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师兄交流记录(2016年3月16日)
请教大家一件事,因果为何物?我就是好奇,想听听大家如何看待因果。
心灵不攀缘当下,因果就消失了?那么为何释迦牟尼佛,已经是佛,为何还有马麦之报?因果若有实性,则有随顺一说,若无实性,何来随顺之作意?
执着者为谁?幻相本空,云何执着啊?幻相若空,因果云何不空?为何不空?不空者一定有缘起,缘起为何?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因果中,被因果所活着,只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而已。
你不相信吗?你在呼吸,你在感受世界,你在看景色,你在听声音,你所看、所想、所听,皆是因果的相续,深层中,能看,能想,能听,就是所看,所想,所听的因。
因果,是川流的心识。心识攀缘所认识分别的心光幻影,体现出,被幻影牵引的心灵觉受,就是因果的缘起。
孩子见到糖,就会本能的流口水,这是心识对外界光影的分别,分别带动心灵体验,呈现想吃的愿望;大人看到同一块糖,不会流口水,因为心识储存的,对于糖的分别记忆,与其他记忆体验对比,糖不会带动体验去流口水。或者说,我与糖,之间的因果,是心灵体验所决定的。
我遇到糖,这是缘,我认识糖,这是建立因缘的条件,我为何认识糖?认识糖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构成我体验思维的,一整套过程在相续,是微观下,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所现,认识糖的我。而这个过程,就不是源于这一个时空世界,而是,历经无量无尽时空,所现五蕴交织的心识。
换个角度说,此刻的糖,不是此刻发生的,而是由于心识具备,认识糖的条件,而聚合所见糖的名相。你不相信吗?请你把这块糖,分解到极尽微观,看看糖里面,是否有一个不变永恒的糖的主体?
糖,是因缘和合,是认识糖的心识记忆,在此刻这个时空世界,所呈现的记忆的落实。糖非糖,是心灵曾经认识糖的记忆分别,在此刻幻影对境上的确认,噢,这个颜色,形态,味道的,是糖。
若心灵感受觉知内在,没有分别,体验糖的条件,外界就算有糖,你也不知道这是糖,土著人看到、尝到、闻到糖,会觉得这是糖吗?他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和知道,内在的分别系统是一致的,都是心识分别所现的感知与认知。
所以,糖,是你前世的记忆;糖,是你分别心的对境;糖,是你心灵感受体验的延续;糖,是你自我存在感的固有标志。
这块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由无数的,糖,以及非糖的名相构成。世界,就是你心识投射,心识是因果的因,世界是心识的果。因果相续,不过是,心识被分别的幻相所牵引轮回。
如何脱离因果?简单到你无法相信。犹如大人不会被糖果带动流口水,只要清净内心对世界的体验,就可以从因果中,解脱因果业障的束缚。
如何清净内心对于世界的体验?确定的相信,世界是你心识的幻化。心灵不要被幻化的梦境所带动,这是正思维,正知见,也就是海量学法的目的。第二,虔诚,在心灵习气的体验记忆,带动你的情感意识时,选择真理的无我、宽恕、出离的标准,心,不再保护自我,就剥落了附着在心识分别上的觉受色尘。
当心灵从认知的观念中,解脱了观念,当心灵从感受体验中,解脱了体验,心,就会从梦境中,见到心灵自己。心灵是什么?心灵,是觉性的困顿,是本觉的倒影,是宇宙的缘起,是生死轮回的基础。
见到自己的心,不被所见迷惑,见自己的错觉熄灭,心灵如冰块融解,觉性如太阳绽放,光明无杂,空中无色,就是出离生死六道轮回。人体还在凡尘,因果梦境依旧相续,可是如同梦醒之人,在梦境中游戏一般,心于生灭中无受,于轮回中无取,生死就是涅槃,地狱本来天堂,生死轮回无奈何他,这就是自在如意。
因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贪爱因果名相的心;生死并不绝望,绝望的是,不明生死性空的愚昧。
所以,要修心,以法修心,而不是学知识。
你好,光中之明师兄,前段时间我学习佛教经典如饥似渴,可是这段时间却突然懈怠了,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因为你的心,从邪教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了,明确邪教的根本,理性找到佛经的依据,心灵安定下来了,你大量学习佛经,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抵抗邪教侵入灵魂的恐惧感,是为了彻底否定邪教知见而学习佛经,这是基础,是必要必须的,因为你曾经深信邪教,所以要推翻它,必须要有可以借助的力量,现在你达到了推翻邪教邪说的目的,心灵安详后,这些紧张的动机消失了,你就不再渴望知识了,要知道,真理只在宁静安详的心灵诞生,知识不是觉醒,当你的心灵彻底遗忘邪教,才可能信守大乘法义,你会发现,不需要如饥似渴的看佛经,短短几句话能够与心灵相印,明澈的心灵,自然会绽放清泉般的智慧,洗涤身心,佛法缘于自性,从来不在外界文字,若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请问师友,佛在《楞严经》说: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即顿悟,乘悟并消。”就是顿见自性之后,乘着见性之后消的是什么呢,不该是理吧,事是渐消的,应该消的是什么呢?-----这就牵扯到实修实证了,师兄,佛性是远离证与所证的,经书上说,犹如两块木头相互摩擦,燃烧火焰,火焰烧尽木头,就什么都留不下来,木头,就是乘,与悟,乘是修行的道路,也就是法理,悟,是自性觉悟的次第,这两者即不离开自性,却又掩盖自性,有证悟的境界,必有一个证悟境界的人,这就是缘起法,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而佛性非自然非缘起,即自然即缘起,当证与所证皆灭,心心无挂,法法无生,随顺不动,是名如来
师兄,你渴求真理的心,是纯净的,你理性思辨法义的态度,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实际的去观察自己的心,流于思维概念的逻辑分别,那么,所学佛经就会成为所知障,师兄,你的出离心不足,所以,才会对佛经文字的知识,感兴趣,退一步讲,你即是搞清楚了所有佛经的名词概念,也不过是满足了心识探索的欲望而已,而心识欲望并不会因为概念名词的满足而停歇,无法停歇的心识,就是你下一步轮回的缘起,满足于获得知识的心,无法阻挡业障铺天盖地的袭击,知识无法阻挡生死,所以,在心灵深处,升起对出离生死的渴望吧,否则,看似探究佛法精要的心,却是蒙蔽信心的障碍,这就是所知障
师友说的是消的是觉悟之理吗?---
--消除的,是觉悟者,以及所觉的法理,佛性远离分别,故而无法被法理概括,更无法被自我获得,当获得佛法的人,消失在佛法中,佛法无生,众生性空,是觉悟
你啊,现在就是柔软身心,保持内心的安定,彻底忘记邪教,不用再去思维他,用安宁的清醒,去学习梦,将梦的语言,当做自己的心灵,你的心灵微观下,紧张的情绪融化,心灵觉光自然展现,你会觉得,自己是全新的人,犹如婴儿一般柔软纯洁,这个时候,心灵才可能与法义相印,你会发自内心,展现出佛法的义理智慧,你会听到身边人说,哇,你怎么好像变了一个人
感恩师友,是代众生一问,文字般若慧应清晰,才能唯识方便利众啊-----
答:那就是最好了,只要你不是陷入所知障,就不会耽误生命,这些疑问,只有见性明心者才可以回答,否则,知识永远都是平面的,因为知识建立于概念,概念建立于记忆,记忆建立与恐惧,恐惧建立与分别,分别建立与心灵迷失,所以,不要在心灵迷惑中,寻找正确,而要在疑惑中,找到出离疑惑的方向,一定要实证!
@光中之明 师兄怎么算有效的学法,是求量还是求质?-----
答:渴望!渴望!渴望!你心中没有渴望,学一天法毫无意义,内心有渴望,饥渴致死的求生渴望,一句佛号都可以成佛
请教大家一件事,因果为何物?我就是好奇,想听听大家如何看待因果。
心灵不攀缘当下,因果就消失了?那么为何释迦牟尼佛,已经是佛,为何还有马麦之报?因果若有实性,则有随顺一说,若无实性,何来随顺之作意?
执着者为谁?幻相本空,云何执着啊?幻相若空,因果云何不空?为何不空?不空者一定有缘起,缘起为何?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因果中,被因果所活着,只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而已。
你不相信吗?你在呼吸,你在感受世界,你在看景色,你在听声音,你所看、所想、所听,皆是因果的相续,深层中,能看,能想,能听,就是所看,所想,所听的因。
因果,是川流的心识。心识攀缘所认识分别的心光幻影,体现出,被幻影牵引的心灵觉受,就是因果的缘起。
孩子见到糖,就会本能的流口水,这是心识对外界光影的分别,分别带动心灵体验,呈现想吃的愿望;大人看到同一块糖,不会流口水,因为心识储存的,对于糖的分别记忆,与其他记忆体验对比,糖不会带动体验去流口水。或者说,我与糖,之间的因果,是心灵体验所决定的。
我遇到糖,这是缘,我认识糖,这是建立因缘的条件,我为何认识糖?认识糖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构成我体验思维的,一整套过程在相续,是微观下,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所现,认识糖的我。而这个过程,就不是源于这一个时空世界,而是,历经无量无尽时空,所现五蕴交织的心识。
换个角度说,此刻的糖,不是此刻发生的,而是由于心识具备,认识糖的条件,而聚合所见糖的名相。你不相信吗?请你把这块糖,分解到极尽微观,看看糖里面,是否有一个不变永恒的糖的主体?
糖,是因缘和合,是认识糖的心识记忆,在此刻这个时空世界,所呈现的记忆的落实。糖非糖,是心灵曾经认识糖的记忆分别,在此刻幻影对境上的确认,噢,这个颜色,形态,味道的,是糖。
若心灵感受觉知内在,没有分别,体验糖的条件,外界就算有糖,你也不知道这是糖,土著人看到、尝到、闻到糖,会觉得这是糖吗?他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和知道,内在的分别系统是一致的,都是心识分别所现的感知与认知。
所以,糖,是你前世的记忆;糖,是你分别心的对境;糖,是你心灵感受体验的延续;糖,是你自我存在感的固有标志。
这块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由无数的,糖,以及非糖的名相构成。世界,就是你心识投射,心识是因果的因,世界是心识的果。因果相续,不过是,心识被分别的幻相所牵引轮回。
如何脱离因果?简单到你无法相信。犹如大人不会被糖果带动流口水,只要清净内心对世界的体验,就可以从因果中,解脱因果业障的束缚。
如何清净内心对于世界的体验?确定的相信,世界是你心识的幻化。心灵不要被幻化的梦境所带动,这是正思维,正知见,也就是海量学法的目的。第二,虔诚,在心灵习气的体验记忆,带动你的情感意识时,选择真理的无我、宽恕、出离的标准,心,不再保护自我,就剥落了附着在心识分别上的觉受色尘。
当心灵从认知的观念中,解脱了观念,当心灵从感受体验中,解脱了体验,心,就会从梦境中,见到心灵自己。心灵是什么?心灵,是觉性的困顿,是本觉的倒影,是宇宙的缘起,是生死轮回的基础。
见到自己的心,不被所见迷惑,见自己的错觉熄灭,心灵如冰块融解,觉性如太阳绽放,光明无杂,空中无色,就是出离生死六道轮回。人体还在凡尘,因果梦境依旧相续,可是如同梦醒之人,在梦境中游戏一般,心于生灭中无受,于轮回中无取,生死就是涅槃,地狱本来天堂,生死轮回无奈何他,这就是自在如意。
因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贪爱因果名相的心;生死并不绝望,绝望的是,不明生死性空的愚昧。
所以,要修心,以法修心,而不是学知识。
你好,光中之明师兄,前段时间我学习佛教经典如饥似渴,可是这段时间却突然懈怠了,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因为你的心,从邪教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了,明确邪教的根本,理性找到佛经的依据,心灵安定下来了,你大量学习佛经,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抵抗邪教侵入灵魂的恐惧感,是为了彻底否定邪教知见而学习佛经,这是基础,是必要必须的,因为你曾经深信邪教,所以要推翻它,必须要有可以借助的力量,现在你达到了推翻邪教邪说的目的,心灵安详后,这些紧张的动机消失了,你就不再渴望知识了,要知道,真理只在宁静安详的心灵诞生,知识不是觉醒,当你的心灵彻底遗忘邪教,才可能信守大乘法义,你会发现,不需要如饥似渴的看佛经,短短几句话能够与心灵相印,明澈的心灵,自然会绽放清泉般的智慧,洗涤身心,佛法缘于自性,从来不在外界文字,若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请问师友,佛在《楞严经》说: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即顿悟,乘悟并消。”就是顿见自性之后,乘着见性之后消的是什么呢,不该是理吧,事是渐消的,应该消的是什么呢?-----这就牵扯到实修实证了,师兄,佛性是远离证与所证的,经书上说,犹如两块木头相互摩擦,燃烧火焰,火焰烧尽木头,就什么都留不下来,木头,就是乘,与悟,乘是修行的道路,也就是法理,悟,是自性觉悟的次第,这两者即不离开自性,却又掩盖自性,有证悟的境界,必有一个证悟境界的人,这就是缘起法,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而佛性非自然非缘起,即自然即缘起,当证与所证皆灭,心心无挂,法法无生,随顺不动,是名如来
师兄,你渴求真理的心,是纯净的,你理性思辨法义的态度,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实际的去观察自己的心,流于思维概念的逻辑分别,那么,所学佛经就会成为所知障,师兄,你的出离心不足,所以,才会对佛经文字的知识,感兴趣,退一步讲,你即是搞清楚了所有佛经的名词概念,也不过是满足了心识探索的欲望而已,而心识欲望并不会因为概念名词的满足而停歇,无法停歇的心识,就是你下一步轮回的缘起,满足于获得知识的心,无法阻挡业障铺天盖地的袭击,知识无法阻挡生死,所以,在心灵深处,升起对出离生死的渴望吧,否则,看似探究佛法精要的心,却是蒙蔽信心的障碍,这就是所知障
师友说的是消的是觉悟之理吗?---
--消除的,是觉悟者,以及所觉的法理,佛性远离分别,故而无法被法理概括,更无法被自我获得,当获得佛法的人,消失在佛法中,佛法无生,众生性空,是觉悟
你啊,现在就是柔软身心,保持内心的安定,彻底忘记邪教,不用再去思维他,用安宁的清醒,去学习梦,将梦的语言,当做自己的心灵,你的心灵微观下,紧张的情绪融化,心灵觉光自然展现,你会觉得,自己是全新的人,犹如婴儿一般柔软纯洁,这个时候,心灵才可能与法义相印,你会发自内心,展现出佛法的义理智慧,你会听到身边人说,哇,你怎么好像变了一个人
感恩师友,是代众生一问,文字般若慧应清晰,才能唯识方便利众啊-----
答:那就是最好了,只要你不是陷入所知障,就不会耽误生命,这些疑问,只有见性明心者才可以回答,否则,知识永远都是平面的,因为知识建立于概念,概念建立于记忆,记忆建立与恐惧,恐惧建立与分别,分别建立与心灵迷失,所以,不要在心灵迷惑中,寻找正确,而要在疑惑中,找到出离疑惑的方向,一定要实证!
@光中之明 师兄怎么算有效的学法,是求量还是求质?-----
答:渴望!渴望!渴望!你心中没有渴望,学一天法毫无意义,内心有渴望,饥渴致死的求生渴望,一句佛号都可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