家得出性倾向是由某些特定因素决定的结论。很多科学界人士认为,先天和后天因素都对性倾向有复杂的影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能选择自己的性倾向。】


36楼2016-04-09 16:29
回复
    好久没有来更新了。考试实习真心忙碌


    37楼2016-04-09 16:31
    回复
      身在中国的同性恋人群不得不知道的两个人:李银河、张北川。
      他们一直在为中国lgbt群体争取权益,不知道他们的话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38楼2016-04-09 16:32
      回复
        再转载更有深度的文章就要涉及版权问题了呢,接下来两个月又得不停地忙碌了,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时间更


        39楼2016-04-09 16:34
        回复
          “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中国学者曾试图用"奇异"或"与众不同"之类的词来翻译它,但是这样翻译过于直白,似乎丧失了这个词的反讽之意。由于很难找到对应的又表达了反讽之意的中文词汇来翻译,所以索性采用港台的音译词"酷儿"。酷儿理论起源于西方,尤其是在美国,男性研究和男性气质研究(Masculinity Studies)比较成型,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男性研究就博得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有关男性和男性气质研究的论着频频出现。中国的男同性恋者受西方同性恋文化的影响,也有其特殊的话语。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儿理论是一种主流文化外的理论。“酷儿”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


          41楼2016-04-09 16:36
          回复
            女同性恋,又称女同、拉拉、蕾丝边(Lesbian),简称LES。女同性恋是指女性间对性与爱的欲望(a woman who is sexually attracted to other women)。[1] 蕾丝边可作为名词,意指自认或被他人认定拥有女同性恋特质的女性;亦可作为形容词,表与女同性欲望相关事物的特性。尽管自古以来女同性恋曾被记载于多处文化中,直至今日才出现“蕾丝边”、“拉子”等字词,用以形容女同性恋者。十九世纪晚期,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性欲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一独立实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分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1970年代,受第二波女性主义(英语:Second-wave feminism)运动影响,该术语开始被广泛使用。历史学家因而重新省视历史上女性间的情爱关系,并对如何定义一名女性或女子间关系是为女同性恋提出疑问。此类议题的讨论结果最终确立了女同性恋者的三种组成:性行为、性欲或性别身分。黑色三角形代表着女同性恋的身份标识,女同性恋和女性主义者使用其为活动标志。女同性恋研究摆脱了男同性恋研究,在近年来发展为酷儿研究和女性主义的研究。


            45楼2016-04-09 16:42
            回复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别剥削和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性主义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48楼2016-04-09 16:47
              回复
                女同性恋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占据了半壁江山,是女性主义萌芽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第二波女性主义的核心动力。


                49楼2016-04-09 16:48
                回复
                  在中国历史古代,并没有“同性恋”这个称呼,而是使用更为隐讳的词语表达。例如外宠、分桃、佞幸、嬖人、左风、顽童、娈童、契兄、契弟、小官、垆子、邓生、龙阳、断袖。(古代被用来称呼男同性恋);而女性多使用“磨镜”表示。


                  50楼2016-04-09 16:49
                  回复
                    同性恋恐惧症(英语:homophobia)简称恐同症,是指对同性恋者及行为的排斥,包括厌恶、仇恨、偏见和歧视,广义而言,也涵盖渲染、过分强调性别差异和性别气质,可推广至性别歧视的一环,但并不属于心理疾病。
                    一些活动分子把恐同称为“异性恋至上主义”(类似于“白人至上主义”)。反同性恋团体认为这是一个企图使得反对同性恋的人是受到孤立的称法。恐同的后果包括一个或多个:主观恐同、暴力和歧视。
                    分析心理学理论一直认为恐同心理是恐同者压抑对自身同性渴望的一种结果。一个研究显示,恐同的“异性恋者”在观看同性性行为的图片时显示出性冲动的迹象,而同组的非恐同异性恋者则没有这种现象。一些组织或个人声明对同性恋的反对,或积极反对,因为他们的宗教原则。这种原则鼓吹者通常会对针对同性恋的暴力事件进行谴责,但是在对待同性恋法律地位方面则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立场。一些人相信这种态度鼓励的恐同者。


                    51楼2016-04-09 16:51
                    回复


                      52楼2016-04-09 16:53
                      回复


                        53楼2016-04-09 16:54
                        回复
                          关于出柜,我很喜欢奇葩说七月11号那期节目,讨论是否要向家人出柜。可惜已经那期节目被举报禁播了。今年五月,我也被迫向家里出柜了。我的父母都非常的传统,坚决反对我喜欢同性这件事。妈妈始终相信我能够改变过来。跟他们讲过很多道理,但是没用。即使我说的再有道理,在传统观念里,我的想法都是十分错误的。不知道我和家里这样的情况会僵持多久。努力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厉害,只有自己强大起来了,也许才有能力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说“不”。想让大众理解我们,首先我们自己得站出来,以一个强大而又完美的姿态,站出来说,我是个同性恋。


                          54楼2016-04-09 16:55
                          回复
                            至少在130种下丘脑(控制体温、饥饿、性欲等)的细胞组织比母羊要大得多。据资料记载将近500种动物有同性恋行为,这种性癖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


                            55楼2016-04-09 16:57
                            回复
                              1993年7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认为,X染色体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因此认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同性恋行为和趋向。


                              56楼2016-04-09 16: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