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吧 关注:296贴子:811
  • 0回复贴,共1

我读《临江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我还少不更事之时,读的第一首词,便是升庵先生先生的《临江仙》,那时候,我只知道,那是一个状元所写的,甚至那时我也不懂什么是状元?只是,据说那个人,很了不起,待我大了一些,便听周围的人说,那个人是新都的骄傲,老师告诫我们说,要努力学习,不要辱没了状元故里的美誉,然而,那时我又怎能听得进去这些劝解,只是一味的贪玩罢了。直到我去了什邡,也未曾懂那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家乡的骄傲,再后来,外祖父告诉我,升庵先生儿时曾经戏言“我不入这是非门”,我也只是一笑置之。
当我辗转到达眉山的时候,在课堂之上,老师讲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在提明朝的时候,提到了杨家,他说,“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杨氏族人皆是科举入仕,杨延和与其子杨用修皆是少年得志,一个19岁便中了进士,一个以21岁之龄问鼎三甲之首,更是父子同朝列轶,于是,我知道了,升庵先生是个天才,不过明朝的天才何其多矣,我也就没有多想,偶然间在图书馆里翻到了一本《杨升庵全集》,我这人向来没有什么耐心,于是,我仅仅只看了目录,这一看确实把我吓了一跳,怎么会那么长,怎么会什么都有呢?于是,我找来一篇篇关于升庵先生的资料,细细研读,彼时已经14岁的我,终于明白他的一生有多么坎坷,又有多么传奇。他是首辅之子,他是帝王之师,他是正德帝钦点的状元郎,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学者,也是一个寄情山水的诗人,他年少得志,却半生颠沛流离,他著书立说,教化黎民百姓,却在仙逝后第七年才恢复清誉,纵然明朝天才辈出,他仍然是大明第一才子,他性子太过刚直,不适合庙堂之上的明争暗斗,可是,为了他的家族,他仍然走了进来。然而,那一场争斗,又何止是礼仪之争,分明就是相权与皇权的对抗。他和他的家族在这一场争斗中输了,于是,贬谪云南,废弃终身。
其实这与他而言,何尝不是一件幸事,至少不用面对阴谋诡计了。若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但是啊,嘉靖帝为什么在他病重之时把他召回,为何要让他含恨而终,或许这就是政治的残酷吧!即使,他曾经是他的老师。
此时,我方才明了。那一首《临江仙》背后的心酸,我才知道,升庵先生写的又何止是古今成败,更是今昔之比,然而他终究是心性高远,所以有那么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3-28 11:24回复