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to,畅销书《双生》《不离》的作者。曾学过书法国画,曾于十三岁至十五岁在杂志发表文章。曾获全国第八届少年作家杯征文比赛一等奖。
将Pluto用作笔名。希望能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处于寂静之林,抑或吵嚷之市,都将从容淡静,认真严肃地写作,郑重其事并且心怀自省地生活。
名家推荐:
向Pluto学习
《人民文学》主编 知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双生》中有梵高、莫奈、《小王子》、"贵族"气息、动漫式的日本男孩,当然,还有残忍、凛冽,孤寂忧伤,还有爱、温暖……
看上去很美,而且美得很正确。大概适于十七八岁的男生女生阅读。
Pluto生于哪一年我不关心。当然,我知道她肯定还是个孩子,在她这个岁数写了这么长的一部小说很了不起。Pluto小朋友是学美术的,她的构图能力很强--长篇小说在时间中展开,但就整体来看,它是个空间工程,前后左右,远近高低,张力平衡,对称呼应,虚虚实实等等。一个好的小说家写长篇时如同建筑师,建筑师不称职房子会塌,中国每年有那么多长篇,如果是盖房子早塌得遍地瓦砾,所幸小说是写在纸上,塌下来压不死人,所以每年的长篇照例那么多--绝大部分不过是顺着时间往前推,那不是盖房子,是犁地。
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向Pluto小朋友学习写长篇,学习画画儿盖房子,学习如何反抗线性时间。当然话说回来,如果四十多岁了像我这么老了还没学,我看也不必学了,继续犁地吧。
要向Pluto学习的另外一点是"干净"--Pluto喜欢"干净"这个词。小说分为"残忍故事"和"温暖故事"两个相互映照、伸展的面,如物体与物体的影,如白日与白日的梦,如实与虚;在幻想性的"温暖故事"中,Pluto在描述两个人物时,都用了"干净"一词。
幻想并非都是"干净"的,这一点任何成人都知道,但幻想是有可能"干净"的,或者说,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念、勇气或者足够的天真与诚挚去幻想一种"干净"。
Pluto无疑是有。其实不仅是"温暖故事",即使在她所谓的"残忍故事"中,那里边的人依然是"干净"的,甚至可能过于"干净"以致损伤了现实感。
但这个所谓的"现实感",它足够强大,它已经盘踞在我们心里,它可能有朝一日也将盘踞在Pluto的心里,这种感觉让我们的文学不惮在最琐屑、最卑微之处揣度人,让小说家变成刻薄的老姑婆,就像张爱玲那样,只会对这个世界做"苍凉的手势"。
Pluto却依然相信"干净"的可能性。当然,她还年轻,我不敢肯定她十几年后是否仍有这份信念、勇气、天真和诚挚,但至少现在,我认为我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对人、对人性的宽厚看法--我知道,"宽厚"差不多就等于"幼稚",但是,谁能说我们的不幼稚就比Pluto的幼稚更值得向往?
顺便说一句,Pluto这个名字翻成中文就是"冥王星"--冥王星距热闹的太阳最远,冥王星已被国际天文联合会从九大行星中除名。--很好,我喜欢这个偏远的、被除名的、不知在不在的冥王星。
《不离》
名家推荐:
小说与年龄无关——评Pluto新作《不离》
解玺璋
小说与年龄无关。读了Pluto的新作《不离》,我更坚信这一点。听说Pluto是个小姑娘,如果说,只有生活阅历很丰富的人才有资格写小说的话,那么,Pluto的写作就是可疑的。但事情恰恰相反,读了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的小说是真正的小说,而以往我们所读过的一些很有生活阅历的人写的作品,往往不是小说,而只是故事而已。
小说不能没有故事,小说也不能只有故事。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第一面就讲故事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他称之为小说的“基本面”。但是,只讲故事的小说只能是有残缺的叙事,它不仅不能飞翔,甚至不能奔跑。
Pluto的小说是对生活的想像,这种想像并不以经验和知识为标准,甚至是对经验和知识的冒犯和反抗。所以,当我们觉得小姑娘对想像的描述不可思议的时候,很有可能是我们长期受到的反映论的思想在作怪。比如她说:“那些色泽轻易划伤了我的双目。”
想像给Pluto的小说插上了翅膀。她的文字是灵动的,跳跃的,也是迷人的。她在文字中流露出一种细腻、敏感,又略带忧伤的气质。她描写画笔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我的耳朵因为听到这些声音而疼痛,我的心脏因为听到这些而流血,然后,开放出一朵绚烂而颓靡的花朵。”她描写继父说话的声音:“尾音在残损的暮色之中蔓延。”这些描写是独特而浪漫的,却也带着性别的和年龄的印记。
真实一直被认为是小说的最高法则。把小说和个人生活阅历联系在一起,也是基于这一点。所以才有对年轻作者的不屑,以为他们的阅历还不足以支持他们写出好的作品。比如 对于Pluto的写作,我们很容易怀疑她的真实性。因为,按照一般的经验和逻辑,在她这个年龄(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具体年龄,只知道未满20岁),很多事情是她无法经历的,也是她无从体验的。可如果她写的是梦呢?
我的心中没有梦想,我曾把“白日梦”视为作家、艺术家对现实的逃避。所以,我在阅读Pluto作品的时候,很担心自己的“现实感”可能会伤害了小姑娘。写出现实的真相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梦境,孰轻孰重?恐怕还很难说。换个角度来看,写实主义和客观真实论,其来源,怕正是命运和上帝意志的不可知,人对客观世界的无能为力,而只能接受其安排。
不过,Pluto的梦想也还是有其局限性,在她的想像中,总是摆脱不了白马王子的身影。“你的面色太苍白了,需要用亲吻来使它红润”,男孩对女孩说。然后,女孩感到,“我苍白已久的脸上竟然奇迹般地绽放出了绯红色的花朵”。她的残酷有时表现为她对爱的某种期待,她的这种期待应该是真诚的。
将Pluto用作笔名。希望能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处于寂静之林,抑或吵嚷之市,都将从容淡静,认真严肃地写作,郑重其事并且心怀自省地生活。
名家推荐:
向Pluto学习
《人民文学》主编 知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双生》中有梵高、莫奈、《小王子》、"贵族"气息、动漫式的日本男孩,当然,还有残忍、凛冽,孤寂忧伤,还有爱、温暖……
看上去很美,而且美得很正确。大概适于十七八岁的男生女生阅读。
Pluto生于哪一年我不关心。当然,我知道她肯定还是个孩子,在她这个岁数写了这么长的一部小说很了不起。Pluto小朋友是学美术的,她的构图能力很强--长篇小说在时间中展开,但就整体来看,它是个空间工程,前后左右,远近高低,张力平衡,对称呼应,虚虚实实等等。一个好的小说家写长篇时如同建筑师,建筑师不称职房子会塌,中国每年有那么多长篇,如果是盖房子早塌得遍地瓦砾,所幸小说是写在纸上,塌下来压不死人,所以每年的长篇照例那么多--绝大部分不过是顺着时间往前推,那不是盖房子,是犁地。
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向Pluto小朋友学习写长篇,学习画画儿盖房子,学习如何反抗线性时间。当然话说回来,如果四十多岁了像我这么老了还没学,我看也不必学了,继续犁地吧。
要向Pluto学习的另外一点是"干净"--Pluto喜欢"干净"这个词。小说分为"残忍故事"和"温暖故事"两个相互映照、伸展的面,如物体与物体的影,如白日与白日的梦,如实与虚;在幻想性的"温暖故事"中,Pluto在描述两个人物时,都用了"干净"一词。
幻想并非都是"干净"的,这一点任何成人都知道,但幻想是有可能"干净"的,或者说,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念、勇气或者足够的天真与诚挚去幻想一种"干净"。
Pluto无疑是有。其实不仅是"温暖故事",即使在她所谓的"残忍故事"中,那里边的人依然是"干净"的,甚至可能过于"干净"以致损伤了现实感。
但这个所谓的"现实感",它足够强大,它已经盘踞在我们心里,它可能有朝一日也将盘踞在Pluto的心里,这种感觉让我们的文学不惮在最琐屑、最卑微之处揣度人,让小说家变成刻薄的老姑婆,就像张爱玲那样,只会对这个世界做"苍凉的手势"。
Pluto却依然相信"干净"的可能性。当然,她还年轻,我不敢肯定她十几年后是否仍有这份信念、勇气、天真和诚挚,但至少现在,我认为我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对人、对人性的宽厚看法--我知道,"宽厚"差不多就等于"幼稚",但是,谁能说我们的不幼稚就比Pluto的幼稚更值得向往?
顺便说一句,Pluto这个名字翻成中文就是"冥王星"--冥王星距热闹的太阳最远,冥王星已被国际天文联合会从九大行星中除名。--很好,我喜欢这个偏远的、被除名的、不知在不在的冥王星。
《不离》
名家推荐:
小说与年龄无关——评Pluto新作《不离》
解玺璋
小说与年龄无关。读了Pluto的新作《不离》,我更坚信这一点。听说Pluto是个小姑娘,如果说,只有生活阅历很丰富的人才有资格写小说的话,那么,Pluto的写作就是可疑的。但事情恰恰相反,读了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的小说是真正的小说,而以往我们所读过的一些很有生活阅历的人写的作品,往往不是小说,而只是故事而已。
小说不能没有故事,小说也不能只有故事。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第一面就讲故事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他称之为小说的“基本面”。但是,只讲故事的小说只能是有残缺的叙事,它不仅不能飞翔,甚至不能奔跑。
Pluto的小说是对生活的想像,这种想像并不以经验和知识为标准,甚至是对经验和知识的冒犯和反抗。所以,当我们觉得小姑娘对想像的描述不可思议的时候,很有可能是我们长期受到的反映论的思想在作怪。比如她说:“那些色泽轻易划伤了我的双目。”
想像给Pluto的小说插上了翅膀。她的文字是灵动的,跳跃的,也是迷人的。她在文字中流露出一种细腻、敏感,又略带忧伤的气质。她描写画笔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我的耳朵因为听到这些声音而疼痛,我的心脏因为听到这些而流血,然后,开放出一朵绚烂而颓靡的花朵。”她描写继父说话的声音:“尾音在残损的暮色之中蔓延。”这些描写是独特而浪漫的,却也带着性别的和年龄的印记。
真实一直被认为是小说的最高法则。把小说和个人生活阅历联系在一起,也是基于这一点。所以才有对年轻作者的不屑,以为他们的阅历还不足以支持他们写出好的作品。比如 对于Pluto的写作,我们很容易怀疑她的真实性。因为,按照一般的经验和逻辑,在她这个年龄(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具体年龄,只知道未满20岁),很多事情是她无法经历的,也是她无从体验的。可如果她写的是梦呢?
我的心中没有梦想,我曾把“白日梦”视为作家、艺术家对现实的逃避。所以,我在阅读Pluto作品的时候,很担心自己的“现实感”可能会伤害了小姑娘。写出现实的真相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梦境,孰轻孰重?恐怕还很难说。换个角度来看,写实主义和客观真实论,其来源,怕正是命运和上帝意志的不可知,人对客观世界的无能为力,而只能接受其安排。
不过,Pluto的梦想也还是有其局限性,在她的想像中,总是摆脱不了白马王子的身影。“你的面色太苍白了,需要用亲吻来使它红润”,男孩对女孩说。然后,女孩感到,“我苍白已久的脸上竟然奇迹般地绽放出了绯红色的花朵”。她的残酷有时表现为她对爱的某种期待,她的这种期待应该是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