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兖矿鄂尔多斯能化公司文玉煤矿84名职工重返南屯煤矿。2015年5月14日,南屯矿最后一批54名职工被当作出征的将士欢送到文玉矿,今天他们悄悄地返回,没有抱怨,没有条件,回到各自原来的岗位。
文玉矿停产检修,加快了兖矿集团去产能的步伐。
社会包袱重 加快矿井衰老
如何安置这些返回的职工,南屯矿新任矿长郝迎格颇费了一番心思。
位于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的文玉矿,2011年7月20日被兖矿鄂尔多斯能化公司正式接管,经改扩建年生产能力由120万吨提高到300万吨。年产300万吨,在内地还算得上是大矿,但是在千万吨矿林立的新疆,文玉矿只能做个“小老弟”了。随着开采不断延伸,文玉矿厚煤层逐渐减少,“在厚煤地区采薄煤层,肯定是亏损的。”郝迎格说。
自接管文玉矿开始,南屯矿就成为其对口支援单位,几年来陆续支援了300多名职工,加上成建制划转到未来能化金鸡滩矿的职工,南屯矿已经对外输出1000多名职工,但仍然有职工6000多人。
“假如只有2000名职工,我们肯定赚!”面对2015年的亏损赤字,郝迎格难掩无奈,尽管如此,他还得为这批返回的84名职工安置岗位。还好,一批退休的职工空出来的岗可以补上,原单位若有岗位的则再回到原单位,这样井下安置了30多人,双叶制衣公司新建一个车间,也安置了40多人。
1973年投产的南屯矿曾有“鲁南第一峰”美誉。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煤矿“农转非”开始,南屯矿身上包袱不断加重,直至今日苦不堪言,随着科技进步,经改扩建后产量大幅提高,原设计服务年限83年的矿井也亦进入衰老期。“也就能再开采五六年。”郝迎格说。
与南屯矿同样困难的还有已经投产40年的北宿矿。尽管几年来陆续分流2000多人,但北宿矿仍有近2500名职工,2015年产煤66万吨还是“收入2亿,亏损2亿”。“假如有1500人,我们也能维持生产,也能扭亏为盈。”北宿矿矿长葛家新坦然,但“农转非”导致的企业办社会包袱仍然无法甩掉。
“资源快没有了,最多也就能维持3~5年。必须转型了!”葛家新应对当前困境举措之一是承包工程,去社会打工。
兖矿集团总经理李伟坦言,兖矿2016年面临的形势比2015年更困难,企业必须转型发展。“上级有要求,企业有需求,个人有认识。”他说,“这次改革是超前的,也走在了山东国企改革的前面。”
李伟说,国务院痛下决心要求用3到5年的时间退出落后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安全、环保资源量不好的,连续亏损、资不抵债等僵尸企业要退出,这方面山东也走在了前面。山东省2015年底全部退出了年产30万吨的煤矿。兖矿集团也在着手申报落后产能退出工作,目前省内外有5、6个矿正在申请陆续关停转型,涉及职工16000多人。
文玉矿停产之前,兖矿新疆能化公司吉新煤矿已经关停待售。
公开资料显示,吉新煤矿是新疆“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兖矿在新疆地区规划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矿井。矿井设计生产年生产能力60万吨,2012年5月生产能力核定为120万吨。国家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彭建勋到矿视察工作时赞道:“吉新煤矿在新疆传承了兖矿大企业的高标准理念、先进管理经验,在新疆煤炭企业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然而,就是这么一座示范矿井,也逃脱不了“关停待售”的命运。2015年,新疆能化按照兖矿对企业改革改制的要求,根据吉新煤矿停产待售的实际重新定位吉新煤矿为留守处,并将原有96人减少到25人,富余人员统一划转充实到煤化工公司生产岗位,撤销煤质运销和物资供应分公司两个经费单位,38人统一划入充实到硫磺沟煤矿生产岗位。
吉新煤矿停产待售,文玉煤矿停产检修,反映出小煤矿在大矿环伺下的生存窘境,其命运不是被关掉就是被吃掉。所幸的是,这些煤矿人员少,没有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即便关停也不会造成大的波动,相对于动辄几千人的兖矿本部矿井来说,关停的还算“潇洒”。
文玉矿停产检修,加快了兖矿集团去产能的步伐。
社会包袱重 加快矿井衰老
如何安置这些返回的职工,南屯矿新任矿长郝迎格颇费了一番心思。
位于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的文玉矿,2011年7月20日被兖矿鄂尔多斯能化公司正式接管,经改扩建年生产能力由120万吨提高到300万吨。年产300万吨,在内地还算得上是大矿,但是在千万吨矿林立的新疆,文玉矿只能做个“小老弟”了。随着开采不断延伸,文玉矿厚煤层逐渐减少,“在厚煤地区采薄煤层,肯定是亏损的。”郝迎格说。
自接管文玉矿开始,南屯矿就成为其对口支援单位,几年来陆续支援了300多名职工,加上成建制划转到未来能化金鸡滩矿的职工,南屯矿已经对外输出1000多名职工,但仍然有职工6000多人。
“假如只有2000名职工,我们肯定赚!”面对2015年的亏损赤字,郝迎格难掩无奈,尽管如此,他还得为这批返回的84名职工安置岗位。还好,一批退休的职工空出来的岗可以补上,原单位若有岗位的则再回到原单位,这样井下安置了30多人,双叶制衣公司新建一个车间,也安置了40多人。
1973年投产的南屯矿曾有“鲁南第一峰”美誉。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煤矿“农转非”开始,南屯矿身上包袱不断加重,直至今日苦不堪言,随着科技进步,经改扩建后产量大幅提高,原设计服务年限83年的矿井也亦进入衰老期。“也就能再开采五六年。”郝迎格说。
与南屯矿同样困难的还有已经投产40年的北宿矿。尽管几年来陆续分流2000多人,但北宿矿仍有近2500名职工,2015年产煤66万吨还是“收入2亿,亏损2亿”。“假如有1500人,我们也能维持生产,也能扭亏为盈。”北宿矿矿长葛家新坦然,但“农转非”导致的企业办社会包袱仍然无法甩掉。
“资源快没有了,最多也就能维持3~5年。必须转型了!”葛家新应对当前困境举措之一是承包工程,去社会打工。
兖矿集团总经理李伟坦言,兖矿2016年面临的形势比2015年更困难,企业必须转型发展。“上级有要求,企业有需求,个人有认识。”他说,“这次改革是超前的,也走在了山东国企改革的前面。”
李伟说,国务院痛下决心要求用3到5年的时间退出落后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安全、环保资源量不好的,连续亏损、资不抵债等僵尸企业要退出,这方面山东也走在了前面。山东省2015年底全部退出了年产30万吨的煤矿。兖矿集团也在着手申报落后产能退出工作,目前省内外有5、6个矿正在申请陆续关停转型,涉及职工16000多人。
文玉矿停产之前,兖矿新疆能化公司吉新煤矿已经关停待售。
公开资料显示,吉新煤矿是新疆“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兖矿在新疆地区规划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矿井。矿井设计生产年生产能力60万吨,2012年5月生产能力核定为120万吨。国家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彭建勋到矿视察工作时赞道:“吉新煤矿在新疆传承了兖矿大企业的高标准理念、先进管理经验,在新疆煤炭企业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然而,就是这么一座示范矿井,也逃脱不了“关停待售”的命运。2015年,新疆能化按照兖矿对企业改革改制的要求,根据吉新煤矿停产待售的实际重新定位吉新煤矿为留守处,并将原有96人减少到25人,富余人员统一划转充实到煤化工公司生产岗位,撤销煤质运销和物资供应分公司两个经费单位,38人统一划入充实到硫磺沟煤矿生产岗位。
吉新煤矿停产待售,文玉煤矿停产检修,反映出小煤矿在大矿环伺下的生存窘境,其命运不是被关掉就是被吃掉。所幸的是,这些煤矿人员少,没有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即便关停也不会造成大的波动,相对于动辄几千人的兖矿本部矿井来说,关停的还算“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