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春之趣
--谈中国古诗词中的春声
文/海冰·先生

春天,也许是一年之中最富有诗意最具浪漫色彩的季节。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为讴歌盛赞春天,不知花费多少笔墨,留下多少杰作。此类的古典诗词更是蔚为大观,不计其数。这些作品不仅刻画春天为人们视觉上带来的欢娱,而且表现它给人们听觉上带来的美感。也就是说,人们不仅看春,而且听春,就后者而言,也许别具一番韵致与趣味。
春天,常常是隐隐柔柔的雷声轻轻揭开了这一美好季节的序幕。清代诗人张维屏《新雷》说:“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宋代徐玑《新春喜雨》说:“农家不厌一冬晴,岁事春天渐有形。昨夜新雷催好雨,蔬畦麦陇最先青。”秦观诗云:“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李商隐也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总之,那春雷总是予人难以自禁的快慰与欣喜。

春天,万物复苏,各式虫鸟都精力充沛地活跃起来。唐代诗人刘方平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敏感的虫儿首先感知春的气息,开始唧唧的鸣叫。宋代词人毛幵“山南山北花烂漫,日常蜂蝶乱”,不仅可以看到群蝶翩舞,而且能听到群蜂嗡嗡营营。百鸟翠鸣喧唱更是春天的一大特色。甚至有的说:“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陈亮)”翠禽鸣一春”(姜夔),似乎鸟声便是“春之声”。至于“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极写鸟声充溢春的世界,更是脍炙人口。绿槐荫里黄鹂语,深院无人春画午“(韦庄),则是写黄鹂鸣唱使春日小院显得倍加宁谧。“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明·扬基),写鸟声伴引,使人无比欢欣而忘却山路之坎坷。“隔花啼鸟唤行人”(欧阳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白居易),谢杜鹃花是杜鹃鸟的鸣叫催开的,这当然是一种美丽的想象,却将春色勃发景象刻画的栩然生动。
听春雨潇潇则是另一番美的享受。陆游说:“小楼一夜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由枕畔倾听淅淅的雨声,而联想到杏花绽开花蕾,一片繁茂,第二天清晨姑娘们走街穿巷售卖挂着雨珠的杏花。作者虚实相融,似虚却实,把春色写的何等旖旎醉人。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一种联想,由耳闻风雨急骤而推想春事渐深,花木细致入微的变化,比泛泛平平描摹春色,显然更胜一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昨晚三更雨,临明一阵寒。蔷薇花在否,侧卧卷帘看”(韩偓),都是借风雨写怜花惜春之意。“细雨温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其中后句,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一样,都表现了一种体擦春色的听觉感受,笔触细腻,情景交汇,情由景生,前者侧重闲话,后者侧重欣喜,可谓此地无声胜有声。至于宋人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青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写雨夜候客,久等不至,无奈对着棋盘推敲独自遣怀,突出雨声、蛙声、敲棋声,将春夜表现的既有一抹淡淡的寂寥,却又清新盎然。

古代诗人们往往由春声而抒发种种感时怀远的幽思。听雨声而伤感:“一春心思雨声中”(周密);“离恨做成春夜雨”(宋·杨炎正);“小楼风雨共谁听”(元张·张可久);“孤客曾听夜雨眠,一生江海已华颠”(元·黄镇成)。听鸟啼而凄情:“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辛弃疾);“萋萋芳草忆王孙”,“杜宇声声不忍闻”(宋·李重元);“百花深处杜鹃啼”,“声声只道不如归”(晏几道);杏花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秦观);无数流莺远近飞”,“断肠声里送春归”(宋·方千里)。诸如此类,或感怀身世,或怀念故人,或喟叹良辰时短,或惋惜美景不再,致使春天的雨声鸟声被蒙上一层忧郁的色彩。
与这种格调相反,宋人黄庭坚描写惜春恋春,却以这样的笔调写道:“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诗人向往往与春同在的黄鹂打探春天的去处,只听它如吟如唱地婉转鸣叫千百遍,却怎么也不解其语,黄鹂无可奈何,于是只好趁着风势从蔷薇花丛中飞走了。显然,写得极为别致而清婉宜人。
2015.3.18
于浙大紫金港
--谈中国古诗词中的春声
文/海冰·先生

春天,也许是一年之中最富有诗意最具浪漫色彩的季节。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为讴歌盛赞春天,不知花费多少笔墨,留下多少杰作。此类的古典诗词更是蔚为大观,不计其数。这些作品不仅刻画春天为人们视觉上带来的欢娱,而且表现它给人们听觉上带来的美感。也就是说,人们不仅看春,而且听春,就后者而言,也许别具一番韵致与趣味。
春天,常常是隐隐柔柔的雷声轻轻揭开了这一美好季节的序幕。清代诗人张维屏《新雷》说:“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宋代徐玑《新春喜雨》说:“农家不厌一冬晴,岁事春天渐有形。昨夜新雷催好雨,蔬畦麦陇最先青。”秦观诗云:“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李商隐也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总之,那春雷总是予人难以自禁的快慰与欣喜。

春天,万物复苏,各式虫鸟都精力充沛地活跃起来。唐代诗人刘方平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敏感的虫儿首先感知春的气息,开始唧唧的鸣叫。宋代词人毛幵“山南山北花烂漫,日常蜂蝶乱”,不仅可以看到群蝶翩舞,而且能听到群蜂嗡嗡营营。百鸟翠鸣喧唱更是春天的一大特色。甚至有的说:“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陈亮)”翠禽鸣一春”(姜夔),似乎鸟声便是“春之声”。至于“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极写鸟声充溢春的世界,更是脍炙人口。绿槐荫里黄鹂语,深院无人春画午“(韦庄),则是写黄鹂鸣唱使春日小院显得倍加宁谧。“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明·扬基),写鸟声伴引,使人无比欢欣而忘却山路之坎坷。“隔花啼鸟唤行人”(欧阳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白居易),谢杜鹃花是杜鹃鸟的鸣叫催开的,这当然是一种美丽的想象,却将春色勃发景象刻画的栩然生动。
听春雨潇潇则是另一番美的享受。陆游说:“小楼一夜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由枕畔倾听淅淅的雨声,而联想到杏花绽开花蕾,一片繁茂,第二天清晨姑娘们走街穿巷售卖挂着雨珠的杏花。作者虚实相融,似虚却实,把春色写的何等旖旎醉人。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一种联想,由耳闻风雨急骤而推想春事渐深,花木细致入微的变化,比泛泛平平描摹春色,显然更胜一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昨晚三更雨,临明一阵寒。蔷薇花在否,侧卧卷帘看”(韩偓),都是借风雨写怜花惜春之意。“细雨温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其中后句,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一样,都表现了一种体擦春色的听觉感受,笔触细腻,情景交汇,情由景生,前者侧重闲话,后者侧重欣喜,可谓此地无声胜有声。至于宋人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青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写雨夜候客,久等不至,无奈对着棋盘推敲独自遣怀,突出雨声、蛙声、敲棋声,将春夜表现的既有一抹淡淡的寂寥,却又清新盎然。

古代诗人们往往由春声而抒发种种感时怀远的幽思。听雨声而伤感:“一春心思雨声中”(周密);“离恨做成春夜雨”(宋·杨炎正);“小楼风雨共谁听”(元张·张可久);“孤客曾听夜雨眠,一生江海已华颠”(元·黄镇成)。听鸟啼而凄情:“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辛弃疾);“萋萋芳草忆王孙”,“杜宇声声不忍闻”(宋·李重元);“百花深处杜鹃啼”,“声声只道不如归”(晏几道);杏花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秦观);无数流莺远近飞”,“断肠声里送春归”(宋·方千里)。诸如此类,或感怀身世,或怀念故人,或喟叹良辰时短,或惋惜美景不再,致使春天的雨声鸟声被蒙上一层忧郁的色彩。
与这种格调相反,宋人黄庭坚描写惜春恋春,却以这样的笔调写道:“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诗人向往往与春同在的黄鹂打探春天的去处,只听它如吟如唱地婉转鸣叫千百遍,却怎么也不解其语,黄鹂无可奈何,于是只好趁着风势从蔷薇花丛中飞走了。显然,写得极为别致而清婉宜人。
2015.3.18
于浙大紫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