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11,245贴子:9,652,005

回复:医生和患者都必看进来看看!每日一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A女士(45歲)身高162公分、體重53公斤,是個身材適中,皮膚白皙的家庭主婦。體檢時發現子宮肌瘤(直徑6公分)和卵巢囊腫(直徑5公分),但醫師表示:「MRl檢查和驗血的腫瘤標記都正常,因此無需手術,暫時觀察即可。」於是她來我的診所尋求諮詢。
在問診中,我了解到她愛喝茶和咖啡,並有頻尿、盜汗等水毒的症狀。
進一步診察,發現她的皮膚白而柔軟,眼瞼浮腫,下腹部異常冰冷,看起來易身材適中,但有肚臍以下浮腫、下半身肥胖等典型的水毒症狀,以及水毒引起的下半身冰冷。
她在兩年前還罹患了突發性重聽,中醫認為內耳水分(淋巴液)較多時容易發生這種狀況,也是水毒的表現。
我向她說明,皮膚白皙的水毒型的人,缺乏運動又攝取過多綠茶、咖啡等易使身體寒冷的水分,導致下半身冰冷,因而長出子宮肌瘤和卵巢囊腫。
我向她推薦石原式「清晨胡蘿蔔汁瘦身法」,果汁的材料除了胡蘿蔔和蘋果外,還指示她加入芹菜。
我要求她停止攝取綠茶和咖啡,口渴時改喝生薑紅茶。每天步行以一萬步為目標,入浴時,全身浴之後再進行一次半身浴。
如果有時間,入浴後用生薑液熱敷,並服用改善瘀血的漢方除瘀血劑當歸芍藥散。
結果,她每天出現驚人的排尿量,下肢、腰部、下腹部逐漸溫暖,兩個月內體重也減輕了3公斤。
婦科醫師曾對她說:「如果卵巢囊腫不變大,就無需手術,繼續觀察即可。若是變大就進行手術。」因此她一直祈禱著囊腫不要變大,經過兩個月後再度接受婦科醫師檢查。醫師一面用超音波檢查,口中一面喃喃自語:「奇怪,奇怪。如果囊腫破裂,應該會引起腹膜炎和發燒才對......雖然也有極少數情形,卵巢囊腫的內容物會被血液吸收而消失。」她帶著一些不安詢問檢查結果,才得知卵巢囊腫已經消失,子宮肌瘤的大小則沒有改變。
大概是下腹部的血液循環變好,卵巢的血液循環也隨之改善,原來積在卵巢一中的液體被血液吸收、送走。
之後,她維持同樣的生活療法,以前經常出現的皮下出血(瘀青)和痔的出血不再出現,肩頸僵硬和偏頭痛也獲得改善,而得以重新過著愉快的生活。


17楼2016-04-08 11:20
收起回复
    污染血液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我想從前面的說明,大家就能明白百病的根源在於「血液污濁」,而污染血液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幾種。
    吃太多
    如果吃太多,只要經過三十分鐘,血液中的糖分和中性指肪就會增加。
    而且不只如此,吃太多就會造成消化液相對不足,腸胃無法充分吸收,結果產生各種中間代謝物或未消化物,這些物質就會被血液吸收,造成血液污濁。
    而且,吃太多之後,必須對腸胃供給許多血液來消化食物,那麼環繞全身的血液量就少了。這麼一來,就會降低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妨礙營養的利用、燃燒、排泄,在血液中留下雜質、廢棄物,血液自然就髒了。
    缺乏運動
    肝臟被稱為是人體最大的內臟,但是大約也只占體重的六十分之一,所以是一公斤左右。最大的器官其實應該是肌肉,大約占男性平均體重的45%(女性大約是36%)。
    這些肌肉產生的熱量,占了人體發熱總量的40%以上。
    所以缺乏運動或缺乏肌肉勞動,體溫就會降低,妨礙糖分與脂肪的燃燒,使尿酸、乳酸、丙酮酸等廢棄物的燃燒、排泄效率降低,結果血液就污濁了。
    壓力
    當身心感到某些負擔(壓力來源)的時候,腎上腺就會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讓血管收縮,提升血壓和血糖來對抗壓力,這就是壓力反應。
    但這種狀態如果持續太久,就會連膽固醇、中性脂肪、紅血球、血小板......等等也一起增加,讓血液變的污濁黏稠,淋巴球減少,免疫力也就降低了。
    受涼
    如果你對西醫的醫生說:「我著涼了。」通常沒幾個人會認真看待的。
    但是只要體溫降低1℃,免疫力就會降低30%以上,反之體溫比平常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高五到六倍,所以「受涼」對健康與生命來說都是大敵。
    完成於距今兩千年之前,可說是中醫經典的《傷寒論》,正如題目所示,是一本「討論被寒氣所傷的疾病」。裡面最先出現的藥方,就是由肉桂、芍藥、紅棗、生薑等等溫暖身體的藥材,所調配而成的感冒藥桂枝湯。桂枝湯再加上葛根與麻黃就成了葛根湯,葛根湯配白開水或熱茶飲用,只要二十到三十分鐘就會開始冒汗。因為體溫只要升高一度C,身體就會開始排汗,所以葛根湯可說是能夠大幅提升免疫力的的良藥。(站長補充:葛根是孕婦的禁藥!)
    只要身體一冷,當然會妨礙血液中膽固醇、中性脂肪、糖分等營養的燃燒,使尿酸、乳酸、丙酮酸等廢棄物的燃燒、排泄效率降低,殘留在血液中,結果血液就污濁了。
    環境污染物質
    工廠排放的黑煙、汽車排放的廢氣、垃圾焚化爐排放的戴奧辛、附著在蔬菜水果上的殘留農藥、食品添加劑、化學調味料、化學藥品等等,一旦被肺和腸胃吸收,當然就會弄髒血液了。
    有毒氣體會殺死人和動物,是因為有毒氣體(有毒物質)透過肺臟被血液吸收之後,經由血液被搬運到全身六十兆個細胞內,傷害並殺死細胞的緣故。只要把所有細胞的死亡總合想像成人類的「死亡」,就很容易了解了。
    水分攝取過量
    日本人年度死亡原因的第二名(心肌梗塞)和第三名(大腦梗塞)都是血管栓塞疾病,所以街頭巷尾開始打著「讓血液更清澈」的旗幟,高喊「一天要攝取兩公升到三公升的水分」這樣的訓示。
    但是就像淋雨會讓身體受涼,泡完澡不擦乾身體會著涼一樣,水是會冷卻身體的。
    而身體一旦受涼,就會造成血液污濁。(詳見上面「受涼」章節)
    在西醫領域中,總是推薦「想要讓血液清澈,就要盡量多攝取水分」。但是以中醫觀點來看,身體如果攝取太多水分,到了無法排泄的情況,就稱為「水毒」。也就是說,中醫早在兩千年以前,就警告水是會變成「毒」的。
    當我們身體周圍,也就是大氣中水分(濕氣)過重的時候,人就會感到不舒服,身心狀況都會變差,所以當體內累積多餘水分的時候,身體狀況當然也就更差了。
    嬰幼兒只要一受涼就常常會引發腹瀉(拉肚子),肚子痛等等(冷→水→痛)。有人在冷氣太強的房間待太久就會頭痛(冷→痛),有人一下雨就會神經痛或腰痛(水→痛),有人一淋到雨就會著涼(水→冷),所以「冷」、「水」、「痛」是互相關聯的。
    人類平均體溫是36.5℃左右,而一天之中體溫最低的時候在凌晨三點到五點,這段時間是人類死亡頻率最高的時間,而且這段時問裡面也特別容易發作氣喘或異型心絞痛。另外,失眠的人也常常在這段時間裡醒過來。這樣就知道「寒冷」對我們的身體有多大的傷害了。
    所以人類只要受涼,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體內多餘的水分排泄出去,來溫暖身體。
    睡覺著涼→拉肚子,著涼感冒→打噴嚏、流鼻水,老人體溫在夜間降低→多尿......這些都是一樣的道理。
    中醫裡面的「水毒」症狀,還不只是如此而已。例如:
    梅尼爾氏症候群:內耳中的水分(淋巴液)過剩、
    偏頭痛:嘔吐(嘗試排出多餘的水分,來減輕頭痛)
    帶狀皰疹:水皰造成的水分排洩現象
    過敏:結膜炎(眼淚),鼻炎(打噴嚏、流鼻水),氣喘(稀痰),特異反應性過敏(濕疹),全都是多餘水分的排泄現象
    綠內障:清洗水晶體的眼房液增加
    脈搏加速、脈搏不規律:加速脈搏、提高體溫、試圖消耗水分的反應
    從生命法則到宇宙原理,一切都是要先「出」再「入」,才能常保健全恆常。
    就像呼吸(先呼後吸)、give and take、出納帳本、一邊哭一邊吐氣來到世上,死前再吸進最後一口氣......這些現象一樣。
    所以要先用運動、身體勞動、泡澡、三溫暖等等方式來溫暖身體,充分排出汗水與尿液之後再攝取水分,才是健康的水分攝取方式。不太活動身體的人如果一味攝取水分,就會引發前面所說的「水毒」症狀,而這種事情告訴沒有水毒概念的西醫醫生,也只是雞同鴨講,沒辦法得到妥善治療的。
    平常不太運動的人,想攝取水分的話,最好飲用有溫暖身體、排汗、利尿作用的紅茶、薑茶、青草茶、昆布茶等等。


    18楼2016-04-09 15:14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總結來說,「吃太多」和「受涼」就是疾病的主因
      有關疾病的原因=污染血液的原因,可分為六種(吃太多、缺乏運動、壓力、受涼、環境污染物質、水分攝取過量),如果再整理起來,可以整理成二種。
      包含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在癌症、感冒或肺炎等發炎症狀、大腦梗塞或心肌梗塞發作後疼痛劇烈等等,疾病相當嚴重的時候,或是非常疲勞的時候,一定都會產生「食慾不振」和「發燒」兩種症狀。
      其實不管是「食慾不振」還是「發燒」,都是可以提升免疫力的。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樣,在血液中自由活動的白血球這種單細胞生物,主動吞噬、處理異物(廢棄物、有毒物質、病原菌、過敏原等等......)的能力,就是符合基本定義的「免疫力」。
      當我們肚子餓的時候,血液中的營養素會變少,所以白血球也會「肚子餓」而更努力吞噬異物。也就是說,飢餓的時候免疫力比較高。所以人一旦生病,就會製造「食慾不振」的「強制飢餓狀態」,來嘗試提高免疫力,治療疾病。這就是自然治療力的一種。
      另外,前面說體溫上升1℃,免疫力就會提高五到六倍,就是指白血球的吞噬能力會提高五到六倍的意思。所以人一旦生病就會發燒,來嘗試提高免疫力,治療疾病。
      但是西醫不管這些亭賣,對身體的「食慾不振」或「發燒」反應,指示「為了補充體力,還是多少吃一點吧」。或是打高營養點滴,不然就是用解熱劑治療發燒,這對身體的「自然治療力」來說實在不是什麼好事。除非體力真的過度消耗,或是高燒不退了,才可能要做這種治療吧。
      這麼一想,如果「食慾不振」和「發燒」是治療疾病的反應,那麼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應該反過來,是「吃太多」和「受涼」才對了。所以平日就應該「少吃」,努力溫暖身體(運動、勞動、泡澡、三溫暖、穿束腹等等),這樣應該就很難生病了。另外,當生病了,或是身體不好的時候,只要照著本能「不吃」或盡量少吃,並溫暖身體,疾病應該就會自然痊癒了。所以我們可以說,「不吃」和「溫暖身體」,才是治療疾病最好的方法。
      動物當身體不好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會吃,慢慢觀察情況,想到這個事實,應該就沒有人能夠否定吧。


      19楼2016-04-09 15:16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4-10 21:48
        收起回复
          要更新吗同志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4-15 20:36
          收起回复
            全身都要補陽
            作者:蕭言生
            天氣稍微轉冷就感覺四肢發涼,冬天時甚至整晚都暖不熱腳。《內經》稱「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說的就是陰陽平衡了,人們身體才能健康;當一方弱了,另一方就顯得相對強,平衡被破壞了,就會出現病症。如果陽氣虧損,沒力氣制約陰,人體就會表現出「陽虛、陰盛」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怕冷、四肢冰涼。這時候就需要補陽氣,制約偏勝的陰氣,從而恢復陰陽的平衡狀態。陽虛陰盛之時,我們需要把全身「補陽」和局部(四肢)「通陽」相結合:全身補陽我們採用任脈上的關元穴,四肢通陽我們選擇腳上腎經的湧泉穴和手上心包經的的勞宮穴。《扁鵲心書》中說「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因為由夏到秋,天氣由炎熱逐漸轉涼即是「陽消陰長」的過程,這時候補充陽氣可以最好地牽制陰氣過盛,其他季節可選擇拔罐,按柔。「一天之中也有四季」,其實就是根據陰陽的消長來確定刺激的時間。一天之中,白天為陽,夜晚為陰,其中上午是陽中之陽,下午是陽中之陰,因為到中午的時候陽氣達到鼎盛,然後就開始消退,陰氣逐漸上升。晚上也分陰陽,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因為子時是陰氣最盛的時間,同時也是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開始生發的時間。所以我們補陽的時候要選在陰氣較弱的時候,還是以晚上9點左右為好。關元穴用艾灸的方法,每次10分鐘,然後喝一小杯溫水。〈關元穴在肚臍正下方四橫指的地方〉湧泉: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足少陰腎經的經氣起於腳底,注入胸中,湧泉穴是腎經經氣與足太陽膀胱經經氣銜接的地方,具有很好的通絡、回陽的作用。《百症賦》說:「厥寒、厥熱湧泉清」,其中「厥寒」就是指四肢冰冷。刺激湧泉最好的辦法是穴位按揉。按揉湧泉可以幫助經氣通達四肢末端,這個方法使用起來簡單,不受時間的限制,另外也可以用按摩錘或者筆、指間關節等刺激湧泉,以局部產生麻熱或酸脹感為度。湧泉在足底部,五趾裡面最凹陷的地方,大致在第二、三趾縫和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的交點處。勞宮: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手厥陰心包經的經氣起於胸中到腋下、肘中、前臂一直到中指和小指指端。它是心包經的經穴,即心包經經氣正盛時運行經過的關隘,所以刺激勞宮可以起到很好地通經氣、通陽氣的作甩刺激勞宮最好法也是按揉,刺激方法和湧泉穴一樣。勞宮在手掌心,自然握拳時中指指尖的地方。刺激方法::每天晚上先艾灸關元10分鐘,艾條大約離皮膚兩指高,主要以身體局部感覺到溫熱而又不覺得發燙為度,艾灸前後可喝適量的溫開水;然後,一手握拳用指關節擦揉另一手的勞宮穴3分鐘,直到手心發熱,然後換另一隻手進行;睡前燙腳20分鐘,直到感覺雙腳腳底的肌肉發軟,擦乾後按揉兩側湧泉各5分鐘,再順勢揉搓腳趾。飲食禁忌:陽氣虛弱的人忌吃性寒生冷的東西,如鴨肉、兔肉、甜瓜等,尤其是少吃冷飲以及各種生冷瓜果之類的東西,多吃一些性屬溫熱的食物,以助溫補陽氣,如羊肉、狗肉等可以暖中補虛,禦寒祛濕。另外,手腳冰涼的人可以常備大棗紅糖湯,用大棗10個、生薑5片,紅糖根據個人口味取適量,大火煮開後小火慢熬10分鐘,然後放到保溫杯中,代茶飲用,可以很好地改善手腳冰涼的症狀。


            22楼2016-04-17 10:02
            回复
              楼主的QQ群 311599030欢迎各位加入


              23楼2016-04-17 10:04
              回复
                少吃與免疫力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石原結實
                美國波特蘭奧勒岡健康大學病毒基因治療研究所的J‧尼可立克‧蘇齊克博士等人,發表了以下的研究成果:「十八年間,熱量攝取量限制30%的紅毛猴子,和常態餵食的紅毛猴子比起來,即使年齡增加,T細胞等級依然較高(免疫力旺盛),細胞較年輕,也比較不容易生病。」這幾位博士也針對41隻18歲到23歲的紅毛猴子(平均壽命25歲。相當於人類的60歲~70歲),分成兩組,其中:28隻:正常供應飲食13隻:熱量減少30%的飲食(七分飽的低熱量飲食)然後做長期觀察。實驗後發現低熱量飲食組的紅毛猴子體內,最容易受到年紀影響的免疫T細胞,其功能與產量反而提升,發炎物質的產量則反而減少。蘇齊克博士說:「限制熱量可以減緩免疫功能老化,維持對感染疾病的抵抗力,於是能夠延長壽命。」美國南加州大學老年研究所準教授T.E摩根博士認為,「這項研究結果,證實了控制熱量攝取可以有效發揮抗發炎作用」而非常看重這項研究(以上節錄自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2006年12月11日出版)


                24楼2016-04-17 10:0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少吃可以讓頭腦更清晰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石原結實
                  一天少吃1~2餐,對腸胃供應的血液量就會減少,所以腦細胞血流就會增加,頭腦清楚,還能預防痴呆。像是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孔子等聖人偉人,在「頓悟」的時候都要斷食,你應該就能猜到理由了吧。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說過:「飽食讓人生病。」所以我們應該盡量少吃。這樣一來,你的身體會強壯,精神會健全,疾病自然也就不會找上門了。他自己就是一天只吃兩次黑麵包、蔬菜、水果、蜂蜜等粗茶淡飯,所以健康又長壽。另外蘇格拉底也吃得很少,哲學家培根也說:「僧侶和隱士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為吃得少。」發明了留聲機、活動相片(電影)等等一千種以上發明品的湯瑪士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的時候,就曾經連續9天,220小時不眠不休,只喝水不吃任何東西,埋首於實驗之中。曾經有人跟愛迪生說:「你的頭腦真好。」愛迪生回答:「大家的腦袋瓜都一樣。每個人都會思考的。」對方又問:「為什麼你這麼忙,還有時間思考呢?」愛迪生則說:「每個人一天都要睡幾個小時。所以只要不睡覺,自然就有時間了,人就是因為吃太多才想睡覺的。」f愛迪生本身也是吃的不多,大概就是吃黑麵包、蔬菜、水果和一些魚而已。「睡眠」可以讓白天努力工作的內臟、器官獲得休養,修補損傷的細胞,是必須的行為。但是吃太多的時候,除了腸胃要努力工作之外,必須運送血液到腸胃的心臟、吸收氧氣的肺臟、要處理吃太飽造成的許多廢棄物的肝臟、腎臟等等器官,為了獲得充分休息,就必須增加睡眠時間。反過來說。只要少吃,睡眠時間自然就會縮短了。


                  26楼2016-04-17 10:06
                  回复
                    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以上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南无阿弥陀佛


                    28楼2016-04-17 10:09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6-04-17 12:25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6-07-22 22:4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6-10-17 20:2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2-06 18:4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7-02-06 18: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