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慎是高欢父子早就要收拾掉的人,怪就怪李昌仪选错了插足对象,还挤走了高澄走狗崔暹的妹妹。不过李昌仪肯定想不到高欢父子和她老公之间的政治较量的必然结果,只会觉得是因为她得罪了高澄走狗和高澄本人才落得如此悲催地步的,她应该很恨高澄的。
高慎和高澄起矛盾的起因其实是他结党营私,选拔官员多用乡党,高澄很讨厌他这一点,上奏阻止了。而高慎之前为娶李昌仪,抛弃了原配崔暹妹,所以怀疑高澄听信崔暹谗言,故意和自己作对。从此事看,高慎是个政治上很短视的家伙。 “东魏御史中尉高仲密取吏部郎崔暹之妹,既而弃之,由是与暹有隙。仲密选用御史,多其亲戚乡党,高澄奏令改选;暹方为澄所宠任,仲密疑其构己,愈恨之。”
从高慎叛逃之后,高澄违背高欢的宽恕令,写密信给高隆之,叫高隆之把高慎在河北的乡党都捉住一事看,高澄早就想处理掉这些异己势力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李昌仪被调戏仅仅是最后一根稻草,而且高慎起初没打算立即叛逃,只是在做造反准备,是高欢开始怀疑他,派人去暗查,打草惊蛇了,他才真正叛逃的。 “ 寻出为北豫州刺史,阴谋外叛。丞相欢疑之,遣镇城奚寿兴典军事,仲密但知民务。仲密置酒延寿兴,伏壮士,执之,二月,壬申,以虎牢叛,降魏。”
高欢在此时从头到尾都没有惩罚过高澄,甚至买高澄的面子释放了崔暹,可见高欢并没有生气,认为高澄是祸首,我认为这是父子俩早已有的默契,就是要铲除高慎的。区别是高欢打算把他们留下的河北势力收归己用,高澄则认为这些群龙无首的人不会听话,打算穷追猛打。这是父子俩对此事的唯一分歧。
高仲密之将叛也,阴遣人扇动冀州豪杰,使为内应,东魏遣高隆之驰驿慰抚,由是得安。高澄密书与隆之曰:“仲密枝党与之俱西者,宜悉收其家属,以惩将来。”
高欢当初卖了高乾,借刀杀人,导致元修杀害高乾做了恶人,然后自己火速去拉拢高昂,各种装无辜,骗高昂为自己所用。后来高永乐敢间接害死高昂,之后也只是挨了一顿板子而已,可见高欢父子对他们这帮河北乡党势力早就想收归己用了。
那些乡党是高乾和高昂留下来的,能不强大?高欢卖了高乾,默认高永乐间接害死高昂,高澄在高乾结党营私的时候上奏阻止,高欢怀疑高慎不轨所以派人探查,都说明高欢父子想要铲除掉高慎之心已经很坚决了。
像李元忠知道高澄忌惮他们这些乡党势力,所以很早就退隐了,假装自己酗酒糊涂,不去做官,高澄喜欢他的识相,还对他挺尊重的。说来说去,就是为了中央集权考虑的,毕竟这些人不是他们的嫡系,他们最看重信任的只是高欢死前对高澄列的那个名单里的那些老鲜卑。
高欢信任的都是那些六镇老鲜卑,跟他一起起家的,而高乾李元忠等后来支援他的河北豪族是他既要拉拢又要提防的,人总是这样,有个先来后到的,排资历决定信任度。像刘邦信任沛县里的那群老人,猜忌后来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一个道理。
高慎和高澄起矛盾的起因其实是他结党营私,选拔官员多用乡党,高澄很讨厌他这一点,上奏阻止了。而高慎之前为娶李昌仪,抛弃了原配崔暹妹,所以怀疑高澄听信崔暹谗言,故意和自己作对。从此事看,高慎是个政治上很短视的家伙。 “东魏御史中尉高仲密取吏部郎崔暹之妹,既而弃之,由是与暹有隙。仲密选用御史,多其亲戚乡党,高澄奏令改选;暹方为澄所宠任,仲密疑其构己,愈恨之。”
从高慎叛逃之后,高澄违背高欢的宽恕令,写密信给高隆之,叫高隆之把高慎在河北的乡党都捉住一事看,高澄早就想处理掉这些异己势力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李昌仪被调戏仅仅是最后一根稻草,而且高慎起初没打算立即叛逃,只是在做造反准备,是高欢开始怀疑他,派人去暗查,打草惊蛇了,他才真正叛逃的。 “ 寻出为北豫州刺史,阴谋外叛。丞相欢疑之,遣镇城奚寿兴典军事,仲密但知民务。仲密置酒延寿兴,伏壮士,执之,二月,壬申,以虎牢叛,降魏。”
高欢在此时从头到尾都没有惩罚过高澄,甚至买高澄的面子释放了崔暹,可见高欢并没有生气,认为高澄是祸首,我认为这是父子俩早已有的默契,就是要铲除高慎的。区别是高欢打算把他们留下的河北势力收归己用,高澄则认为这些群龙无首的人不会听话,打算穷追猛打。这是父子俩对此事的唯一分歧。
高仲密之将叛也,阴遣人扇动冀州豪杰,使为内应,东魏遣高隆之驰驿慰抚,由是得安。高澄密书与隆之曰:“仲密枝党与之俱西者,宜悉收其家属,以惩将来。”
高欢当初卖了高乾,借刀杀人,导致元修杀害高乾做了恶人,然后自己火速去拉拢高昂,各种装无辜,骗高昂为自己所用。后来高永乐敢间接害死高昂,之后也只是挨了一顿板子而已,可见高欢父子对他们这帮河北乡党势力早就想收归己用了。
那些乡党是高乾和高昂留下来的,能不强大?高欢卖了高乾,默认高永乐间接害死高昂,高澄在高乾结党营私的时候上奏阻止,高欢怀疑高慎不轨所以派人探查,都说明高欢父子想要铲除掉高慎之心已经很坚决了。
像李元忠知道高澄忌惮他们这些乡党势力,所以很早就退隐了,假装自己酗酒糊涂,不去做官,高澄喜欢他的识相,还对他挺尊重的。说来说去,就是为了中央集权考虑的,毕竟这些人不是他们的嫡系,他们最看重信任的只是高欢死前对高澄列的那个名单里的那些老鲜卑。
高欢信任的都是那些六镇老鲜卑,跟他一起起家的,而高乾李元忠等后来支援他的河北豪族是他既要拉拢又要提防的,人总是这样,有个先来后到的,排资历决定信任度。像刘邦信任沛县里的那群老人,猜忌后来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一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