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碰到玉友们开出一些颇令我头疼的“条件”——油性要好,料子的肉质最好是籽料,白度要白,闪青的不喜欢...没错,这些“条件”都是对同一块玉的描述...
其实真的很为难,我们遇到好的料子,即使不结缘,自己留着心里也是欢喜的很,只是现实太残酷:上好的和田玉真的越来越难到手了,或者说越来越少了。
理想是:白度、密度、油性、肉质、品相俱佳;
可真相是:十白九松+十籽九裂!
可以说100吨的料子里,密度好脂份佳,而白度还极好的,能出1吨就很不错了。
和田玉的世界,也自有它们的“命数”——太白的,密度不会顶好、细腻的再白也白不到哪里去、想要籽料,要花大价钱不说还得接受它的“绺绺裂裂”!
先说“十白九松”!
很多人不知道,基本上青玉会比白玉的肉质更加细腻,从中作梗的就是“阳起石”!
从理论上来说,大自然界就没有绝对纯净的阳起石与透闪石,我们说的和田玉(透闪石)基本是在阳起石——透闪石的中间矿物地带,可能偏左一些,也可能偏右一些。阳起石多就是青玉,依次为青白玉、白玉。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阳起石本身颜色呈绿色,质地致密细腻,青玉因为有了较多的阳起石,玉体凝结有序,晶体更细小、均匀,充填较充分,玉体看起来确实比少阳起石的白玉来的细腻。因此,优质和田白玉大多是“闪青”的,而纯白的白玉会出现“十白九松”的情况。
总之,阳起石多则质地细密而颜色偏青,阳起石少则色泽白亮而细度欠佳。所以白度上好的和田玉总撂“可微见结构”的挑子也就见怪不怪了。
再来“十籽九裂”!
和田玉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长时间、高强度的撞击、挤压、膨胀断裂等外力作用,尤其是籽料从山上滚落至河道中受到的外力会更猛烈,形成绺裂的概率更大。一般我们将指甲抠不到的叫“纹”,抠的到就叫“裂”。
说到这里,“十籽九裂”也就不言而喻了,籽料就是这样,我们老说天然的东西,应以包容之心待之爱之,应为不完美所以才可爱才真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补充一下:籽裂也要分的,那种形成时间较长的浅皮裂带有沁色的,一般都是带沁老裂,沁上去的颜色层次感强,色调变化多端,不仅不上玉之大雅,往往还被视为籽料的特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还有一种裂,属于不易被察觉的类型,需要注意一下,这种裂会加重,存在变大变长变深的风险,属“高危裂”,搞不好一个磕碰或者雕刻中的高频振动,就能让它断裂开来。不过这种情况应该属小概率事件,除非真的是运气衰到爆!
其实真的很为难,我们遇到好的料子,即使不结缘,自己留着心里也是欢喜的很,只是现实太残酷:上好的和田玉真的越来越难到手了,或者说越来越少了。
理想是:白度、密度、油性、肉质、品相俱佳;
可真相是:十白九松+十籽九裂!
可以说100吨的料子里,密度好脂份佳,而白度还极好的,能出1吨就很不错了。
和田玉的世界,也自有它们的“命数”——太白的,密度不会顶好、细腻的再白也白不到哪里去、想要籽料,要花大价钱不说还得接受它的“绺绺裂裂”!
先说“十白九松”!
很多人不知道,基本上青玉会比白玉的肉质更加细腻,从中作梗的就是“阳起石”!
从理论上来说,大自然界就没有绝对纯净的阳起石与透闪石,我们说的和田玉(透闪石)基本是在阳起石——透闪石的中间矿物地带,可能偏左一些,也可能偏右一些。阳起石多就是青玉,依次为青白玉、白玉。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阳起石本身颜色呈绿色,质地致密细腻,青玉因为有了较多的阳起石,玉体凝结有序,晶体更细小、均匀,充填较充分,玉体看起来确实比少阳起石的白玉来的细腻。因此,优质和田白玉大多是“闪青”的,而纯白的白玉会出现“十白九松”的情况。
总之,阳起石多则质地细密而颜色偏青,阳起石少则色泽白亮而细度欠佳。所以白度上好的和田玉总撂“可微见结构”的挑子也就见怪不怪了。
再来“十籽九裂”!
和田玉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长时间、高强度的撞击、挤压、膨胀断裂等外力作用,尤其是籽料从山上滚落至河道中受到的外力会更猛烈,形成绺裂的概率更大。一般我们将指甲抠不到的叫“纹”,抠的到就叫“裂”。
说到这里,“十籽九裂”也就不言而喻了,籽料就是这样,我们老说天然的东西,应以包容之心待之爱之,应为不完美所以才可爱才真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补充一下:籽裂也要分的,那种形成时间较长的浅皮裂带有沁色的,一般都是带沁老裂,沁上去的颜色层次感强,色调变化多端,不仅不上玉之大雅,往往还被视为籽料的特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还有一种裂,属于不易被察觉的类型,需要注意一下,这种裂会加重,存在变大变长变深的风险,属“高危裂”,搞不好一个磕碰或者雕刻中的高频振动,就能让它断裂开来。不过这种情况应该属小概率事件,除非真的是运气衰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